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與想象的文學世界 ——幻想文學的價值
自英國愛德華時代開始興起的幻想文學,在數百年的時間內獲得了巨大發展。所謂幻想文學,其基本概念是多種相似但卻具有不同藝術追求的非寫實性文學類型的統稱。對應漢語“幻想”一詞的英文為“fantasy”,源于拉丁文“phantasticus”,意思是“顯出(呈現出來)”“弄清(弄明白)”,《牛津英漢詞典》則將其譯釋為“幻想出來的東西”或“荒誕的或不現實的念頭”。追溯其源頭,雖說該文類不及其他文學領域內的研究成果深厚,但自20世紀60年代起,幻想文學的研究熱潮從法國迅速蔓延到其他歐美國家,在眾多研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產出了富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西方學界也憑借這段歷史成為該研究領域內的“領頭羊”,中西方視域下的幻想文學研究現狀不盡相同。但不論國內外,以往幻想文學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其發展歷程、敘事方式和主題等維度,而對于幻想文學如何折射現實社會的考察則相對缺失。英美現代幻想文學作品數量龐大,其中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也錯綜復雜。筆者擬從幻想文學如何折射現實問題,服務現實目的出發,考察其所蘊含的道德教誨等價值,以服務我國外國文學學術話語建構和文學實踐。
折射社會現實
幻想文學中所包含的現實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亞于寫實主義文學作品,只是通過隱喻性的表達手法,將特定歷史語境下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在顛覆現實的想象世界呈現出來,是現實世界被打破重組后的產物。采用幻想敘事的手法,以“話語游戲”講述荒誕離奇的故事,以天馬行空的詼諧方式記錄實際生活,通過偽裝的方式模糊了讀者與作品間的界線,讓讀者有機會站在幻想與現實的裂縫中,感受著同時存在的兩個世界。這種不確定性引發讀者的進一步思考,使其能夠意識到幻想文學中所呈現的問題同樣存在于人類生活的真實世界中。
幻想文學大師J.R.R.托爾金和C.S.劉易斯筆下的少年主人公經常面臨艱難的抉擇,因缺少成年人的指導或保護,他們不得不依靠一己之力,做出選擇并擔負起責任。像其他20世紀兒童文學作家一樣,劉易斯創作的《納尼亞傳奇》系列通過奇幻敘事手法幫助兒童遠離黑暗而艱難的生存現實,遠離恐懼和暴力,尋找到幸福。《納尼亞傳奇》的啟示就是堅守道德且勇于伸張正義,承擔責任。當劉易斯把四個兄弟姐妹塑造為英雄去拯救整個世界時,他也想證明所有孩子都具有普度眾生的能力和潛力。
幻想文學以一種令人更舒適的方式,與孩子們分享黑暗、可怕的主題,如戰爭和死亡。兒童幻想小說的作者擁有“發動戰爭的絕對權力”,而這種絕對權力帶來了一種隱含的責任。通過對戰爭的描寫,作者旨在培育青少年對戰爭的理性認知。20世紀中期兩位同時代的作家C.S.劉易斯和J.R.R.托爾金對戰爭的態度迥然相異。劉易斯認為出于正義可以發動戰爭,他將反對派妖魔化,從而將他們的徹底毀滅合理化。在絕對的善惡斗爭中,道義問題就容易被忽略。相反,即使是出于正義而發動的戰爭,托爾金也避免將其描繪成能夠為主人公帶來光榮和自豪的途徑,而是更多地呈現了戰爭造成的無法修復的悲劇。顯見的是,托爾金以一種比劉易斯更為恰當的方式來思考戰爭的道德問題。
托爾金的創作符合兒童的認知,孩子們可以通過冒險經歷來認識自我,得到成長。托爾金筆下的英雄從特定的生存狀態,走上充滿考驗的旅程,得到成長后再回歸起點。托爾金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捕捉到了這段時期與民族靈魂相近的價值觀。托爾金成為青少年最崇拜的作家,部分因為他正視復雜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對喪失人性的世界、技術的不斷發展、戰爭和環境污染等憂心忡忡。他在批判獨裁意識形態的殘酷、絕對權力的腐敗的同時,堅定地提出了青年人應該崇尚英雄主義和忠誠信念,堅信邪不壓正的觀點。在千瘡百孔的現實面前,青年人需要堅定理想信念,戰勝邪惡。
凸顯倫理道德教誨
