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青年作家》2021年第4期|傅恒:寫給《青年作家》創刊40周年
    來源:《青年作家》2021年第4期 | 傅恒  2021年06月02日16:12

    原標題:一個刊物和一群人——寫給《青年作家》創刊40 周年

    一個刊物是指《青年作家》。一群人當然是《青年作家》雜志的編輯們。

    一不留神《青年作家》就40 歲了。

    我是1993年5月調到《青年作家》雜志社的,在那之前,《青年作家》雜志是我心目中的圣殿。一群有志向有本事的人在成都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創辦了這家文學期刊,極短的時間內便將刊物的發行量達到26 萬冊。《青年作家》一度與當時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青年文學》、上海的《萌芽》、南京的《青春》幾家青年文學刊物一道被譽為“四小名旦”。想不令人崇拜都難。

    那時是文學的黃金時代,一篇小說引來的全國性轟動效應遠遠超過當今的網紅。《青年作家》在那個大環境下發表過全國許多好作家的好作品,也推出不少省內作家的好文章。至今尚有人記得因短篇小說《桃花嶺照相記》由農村青年變身文化館干部的肖安寧,記得眾人討論短篇小說《一個星期六的夜晚》的熱潮,記得喬瑜的小說和紀實文學靈動精妙的講述,以及他創意性地使用副詞作為句子或段落開頭,引來不少人模仿借鑒。好多年后繼續有人轉彎抹角跟著這套筆法走,還以為是自己中文嫻熟。那時候尚屬改革開放初期,現在回看,成都市當時對創新的包容和《青年作家》編輯們敏銳的創造意識,確實令人不可小覷。

    我和許多人一樣,曾經把作品能上《青年作家》視為可以在夢中笑醒的事,可惜我笑醒的次數不多。記憶中最燦爛最幸運的是參加過《青年作家》舉辦的“西藏筆會”,那次筆會來了王朔、池莉、李杭育、姜滇等當紅作家,能組織起如此陣容,足以見《青年作家》在那個年代的影響力。當然,更輝煌更榮幸的是兩三年后我接到來《青年作家》雜志社的調令。

    特別遺憾的是,我到《青年作家》雜志社的時候,當初負責業務的主編副主編都離開了。著名評論家鄧儀中去了《四川文學》任主編,發表過不少膾炙人口佳作的大作家榴紅退休,創造力超強的青年才俊徐慧與何世平也離任,徐慧出國,何世平先到電視臺,后擔任峨眉電影集團總裁。沒能直接跟隨這幾位主編副主編學到更多本事,是我缺少福分。

    面對各位前任豎起的高峰,我更多了惶恐與失落。后來才知道,他們的離開也從一個角度表明了文學的黃金時代正在消失。

    《青年作家》雜志跟隨歷史的腳步走到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交替時期,走進“文學地位回歸正常”的年代。

    上世紀90 年代初,文學狂熱逐漸被經濟大潮取代,盛行的“文藝細胞”變成“經濟頭腦”。《青年作家》發行量從26 萬冊猛降到幾千冊。我以為僅此一家倒霉,恰逢一個全國性的文學期刊座談會在成都召開,我和擔任過“全國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前身之一)”評委的汪寒潔一道參加。汪寒潔名字嫵媚實為大老爺們,名字和性別的意外,蓋不住全國文學刊物現狀帶給的驚愕,《青年作家》幾千冊的發行量在文學期刊中居然算多的,許多刊物的發行量都徘徊在一兩千冊內,用某個參會主編的話說,發行數還在一帆風順往下掉。

    誰也有面對歷史拐點的時候。

    刊物的盈利化為烏有,辦刊經費自然緊缺,好在市政府保障了人頭費和辦公地點,加上一群優秀敬業的編輯不懈努力,使得《青年作家》一直正常出刊。

    蕭青是我到《青年作家》雜志后送走的第一個老編輯。

    《青年作家》創刊前蕭青是《成都晚報》副刊部的編輯,扶持過眾多的文學作者。《青年作家》創刊后她調到雜志社,10 多年時間里繼續為推出作家作品出力,我調來時她已病重住院。她在醫院反復對我交代的事就一件,她的抽屜里有一篇編了一半的稿件。她去世后我找出那篇小說稿,發現她做了不少修改,我感嘆后選擇接著她往下編,這篇小說發表,并在幾家刊物聯合舉辦的征文賽中獲獎。蕭青老師身上體現的是《青年作家》編輯們的一貫做法,我自己也曾在《青年作家》編輯身上感受過這份溫暖。那群編輯不愧為雜志社最珍貴的財富,也由此成為我在《青年作家》八年間最不能忘卻的記憶。所以,《青年作家》創刊40 周年之際,我接到約稿電話立即想到要寫什么。

