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讀懂大自然這本書
    來源:文藝報 | 尹傳紅  2021年05月28日08:57
    關鍵詞:大自然 科普

    10年前的春季,我親歷的兩件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天上午,我攜4歲小兒在北京蓮花池公園轉悠,于一汪小溪間發現有好些蝌蚪在游弋,驚喜異常。不成想,小兒竟漠然以對、無動于衷。我給他講述少小之時我抓蝌蚪捉青蛙的經歷,他眨著眼睛,像是在傾聽一個遠古傳奇。

    而此前不久,我在一個名為“0歲開啟自然養育之旅”的主題論壇上,聽一位育兒專家談到一個引起諸多與會者共鳴的觀點:“今天,兒童生活存在著‘去自然化’的趨勢,存在著‘自然缺失’狀況,令人擔心。孩子熱衷于與電視、手機、Ipad為伴,卻因此錯過本應與自然親近的童年……”

    對于當下兒童成長過程中存在的這種兒童與自然之間聯系“斷裂”的現象,一位十分關注自然的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稱之為“自然缺失癥”。它特指人類因疏遠自然而產生的各種表現,如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肥胖率增加、生理和心理疾病高發等。

    其實,豈止兒童,成人也莫不如此。說來也就是一兩代人、三四十年間,我們跟大自然似乎已漠然相隔,與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漸行漸遠。我們置身于物質充裕的信息時代,生命的信息卻有所缺失,成了一種“穴居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動物”。這倒真的應了熱愛自然的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在大約一個半世紀以前做出的那個斷言:“我們都早早地和自然母親斷了奶,鉆進了只和人交往的社會。”

    有人說,此乃時代使然,亦為現實中的無奈。對此我不敢茍同。我們的生命由自然承載,兒童的靈性更需要自然的滋養。在一個浮躁的年代,人類個體如何親近大自然,喚醒與大自然最深切的情感,值得我們深長思之。洛夫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就已意識到某種變化。當時,身為記者和兒童權益倡導者的他正在為《童年的未來》做研究,寫一本有關家庭生活新趨勢的書,為此他在全美的城市、郊區和農村訪談了大約3000名兒童和家長。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中,人們都會不時談起孩子們同自然的關系。

    比如,有家長提到:“那時候我們總是在自然里玩。不出家門的孩子才是古怪的。”還有家長感慨:“孩子們順著山坡往下滑(雪),但是他們居然戴著耳機聽音樂。他們不會獨自欣賞自然的聲音,不會自己玩,總要帶點什么東西才行。”可對于一些孩子來說,在自然中玩耍似乎有點兒……沒出息,古怪、搞笑、幼稚、危險,或是像電視里的情形。一名四年級學生甚至說出了最讓洛夫感到震驚的一句話:“我更喜歡在屋里玩,因為只是屋里才有電源插座。”

    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洛夫把他的擔憂、思考和建議,寫在了2005年出版的《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一書中。他以多項研究成果和多人的親身體驗告訴讀者,與自然的聯系能對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健康產生積極的作用。孩子們怎樣面對自然,以及將來他們怎樣教育自己的后代面對自然,將會決定未來我們的城市、家庭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形式和狀態。

    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作為“全民閱讀”之重要一環的科學閱讀,要倡導孩子們增加科普百科方面的閱讀,特別是關涉生命科學、自然科學、健康衛生等內容的生命意識教育、生命價值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死亡教育四大類圖書。近年來,跨領域、博物百科類科普出版物在圖書市場銷勢向好,也備受關注。特別是,自2012年以后科普邁入“圖解時代”,有著大量精美配圖的博物百科類科普讀物開始不斷涌現。

    如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以精品原創的廣義博物學為立足點,向少年兒童呈現科學之趣、自然之美,推出了作為幼兒園科學教育讀本的《科學博物館》叢書。其以原創精品為主的人文科普產品線,繼出版《芳華修遠》之后,又先后推出《嘉卉 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遺世獨立 珍稀瀕危植物手繪觀察手記》等。其中,《嘉卉》是反映我國植物藝術工作者百年輝煌成就和科學精神的精品力作,收錄了680幅遍及華夏疆域的典藏級植物手繪作品。此外,該社與全球頂級科普品牌資源合作先后推出的《BBC全景自然百科:飛越地球》《國家地理珍稀鳥類圖鑒》《珍稀動物全書:美國國家地理“影像方舟”》等自然科普圖書,以高端、稀缺資源的呈現吸引科普愛好者,也形成了熱點暢銷和長銷的局面。

