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張之洞父子的“盲盒”
張锳六次會試不第,可謂是老落榜生了。好在朝廷有規定,三科以上會試不第的舉人,可在六年舉行一次的大挑(即國家挑取優等的舉人)中錄任知縣等職。道光六年(1826年),老落榜生張锳便借此機會入黔,歷任安化、清平、威寧、貴筑等地的知縣。因廉潔奉公、善聽訴訟、嚴治盜匪而聲名鵲起。后,張锳又升任安順、黎平、遵義、興義等地知府。咸豐四年(1854年),又升貴東道,直至病逝于任上。
張锳到黔地赴任時,只帶了幾箱書、幾盆荷花。在貴州長達30年的為官生涯中,書和荷花始終陪伴著他。他看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性,決意要像荷花一樣,保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氣韻和節操。
到威寧上任后,他首先在衙門外的堰塘栽種荷花。在興義任知府時,他又在招堤遍植荷花。政事之余,他喜歡沿著堤岸一路觀荷賞荷。這不僅是放松心情,更是讓荷凈化心靈,防微杜漸;讓荷扎根在心田,葳蕤成一種精神。
俗話說:“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對張锳來說,卻是捉襟見肘。到威寧任職的第二年,他準備回河北老家過年,想帶些地方特產看望親人,奈何囊中羞澀,手中的銀子只夠買點蕎酥、火肘。他靈機一動,與東門一孫姓商人說,我屋里的箱子隨你挑,換1000兩銀子。孫姓商人心想,知縣大人的箱子不是一般人的箱子,里面的東西肯定超過1000兩銀子的價值。于是,孫姓商人挑選了一個最大最重的箱子。結果,箱子打開,里面竟是磚頭。他這才知道上了知縣大人的當,只好啞巴吃黃連。
其實,已任知縣多年的張锳是有些俸銀積蓄的,可他都不時捐給了當地的文化教育事業,所以才出此“下策”,以解燃眉之急。
《孔叢子·居衛》曰:“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張之洞出生于興義,從小就隨父親張锳或老師張國華一起到招堤觀賞荷花。自幼聰明好學的他,通過賞荷,了解荷花的生長習性,吟誦前人詠荷的詩詞,品咂荷花的寓意,因而也對荷花情有獨鐘。
步入官場的張之洞,繼承了父親為官清廉的作風,時時以荷花自警。他喜歡古董字畫,自掏腰包;他資助遠近親友,自掏腰包;他支持“新政”,仍然自掏腰包。所以,他時常囊中羞澀,常把家中的東西拿去典當。
在他任湖廣總督之時,曾有這樣一件趣事:當時,武昌的一家大當鋪有個規定,凡總督衙門的皮箱,無論里面裝什么東西,每個箱子均可當200兩銀子,開春后再由總督府贖回箱子。這年年關,張之洞缺錢過年,就讓仆人抬著9個箱子到當鋪,當了1800兩銀子。箱子打開,與他父親當年如出一轍,每個箱子里全都是磚頭。
據《清史稿·張之洞傳》記載:光緒二十八年,張之洞出任督辦商務大臣,再次代理兩江總督。有一個道員偷偷代替商人送二十萬兩銀子給張之洞祝壽,請求在海州開礦,張之洞立刻上疏彈劾罷免了這個道員。另記載:張之洞“任疆寄數十年,及卒,家不增一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