    火笛和劉濱,一個小說家一個詩人,1993年的時候分別負責《青年作家》的小說和詩歌。

    火笛是成都工人作家的佼佼者,他不是靠當時很強調的工農兵身份,而是靠小說作品引人注目的。在文學愛好者中提火笛二字,會有不少人順口列出若干篇小說來。要知道,那個年代不時興自費和買賣版面,也不拉關系抱團,要發表一篇作品離不開真本事,但從來沒人聽到過火笛自吹和炫耀。寫到這兒我順勢回憶了一下,從我認識《青年作家》的編輯到在雜志社度過八年,從沒聽見有編輯自我表揚過,這風氣應該是創刊起就形成的。據有關專家解說,這既屬于素質,也包含自信。

    我到《青年作家》后火笛是編輯部主任,負責二審,每天單獨坐在一個偏僻位置,默默審讀每個編輯選送來的稿子,像醫生處方一樣,給每篇稿子提出長長的審讀意見。全力投入編輯工作的代價是荒廢了他自己創作,我到雜志社后就沒見他再寫一篇作品。只偶爾聽他講過一兩個段子,比如:有個酒客一大早來買散裝酒。酒客趕在蓋瓶前喝了一口,抱怨店家兌多了水。店家不服,拿過瓶子自己嘗了嘗,當即懊惱:遭了,忘了兌酒!火笛的講述簡潔生動,如他的小說。非常不幸的是,火笛退休不久即患病去世。他進雜志社,世上少了一個小說家,他離開雜志社,世上少了一個稱職的好編輯。

    劉濱是成都詩歌界的領軍人之一,曾在好多報刊上見到他的詩歌,一度多到劉濱的名字幾乎就是詩。高產的詩人因激情充沛養成直面正義疾惡如仇的性情,要么不發言,一開口必然黑白分明。不僅言論上如此,行動也不偏,做編輯就停下寫詩,全身心從曾經是海量的詩歌來稿中淘金,然后用自己的詩意細胞替作者編稿。經他手處理妥當的詩稿都可以直接送印刷廠排版。

    當時因探索文學面對市場的道路,《青年作家》已離開市文聯,轉由出版部門管理。行業不同對刊物的要求也不一樣,從培養作者轉換為與市場接軌。那幾年文學的市場萎縮很快,詩歌更是首當其沖。不僅文學刊物,地方政府也同樣在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有限的資金必須首先用于發展經濟保障生存。劉濱后來去了一個有條件不招惹市場的刊物做副主編,繼續為繁榮詩歌創作作貢獻。

    田子鎰和汪寒潔應該是被編輯耽誤的歌唱家。一次,我們在青城山開會,他二人拿著話筒唱當年流行度很高的《贊歌》,別人都唱刪減版,他倆從前面的哼哈到末尾的嗬咿一個音節不少,且非常到位,當場傾倒一大群游客。特別令人嫉妒的是,這批游客中女性占絕大多數。只是有一個事實需要說明,喜歡這首歌的人都不會太年輕。

    田子鎰和汪寒潔沒到歌界發展而是來《青年作家》做編輯,選編了大量好稿,各自發現了一大批值得聯系的作家,關鍵是他倆還共同負責刊物最后的文字把關。《青年作家》的文字錯別率長期保持在十萬分之一左右,獲得過全國獎。文學期刊界多出兩位優秀編輯,音樂界少了兩個抒情男高音。

    本來擬擔任副主編的田子鎰不久去了更有市場前景的刊物,這也符合市場規律。田子鎰離開后,文字把關工作全部落到汪寒潔一個人頭上,每期所有文字都得細讀至少兩遍。每次看到汪寒潔瘦瘦的軀體伏在桌前,我都想過雜志社應按市場法則在經濟上給他一點待遇,無奈受現狀掣肘,一直沒實現。有天印刷廠等著開機,我陪著他加班到半夜,他夫人打電話來怒氣沖沖罵了我幾句。拉著人家的老公加班確實該挨罵,我由此多了個體會,電話也是一柄雙刃劍。

