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流淌在歌謠里的紅色記憶
    來源:文藝報 | 楊秀廷(苗族)  2021年06月04日11:29

    溪河織翠錦,青峰列畫屏。清水江畔,天藍水碧,山蒼木秀,苗村侗寨,美麗如畫。每逢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紅軍長征兩次經過的革命老區貴州省錦屏縣,就會在大山深處響起一曲曲紅色歌謠。

    我們在清水江和烏下江交匯處的渡口下船登岸時,朝陽映照下的三板溪電站湖區,千頃一碧,連峰映帶,光影躍動。抬頭看古樹掩映的瑤光寨木樓人家,裊裊炊煙點染出一抹寧靜而又靈動的氣韻。順著青石板古道往上走,只見距離渡口兩三百米的一個小山頭上,傲然挺立著“紅軍長征河口戰斗遺址紀念碑”。

    1934年12月18日,紅軍先頭部隊兵分三路向河口挺進。瑤光寨坐落在清水江之南、烏下江之西的山腰上,兩面臨江,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當時,國民黨王家烈部杜肇華等第五團、六團早已奉命在河口烏下江西岸和清水江北岸設防,妄圖憑此天險將紅軍阻攔。守敵將河口的木橋拆毀,并將河邊的木船、排筏和可以搭橋的各種木料全部收繳,在姚家坪烏下江西岸和清水江北岸依托樹林和山巖構筑防御工事以作第一道防線,在瑤光寨腳密林間修筑碉堡和戰壕作第二道防線,架重機槍以控制紅軍必經的塘東坡,對整個河口形成密集的火力網。

    紅軍先頭部隊從塘東下到半坡,即遇到對面瑤光寨腳火力的阻擊,便在山凹處趕挖戰壕架炮與敵對打。敵人憑借堅固的碉堡和戰壕,有恃無恐,邊打邊叫罵。不久,紅軍后援部隊趕到,便分兵兩路進攻,用山炮繼續向對面碉堡猛攻,轟塌碉堡,將敵陣火力壓下。同時組織力量從兩側樹林間潛下河口,占據姚家坪,攻擊對岸守敵。由于敵軍占據有利地形,紅軍的進攻很困難。恰在這時,沿清水江北岸上來的紅九軍團先頭小股部隊趕到清水江對面的北斗坡,向敵人進攻。紅軍力量大增,槍炮聲、喊殺聲響徹河谷,江面上硝煙彌漫,對岸的火力很快被打壓下去。不多時,烏下江西岸的守敵堅持不住,邊打邊往山上撤退。紅軍轉而猛攻清水江北岸的守敵,并將姚家坪上的木材搬下河邊搭浮橋。戰士們不顧河水冰冷刺骨,跳下水里捆扎木頭。很快,一座簡易的浮橋建成,紅軍迅速從橋上通過,追趕逃敵。山腰的守敵仍在抵抗,突然聽見敵人陣地上有人大喊:“不要打了,快跑,瑤光寨已經被占領了。”原來,趁山腰守敵與塘東半坡紅軍對打激烈時,紅一軍團另一部分從韶靄渡口渡過烏下江后,沿烏下江而下,從黨艾上山迂行到瑤光寨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瑤光寨拿下,然后如下山猛虎撲攻山腰守敵。山腰守敵見上下受敵,慌忙沿清水江向劍河縣南嘉方向潰逃。

    “敵人腐爛變泥土,勇士輝煌化金星”。河口一戰,是中央紅軍進入貴州以來最激烈的一仗,殲敵200余人,數十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當日,紅軍長征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在距河口60公里的黎平縣城二郎坡召開,打下河口,不僅為黎平會議勝利召開掃清了障礙,還疏通了紅軍西進貴州的重要通道。

