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觀眾會看戲曲電影
近日,一篇題為《豆瓣8.1,票房360萬,戲曲電影為什么沒有觀眾?》的文章引發關注。文章說的是某部正在公映的粵劇電影在豆瓣評分甚高,但其區區360萬元的票房業績與觀眾的好評形成強烈反差。
當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把攝像機對準工廠大門記錄蜂擁下班的產業工人拍攝出《工廠大門》、對準呼嘯而來的進站火車拍攝出《火車到站》、對準正在澆水的園丁拍攝出《水澆園丁》時,遠在中國的任慶泰則把攝像機對準了著名京劇老生演員譚鑫培,拍攝出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西方人在電影誕生之初把攝像機鏡頭對準工業時代的生活場面,中國人則把攝像機鏡頭瞄向了在農耕時代孕育生長的傳統戲曲,這表現出了中國人電影觀念的獨特趣味。
在西方,電影從一種雜耍型藝術演化為一種主流藝術形式,伴隨著迅猛崛起的工業文明走向大眾視野,而戲曲則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與大眾漸行漸遠。盡管戲曲伴隨著電影的誕生而迅速走向銀幕,但這種特殊片類并未因戲曲與電影的結緣而成為大眾觀賞電影的主餐。戲曲在中國的深厚積累,讓戲曲電影這種特殊片類長期存在,而維系這種特殊片類存在的觀眾則是戲曲藝術的守護者。他們在中國社會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過程中,保留了中國觀眾的傳統趣味。而趣味之“傳統”恰恰決定了戲曲電影觀眾的“少數”與“精英”特征。換句話說,戲曲電影的觀眾在工業文明壓倒農耕文明的時代,是不可能也沒必要大眾化的。
如果說戲曲電影觀眾的“少數”特征,是由社會轉型造成的時代風尚所決定的,那么戲曲電影觀眾的“精英”特征則是由戲曲自身的傳統和獨特魅力所決定的。據不完全統計,從中國的首部電影《定軍山》問世至今,不同類型的戲曲電影作品已達500部以上。舉凡優秀的戲曲電影作品的觀眾數量,都沒有超過同時期的大眾化電影作品的觀眾數量,但這些電影作品并未因觀眾數量少而影響其藝術品質。只要戲曲電影把戲曲與電影的優勢有機結合,都能顯現出其藝術品質。與此相反,凡是試圖用電影手段壓倒戲曲獨特價值的作品,不僅觀眾不買賬,而且也會大大削弱作品的品質。以上文中提到的粵劇電影為例,它演繹的是廣為流傳的傳統愛情故事,盡管導演努力把戲曲語言與電影語言緊密結合,以彰顯戲曲的特質,但電影的宣傳卻把重點放在因視覺特效而造成的視覺沖擊力上,這種做法本身就表現出對戲曲電影觀賞點的失判。
戲曲電影究竟需要怎樣的觀眾,需要思考的問題很多。無論是院線排片數量的增加,還是專門電影院線的開辟,都是爭取觀眾的可貴嘗試。但戲曲電影丟棄戲曲自身的藝術魅力而去追逐偏離戲曲精神特質的噱頭,則是讓觀眾遠離的實質。戲曲電影對觀眾的定位,首先需要在認可“少數”的基礎上保持對“精英”品味的滿足,其次才是用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去探索培養觀眾新的審美趣味和習慣。
(作者:王廷信,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導、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