    成都市很重視《青年作家》,為支持刊物出臺多項措施,包括推薦汪寒潔和我參選成都市政協委員。我倆借助政協的影響力,為刊物爭取經費和建議回歸文聯做了一些努力。事后回憶,真正解決問題的不是一兩個提案,是地方的經濟發達了。看來,文學要想自立于市場,依舊任重道遠。

    《青年作家》雜志社的珍貴財富中有一批“美編”,不是美術編輯,是美女編輯。這稱呼是一些作者贈予的。許多人都認識她們:嚴慶蓉、劉雅平、王雪杉、史唯、阿慧、楊紅櫻。一群原本可以靠顏值的年輕女士,偏要來干已經邊緣化的寂寞事業,且非常敬業。說一件不可思議的小事:最年輕的王雪杉責編的一篇稿子,不知怎么在標題上錯了一個字,這本來不是她一個人的責任,刊物出來,王雪杉獨自藏在廁所里哭了好一陣。要知道,雜志社并沒有因此搞什么獎懲,也沒人指責誰,完全是她在自我懊惱。這樣的現象,如今還能在多少地方看到?

    文學編輯講的是耐得住寂寞,闖蕩市場又是另一種學問,所以,人才流動十分正常。先后有劉雅平調離,王雪杉和史唯“出口”,楊紅櫻請長期創作假,阿慧是在刊物經濟狀況好轉后調走的。嚴慶蓉曾經調離過,不久又回來,她心里的文學情結沒法消失。我明白,這應該是絕大多數編輯想到而沒有說出來的話。

    嚴慶蓉是選稿和聯系作者最多的編輯之一。當刊物在成都市委市政府關心下如愿回歸文聯,辦刊經費得到基本保證,不再勉強走向市場的時候,嚴慶蓉成為《青年作家》新的副主編。她和被編輯耽誤的歌唱家汪寒潔、帥氣踏實的孔繁宇、脾氣臭責任心強的黃簡、“美編”阿慧成為這本刊物那個時期的中堅,靠他們,保證和助力了《青年作家》的質量上升。

    孔繁宇和黃簡都是名氣不小卻相當低調的老資格編輯,兩人選編了不少佳作也聯系有不少作家,但從不張揚一個字。孔繁宇一副陽剛俊朗的模樣,習武的身材卻誤入文學界。他除了選稿編稿,平常很少言語,每天騎一輛舊自行車來單位,坐下后埋在稿子堆里很難起身,直到下班再推著自行車出門。那些年的成都被稱作自行車上的城市,他和編輯部同仁們都是造成這現象的一分子。

    黃簡脾氣不好可能和他的家庭生活不順有關,或者可以把這話倒過來說。但黃簡的職業態度幾乎無可挑剔,從不利用選稿拉關系謀私利。他和我有一段時間同住在編輯部里,下班后我倆私下聊過,他說《青年作家》之所以能留住他,是這兒風氣正,和這群人共事,不憋氣不招禍事。他說這種風氣從創刊起一直沿襲下來,很對他的性情。黃簡已離開這個世界,他的這番話卻將永久留在我腦子里。

    更慶幸我此生能成為《青年作家》的一員。

    除了這些編輯,雜志社還有幾個專職的行政后勤人員,因為本文是講編輯們,文章也不能拉得太長,那些人只好留在今后再寫。認識的一代編輯漸行漸遠,不認識的新一代編輯又會走出新的路子來,據說人類史都是這么寫的。那么,《青年作家》四十華誕之際,就祝愿新一代編輯們繼續增添精彩。

    国内精品免费麻豆网站91麻豆| 国产精品午夜久久|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四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丫丫| 国产精品高清m3u8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品价格|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人妖| 国产精品玖玖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爽免费看 |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斩|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V不卡| 竹菊影视国产精品| 香蕉国产精品频视|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 国产精品青草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三级|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av| 国产精品xxx电影|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导航|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97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盗摄|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6| 精品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