    青山肅穆,山河無言。在清水江、烏下江、河口、瑤光,歲月的風雨已把長長的紅軍故事衍化為一次次回望,讓后來人透過歷史的煙云追溯、仰望。

    我們去拜謁瑤光紅軍長征毛澤東詩詞紀念館,正在清掃石板街的一位老人得知我們一行前來尋訪紅軍故事,便邀來幾位村民為我們唱了一首民歌《紅軍長征過瑤光》:“甲戌年間亂紛紛,紅軍艱苦走長征。經過福建江西省,兩廣湖南到黎平。到了黎平分三路,三支三路走錦屏。一支朝著清江走,一支又把小河行。一支來到甘塘坳,一邊修路一邊行。來到河口打一仗,打死敵人兩百兵。三支會合瑤光寨,瑤光寨上鬧盈盈。紅軍住過苗家寨,情意留在苗家心。”這首歌是用當地的“過山腔”曲調演唱的,聲音高亢激昂,尾音長、音波大、節奏慢,歌聲沉雄而舒展,婉轉動聽。他們的歌聲里,激揚著用時光釀就的那種深情,質樸動人。這首歌已經在苗寨唱了80多年。特別是從2001年開始,在“嘗新節”“苗年節”和“楓樹粑節”等活動中,這首歌成為各村寨民歌隊必唱的曲目。活動期間,舉辦民歌會、文藝演出等活動,來自青山界百里苗鄉的鄉親們傳唱紅軍故事,歌唱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滄桑巨變。

    硝煙已逝,歷史的畫卷卻定格在這片山水的傳說中。古楓樹下長長的石板街,無聲地延伸進吊腳木樓依山就勢層疊而上的瑤光苗寨。山寨四周古木森森,虬枝盤曲,清風搖枝。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去拜謁李家大屋。

    1934年12月21日,中央領導所在的紅軍總部沿烏下江經八受、瑤里等村寨行進,下午到瑤光寨宿營。中央紅軍總部到瑤光后,總部設在瑤光中寨的姜家大院里,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大多住在這里,而毛澤東則住在寨腳的李家大屋中的廂房。

    李家大屋由正屋和廂房組成。在古香古色的古民居中,我們欣賞到了由黔東南本土音樂人創作演唱的紅歌《紅軍住瑤光》MV,歌中唱道:“家住苗族小村莊,村莊名字叫瑤光,紅軍隊伍打這過……//松油點燈閃閃亮,戰士睡得多安詳,恢復體力攢足勁,長征路途還漫長。入冬時節天氣涼,千萬別忘添衣裳。編個斗笠送紅軍,它能伴你打勝仗。//晨霧彌漫清水江,奔騰不息向東方。紅軍集結要出發,撥開迷霧迎曙光。”

    翻閱《長征日記》《綠色錦屏的紅色記憶》《紅軍長征過瑤光調查實錄》等史料,字里行間,80多年前紅軍長征中艱苦卓絕、英勇戰斗的歷史畫面,一幀一幀,鮮活如初。紅軍到瑤光時,李家大屋的主人李志熙因背駝行走不便,又恰逢其兒媳生小孩“坐月”,需要照料,便留下來。李志熙是私塾先生,還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草醫,家里有些田產。毛澤東住進來后,先是和氣地向李志熙講紅軍是人民自己的軍隊,請他不要怕,想辦法告訴外逃的群眾回來,隨后又向李志熙了解瑤光地方的歷史和風俗習慣。

    當時,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在瑤光以標語、傳單等方式積極向群眾宣傳革命主張,號召當地群眾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在紅軍的宣傳和實際行動感召下,瑤光群眾給予紅軍熱情的支持,有的為紅軍傷病員治傷,有的積極為紅軍作向導帶路,有5名苗族青年加入了紅軍隊伍。

    清水江與烏下江交界處的塘東苗寨松樹嶺上,山風撲面,松濤陣陣,一座無名紅軍烈士墓高聳的墓碑,靜靜佇立在一片莊稼地里,隔著烏下江與對面的“紅軍長征河口戰斗遺址紀念碑”遙遙相望。

    “寨邊桂樹花又開,老少祭奠烈士來。紅軍恩情千古在,苗家兒女記心懷。”稻香、果香和桂花的清香充盈著山村的日子,情意濃濃的歌聲又在烈士墓前唱起,伴隨著山風在大山深處久久回蕩。