    科學普及出版社引進出版的美國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00周年紀念出版物《DK博物大百科》,是目前較為全面的博物學百科全書。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以出版社科類圖書知名的出版社,如商務印書館,近年來也成規模地推出了《看不見的森林》《樹木之歌》《神奇的花園》《植物私生活》《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等多種博物類圖書,且市場形勢看好。一些科學研究者、博物學者撰著的原創博物類圖書也廣受好評,如劉華杰著《天涯芳草》《博物人生》《檀島花事》《勐海植物記》,趙序茅著《紅唇美猴傳奇》《動物眼中的人類》《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一鳥一世界:鳥國奇趣之旅》。

    就我個人閱讀口味而言,近年來讀到的一些引進版博物類圖書,給我帶來了很深的感觸,值得在這里向讀者推薦。

    每一朵花的綻放都在演繹延續數億年的生命傳奇。美國作家沙曼·阿普特·蘿賽所著《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將植物學、科學史與回憶錄完美結合,再現了植物世界令人驚嘆的自然史,富有詩情畫意,被贊為“將文字譜以音符”,就像一次絢爛夏日在花田里的徒步旅行。這也是一次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一次領略現代人文和自然景觀的美麗而又艱難的旅程。類似的一部作品還有加拿大日裔遺傳學家鈴木大衛和加拿大作家韋恩·格雷迪合著的《一棵花旗松的生命之旅》。

    文明背后的野性從未走遠。美國博物學者理查德·梅比所著《雜草的故事》,是一部跨越園藝、文學、歷史的典范之作,也是一部人類與自然的博弈史。作者一方面為大自然中不被待見的雜草類植物辯護,一方面從歷史、小說、詩歌、戲劇和民間故事中鉤沉雜草與人類的復雜關系,認為雜草的定義取決于人類看待它們的方式,它們“生動地展現了自然界的生命——以及演化的過程——是如何抗拒為人類文化概念所束縛的。就這樣,它們讓我們近距離地看到了造物的兩面性是多么的奇妙。”類似著作,還有英國作家邁克爾·麥卡錫所著《消失的飛蛾:自然與喜悅》。

    美國作家吉恩·洛格斯登所著《農夫哲學:關于與大自然與生死的沉思》,從一個農夫的視角,展開對自然、死亡和永恒等重大主題的深思。作者是在年近八旬得知自己身患癌癥時,才動筆寫這部心靈自傳的。一度的不知所措之后,他開始接受無常、觀察生命、思索死亡。在他的苗圃里,他恍然大悟:自然界里沒有什么會真正死去,各種形式的生命體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更適合用于描述生命進程的詞。

    又一個“世界環境日”即將到來。據悉,聯合國環境署將發布“生態系統恢復10年”決議,全球生物多樣性大會也將同期在中國昆明召開。想來并不久遠,僅僅是在60年前的1962年,當蕾切爾·卡遜所著《寂靜的春天》首次出版時,在公共政策中還沒有“環境”這一條款;而僅在33年前的1972年,里程碑式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只有一個地球”才第一次成為全人類的共識。

    然而,人類身為“自然之子”,抑或說自然進化過程中的一部分,對于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及其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等等,卻沒有精準、深刻的認識。人類似乎并沒有真正讀懂大自然這本書。多少年來,人類一直自視為“萬物之長”、自然的支配者和操縱者,無所顧忌、不加制約、持續不斷地向自然索取,把自然界搞得破敗不堪、烏煙瘴氣,在剝奪了人們自身享用之美景與福祉的同時,也打破了滋養其精神的靜謐。

    今天,人類已經能夠登上月球、探測火星、走向太空,并且有機會能夠用一種新的視野重新審視人類自身和我們所處的地球,日漸認識到我們不能把自己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聯系的,每個物種都與其他物種有關聯,都跟地球相關。

    這或許正是真正讀懂大自然這本書的開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影院|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国产精品爱啪在线线免费观看| 99精品久久精品|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国产cosplay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专1|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人成精品香港三级在|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蜜桃| 老司机免费午夜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A片带套 | 日韩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到在线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国产2021久久精品| 五月天婷婷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久久精品|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二区二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18|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无码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在线精品视频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高清国产拍精品|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国内久久精品视频| 精品人妻AV区波多野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