2021中國一日·工業興國——中國作家在行動
由中國作協主辦的“2021中國一日·工業興國——中國作家在行動”全國作家聯動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日前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作協創作聯絡部聯合46家團體會員單位承辦,號召廣大作家以4月28日至5月18日為周期,書寫其中一天的所見所聞,用文學的方式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工業建設的偉大實踐和輝煌成就,以文學致敬工業戰線,為建黨100周年留下一份獨特的記錄詮釋。
活動期間,歐陽黔森、彭見明、任林舉、凸凹、陳啟文、楊獻平、杜文娟、鄒元輝、張雄文、王新軍、景鳳鳴、狄青、崔英春、徐春林、唐飆、徐畢常、李芮、賈志紅等100名作家深入100家國家重要工業企業采訪,如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貴州銅仁大數據中心、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公司、四川航天研究院工廠、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大慶油田、鷹游集團碳纖維裝備研究所、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新疆華孚紡織有限公司、中國寶武太鋼集團有限公司等,積累創作素材,汲取創作靈感,深入體悟中國工業蓬勃發展的節律脈動。特別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許多作家加班加點采訪一線產業工人,采寫勞動模范,以文學形式致敬最美勞動者。
一個多月以來,活動得到中央和地方媒體的高度關注,多篇作品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文藝報》以及學習強國、中國作家網、今日頭條等刊發,如凸凹的《進入制造:從空間到時間的三條路線——中國一日·工業興國四川航天見聞錄》、徐春林的《書寫鎢業“答卷”》、崔完生的《探訪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中國一日 工業興國”之延長油田見聞》、馬祥民的《大海之上》等一經推出,即引起較大影響。截至目前,共收到此次采訪創作的作品近80部,圖片1200張,視頻121個。
對于此次活動,參與其中的作家們也是深有感觸。貴州省文聯主席、作協主席歐陽黔森的采訪地點是銅仁市大數據創新應用產業園,他說,這次采訪讓自己心中升騰起對祖國工業戰線以及產業工人的由衷敬意。無論是大數據產業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都守住了綠色發展這個底線。貴州是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萬峰成林是這塊土地的典型特征,土地資源稀缺是各方面發展共同面臨的問題,農業、工業都不同程度受到制約。“中國一日”讓作家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深入生活對于創作的重要性,在與產業工人的促膝談心中,常心情激動,倍感自豪,唯有寫好他們,講好他們的故事,才是作家的責任與擔當。
前往豐滿水電站采訪的中國電力作協副主席、吉林省作協副主席任林舉說,站在有“中國水電之母”之稱的新建的269.5米高程的豐滿水電站大壩上,回望80年前90米高的舊壩,一邊聽工作人員介紹豐滿水電站的歷史,一邊重溫黨領導中國人民走過的百年征程,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一新一舊兩座大壩就在眼前,一面是中國勞工在日本人的棍棒皮鞭驅趕下,以血淚、生命堆積起來且質量很差的舊壩,一面是2019年我們自己的施工隊伍以現代化、高科技施工手段建造起來的現代化電站和大壩。兩者相距不到百米,形成鮮明的對比,用鋼與鐵的事實見證了中國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變化。
作家凸凹說,接到參加“2021中國一日·工業興國——中國作家在行動”全國作家聯動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的邀請,既興奮又深感壓力,最終他決定將采寫點位鎖定在航天工業,赴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采訪。其中,對航天模具生產線電火花線切割機床女操作工吳紅蓉的采訪令他印象深刻,備受感動。他說,通過這次活動,我看見了中國產業工人“勞動最光榮、奮斗最幸福”時代風貌的縮影。對勞動、工人、制造有了新的認識,感到自己的思想境界有了進一步地升華,覺得自己今后的創作應更加貼近人民、貼近大地。
對于湖南株洲市作協副主席張雄文來說,這是第一次走進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短短幾天內,他真切見證了一線工人們勇于拼搏、忘我奉獻的精神風貌,內心激蕩著中國工業從“追趕者”變為“領跑者”的喜悅與自豪。在他看來,中車株機公司是黨百年奮斗史的一個縮影。1936年創建時僅為一家簡陋的蒸汽機車修理廠,1949年后伴隨新中國成長,創造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諸多紀錄,成為中國地鐵牽引技術、電動車組技術的發祥地,也成為中國裝備“走出去”的代表作。他今后還將繼續深入工廠和車間,將“中國一日”化為“中國每日”,縱情描繪和歌唱,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
山西省作協副主席楊遙說,工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命脈,國家興,必須工業興。在“五一”這天走進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進行采訪,是一次格外難忘的經歷。機器的轟鳴聲像有力的前進號角,不僅讓他看到企業的繁榮興盛,而且看到祖國前進的不竭動力。技術人員講述了研發“手撕鋼”的原因、百折不撓鉆研的過程,他們的成功不僅給企業帶來可觀的效益,而且突破了國外對我國在這方面技術的封鎖,讓人們看到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也了解到中國制造的底氣所在。太鋼不僅是全球最大的不銹鋼生產基地,而且擁有眾多一流的尖端科技,其在技術上取得的突破,對山西的轉型發展乃至中國的制造業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作家馬祥民這一次選擇采訪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后來他創作出《大海之上》。在他看來,在每一個普通勞動者那里,勞動是天經地義的,勞動必須付出心血、智慧、汗水、淚水,甚至鮮血和生命。但在付出中,勞動者已享受了足夠的充實、幸福、快樂。或許他們缺少類似的提煉、歸納和升華,但從不影響其踐行。那些工作在一線的工人們始終認為:勞動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在別人眼里,他們的工作很苦很累,而且孤寂和無奈,但他們似乎并沒有這種感覺。或許這就是平凡的偉大,普通的卓越。“勞動偉大,勞動光榮”在這里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切身的體會和真實的感受。 (欣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