    1934年秋,紅軍經過塘東苗寨時,一名掉隊的紅軍傷病員犧牲在山坳邊,村民姜敦俊悄悄將犧牲的戰士掩埋在面向清水江的松樹嶺上。從那以后,姜敦俊年年帶著兒子姜家烈給烈士掃墓。解放后才把紅軍烈士墓的事告訴了村里人。姜家烈一家人薪火相傳的行動,深深影響著苗寨里的人們。1974年,塘東村群眾為紅軍墓安上了墓碑。

    飲其流者懷其源。2011年,村民得知錦屏縣民政局將修葺塘東無名紅軍烈士墓,并在紅軍墓旁建瞻仰亭和參觀步道,塘東村黨支部的20多名黨員每人交了100元特殊黨費,村民自發捐資16000多元,買水泥拓寬通向烈士墓的便道,塘東村150多戶人家每家都去出義務工。這一年的6月27日,已是82歲高齡的姜家烈老人剛從醫院回家,就帶著家人去祭奠紅軍烈士墓。老人面容肅穆地站在刻有“紅軍烈士墓”一行字的墓碑前,一只手拄著拐杖,一只手慢慢地拔掉墓前的小草,然后畢恭畢敬地擺上米酒、腌肉、糖果等祭品,再向紅軍墓鞠了三個躬。此后每年的清明節、八一建軍節、中秋節、春節,姜家烈老人都要在家人的攙扶下,到松樹嶺祭奠無名紅軍烈士。2019年早春的一天,姜家烈老人在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囑咐家里人要守好紅軍墓,爭取找到烈士的親人。姜家烈年少時從父親姜敦俊的手中接過守護紅軍墓的接力棒,而今又把這一光榮的任務交給家里的年輕一代。

    紅軍長征過錦屏時,在河口和銅鼓打了兩仗,由于長途行軍,十分疲勞,還有敵軍的圍追堵截、土匪的襲擾,加上饑餓、疾病,有近百名紅軍犧牲在錦屏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埋骨何須桑梓地,紅軍將士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感天動地。錦屏各族人民把紅軍烈士的遺體悄悄掩埋,讓紅軍烈士的英魂安息。如今,在錦屏縣河口、啟蒙、固本、偶里、隆里等鄉鎮當年有紅軍將士犧牲的16個苗村侗寨,每逢特殊時節,當地群眾都自發祭奠紅軍英烈。

    一路走來,當我站在一座座紅軍烈士墓前默哀致禮時,《苦難輝煌》中的那段話一次次在耳畔響起,一次次撞擊著我的心胸:“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這就是民族脊梁。他們歷盡苦難,我們獲得輝煌。”

    在這片民歌遍地生長的鄉土上,人們把講述紅軍故事、唱與紅軍有關的山歌這樣的活動稱為“唱紅歌”。韶靄村文藝隊把紅軍故事編成花燈戲和民歌,在方圓百里山鄉演了幾十年、唱了幾十年,三代人同臺演紅軍故事、唱紅歌,也成為清水江畔一道動人的文化風景。隨手翻開文藝隊的記事本,上面記有近年來參加“唱紅歌”的記錄:2011年八一建軍節,參加塘東苗寨舉辦的“紀念紅軍長征過苗鄉七十七周年紅軍烈士墓瞻仰亭落成歌會”;2012年“楓樹粑”苗年節,到瑤光苗寨參加“紀念紅軍長征過苗鄉七十八周年歌會”;2013年農歷八月嘗新節,在韶靄苗寨參加“紀念紅軍長征過苗鄉七十九周年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會”……

    這些年里,苗鄉紀念紅軍長征的歌會年年開,只要一聊到紅軍,人們會把“紅軍傳單”“紅軍渡”“紅軍路”“紅軍林”“紅軍筷”“紅軍識字課本”“紅軍墓”等等這些發生在苗鄉的故事,一件件一樁樁“擺”出來。問他們何以這樣熟悉這些掌故,他們自豪地說,這是苗家人對紅軍的紀念。