幻想文學在文化和社會層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幻想故事中的真理、智慧、精神層面的價值滿足了特定的社會期待,也為兒童提供了面對挑戰的力量和靈魂的營養。同時,兒童文學中明確的倫理教誨價值對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通過奇幻故事,塑造青少年自立、英雄氣概、懷疑精神、包容精神等已成為普遍共識。
英美兒童文學(尤其是幻想文學)作家創造了想象中的世界,年輕人擔當大任,建功立業并使世界變得更公平正義。幻想文學能引發好奇和想象,符合孩子的認知,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因其與現實世界保持距離,能起到警示和提醒的目的,促使人們改變認識或采取必要行動,從而實現教誨價值和教育目的。通過理解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來幫助青少年認識道德問題,形成道德觀念,已經逐漸成為兒童文學創作的公認原則。受到托爾金的影響,美國作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 Le Guin,1929-2018)筆下的年輕人勇于冒險,立志拯救世界。勒奎恩的奇幻兒童文學《地海傳奇》宣揚的就是生態倫理道德觀,即正義就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維護人與自然生態共同體。《納尼亞傳奇》系列小說強調了道德的重要性,作品中蘊含著深刻的教誨,幫助青少年認識到應該選擇的生活方式以及應該終生恪守的榮譽守則,更主要的價值是幫助青少年尋求頓悟,并在道德目的和開闊視野的指引下生存。幻想文學既提倡理想和使命的必要性,敦促青少年應積蓄勇氣面對挑戰,同時也提醒他們極端主義的腐敗力量和現實之惡。比爾博和哈利·波特面臨考驗,為自己和集體的命運像英雄一樣奮斗,正如亞瑟王和羅賓漢一樣。人們一直強調為了善而與惡作戰,但在當代故事中,惡往往是內在的、隱性的。當代青少年英雄要不斷地與權力、以及權力控制下的惡做斗爭。
菲利普·普爾曼也選擇用奇幻小說的形式來表現幫助青少年成長的道德教育,他認為,他的三部曲不同于大部分幻想小說,有著物質現實的元素,人物角色全面地展示了現實世界中復雜的個體。正因如此,普爾曼的作品體現出典型的現實主義特征。人們生活在后現代現實世界中,不可避免地會被幻想世界所吸引。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當代生活本身已經變得“魔幻”,因為人們就生活和工作在被壓縮的空間里,如虛擬社區、電子屏幕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幻想也就是新現實主義。與此同時,許多當代讀者渴望與失去的物質世界建立聯系,所以幻想文學必須傳遞一種高度的現實主義情懷,以此來提醒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本能的存在。
綜上所述,幻想文學能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也能促進道德成長。當代兒童幻想文學正是以自己的方式,逐漸成為傳承倫理道德教誨的載體,無論主角生活的世界多么離奇,道德教誨都是永恒的主題。
英美幻想文學以青少年為主角,扎根于社會現實,反映了人類社會正在面臨的或迫于解決的矛盾或問題。在對現實進行批判的同時,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或至少構建出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社會,以這種方式寄托希望,為現實社會中解決問題提供思路、指明方向。英美幻想文學逐漸吸引中國青少年讀者,引發了強烈共鳴。但我國相關領域的理論發展較為薄弱,本土幻想文學作品良莠不齊。兒童文學評論家舒偉曾表示:“國內的幻想文學及兒童幻想小說的創作既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也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青少年讀者的閱讀需求。”鑒于此,借鑒西方幻想文學傳統與經驗不僅能服務我國的幻想文學創作實踐,也是構建我國幻想文學話語體系的必經之路。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兒童文學百科全書》翻譯及兒童文學批評史研究[19ZDA29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