    韶靄村是清水江中下游地區有名的“歌窩”,因為這是一個具有紅色革命傳統的地方。現在村里還保留著“紅軍墓”“紅軍渡”“紅軍路”等珍貴的紅色文化遺存。1934年9月和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和第六軍團長征先后經過并宿營韶靄。紅軍紀律嚴明,雖然自己缺食少穿,卻盡力幫助貧困群眾。紅軍經過甘塘、韶靄、塘東時,修復被敵軍毀壞的道路。苗鄉群眾與紅軍結下了濃濃魚水情。這一年的9月下旬,韶靄村民龍德承、姜永德等人在村腳烏下江渡口為紅軍擺渡三天三夜,其中一條船在渡戰馬和4名戰士時,由于馬受驚導致船至河中時翻沉,馬和眾人落水,龍德承、姜永德等人奮力救出兩名戰士和戰馬,兩名紅軍戰士不幸犧牲。紅軍首長非常感謝兩名船工,臨別時,每人送了一雙銅筷作紀念,并囑咐船工將兩名戰士的遺體打撈安葬,讓紅軍烈士安息。

    “讓紅軍烈士英魂安息!”紅軍首長當年的這句囑托,深深地銘刻在苗鄉群眾的心里。龍德承等人將兩名戰士的遺體悄悄掩埋在江邊的山包上。姜永德每年清明都去墳上祭掃,直到去世。2006年夏天,下游的三板溪電站下閘蓄水前,經報請縣相關部門同意,韶靄村民自發組織將處于淹沒線以下的兩座無名紅軍烈士墓搬遷到水位線以上,并立碑紀念。

    山水深處,歲月銘記著80多年前那一幕幕雄渾悲壯、蕩氣回腸的紅色故事。誕生于韶靄苗寨的“紅歌”《踩不斷的石板橋》這樣唱道:“老鴉要叫隨它叫,風吹竹子隨它搖。一心跟著共產黨,踩不斷的石板橋。”這首歌,從1934年秋天在韶靄村苗族群眾中悄悄唱起,到現在,歌聲里的情義已經在光陰的河流中奔騰流淌了80多年。

    “歌養心、飯養身、酒養神”,這是苗鄉的傳統。我曾多次在“唱紅歌”的活動現場聽過《紅軍故事大家唱》,歌中唱道:“清江苗寨好風光,四十八寨開歌場。紅軍故事大家唱,革命傳統永發揚。紅軍住過苗家寨,情意留在苗家心。苗家永遠跟黨走,人民江山萬年長。”2013年秋天的韶靄歌會,主辦方邀請20多個村寨的民歌愛好者參加“千人合唱”這首歌,當雄壯的歌聲在村前廣場的古樹下唱起,整個村寨都沉浸在情深意切的情感抒發中,歌聲喚起人們對紅軍深深的懷念。

    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中,老區各族人民繼續通過歌唱的方式傳承紅軍精神,贊美生活新變。有一首叫作《苗嶺山鄉喜事多》的“新紅歌”在塘東、韶靄等村寨已是家喻戶曉。歌中唱道:“苗鄉侗寨新樓坐,林海深處笑歡歌。清江兩岸風光好,苗嶺山鄉喜事多。如今村村通公路,醫療好處不用說。免除千年農業稅,病痛就醫不用愁。兒童上學全免費,黨的陽光溫暖著。貧困農家享低保,飲水工程解民憂……”苗族歌師、“河邊腔”民歌省級傳承人李宏美高興地說:“這首歌就是我們苗家人的心里話,是我們的‘幸福歌’。”韶靄村苗族歌師龍家亮最近也創作了一首新民歌《富民政策暖心窩》,反映黨的民族政策給我們苗鄉帶來的巨大變化。

    “陽雀記得千年樹,苗家記得紅軍恩。”歲月的腳步在這里匆匆走過,紅軍當年深深播撒在這片鄉土上的紅色種子,已經在新中國70多年的春風化雨中,萌芽、抽枝、開花、結果。而一首首散發著泥土氣息的紅歌,承載的是歷史,凝聚的是精神,成為錦屏各族兒女繼續踏上新征程的宏闊精神背景。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精品视频|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激情AV|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99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久久|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蜜桃| 日韩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无码精品前田一区二区|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青青热久久国产久精品|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字幂|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青娱乐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 亚洲精品狼友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麻豆|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 日韩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国产狼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99热这里有精品| 国产精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影院| 东北妇女精品BBWB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