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炎:原始材料是文學研究的立足之本
最近接受一家報社采訪,結束時記者要我給青年學子提點希望,我只說了四個字“實事求是”。如果將這四個字落實到文學研究上來,那就是一切要從原始材料出發,以原始材料為立足之本,文學作品原著當然也包括在原始材料之中。
我1956年以同等學力考上了北大副博士研究生,1957年2月初正式進校學習。我的導師是楊晦先生和錢學熙先生。他們給我們的“見面禮”就是150多本書的清單(請見附件)。有了這樣的基本功,我在拜讀柳青先生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創業史》時,讀出了與別的許多評論家認為該書最成功的人物是梁生寶的不同感覺,并于1961年6月在《文學評論》上發表《談〈創業史〉中梁三老漢的形象》一文,指出《創業史》里最成功的形象不是別人,而是梁三老漢。他雖然不屬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卻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和特有的藝術價值。從而引發了一場關于如何創作“中間人物的問題”,批評我的文章大概有100多篇。因為我認真讀了原著,并依據自己的真實感受寫的文章,所以我堅持了自己的主見。馮牧當年秋末在《文藝報》一次會后留下顏默(廖仲安)和我,說到作協領導同志(指邵荃麟)對評論梁三老漢形象的這篇文章給了相當高的評價,認為寫得有深度。唐弢先生則向呂啟祥等幾位當時的青年學者說:“好文章要寫出氣勢,論梁三老漢形象這篇文章就確實有氣勢。”新時期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和《中國新文藝大系》兩套大型選集以及其他多種選集中,也都選入了這篇文章,可見它的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據《文學評論》編輯部張曉萃女士說,1961年秋天她到長安縣柳青家中采訪時,柳青對該文表示贊賞,認為它對梁三老漢形象的意義闡發較深,甚至連作者某些很隱微的想法也都精細地觸及了。
六十年代編文學史教材時,北師大負責編現代文學史部分,參加者有李文葆、楊占升等,另外還有北大的王瑤、我,武漢大學的劉綬松,山東大學的劉泮溪,廈門大學的萬平近,華中師大的黃曼君。事情上馬后,進度不理想,北師大黨委提出有困難,認為自己實力不夠,要求請文學研究所唐弢先生來。唐弢先生來后,就確定了他當主編,王瑤等為編委,王瑤、劉綬松、劉泮溪、路坎和我是責任編委的陣容。我當時正由教育部派往匈牙利布達佩斯講學,五天后就要走。唐弢先生聽說后,讓教育部把我扣下,不肯放我走。這是因為唐先生曾經讀過我此前刊發的一些文章,覺得我寫文章比較認真,責任感比較強,這樣我就留下來了。在這之前,我和唐先生倒沒有什么交往,后來因為在一起工作,來往自然就多了。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我至今都時常想念他。
在編寫現代文學史的過程中,唐弢先生也一再強調:要讀原始材料,“翻閱期刊,以便了解時代面貌和歷史背景”,“作品要查最初發表的期刊”,還開列了幾十種最重要的文學期刊名單。這對我是又一次極好的教育。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我先后閱讀了近二十種文學和文化的期刊,留下了至今還保存著的十幾萬字的筆記,弄明白了許多糾纏不清的疑難問題。舉例說,朱自清的《贈友》一詩,歌頌“手像火把”“眼像波濤”“要建紅色的天國在地上”的革命者,這對于說明作者的思想和交往應該說都很重要。但他所贈這位友人到底是誰?原詩發表于何處?都不清楚。我翻閱了二十年代初期的一些期刊,發現此詩發表于1924年4月26日出版的《中國青年》第28期上。在此之前四個月,《中國青年》曾刊登過鄧中夏《貢獻于新詩人之前》一文,其中引錄了他自己所作的兩首舊體詩,正是表達了“共產均貧富”的理想。那么朱自清贊頌的這位友人,也許就是鄧中夏了。然而這還只是一種可能性,尚不能確切地證實。及至進一步了解到朱、鄧二人都是五四時期北京大學的文科學生,雖然朱在哲學系,鄧在國文系,卻都是1920年畢業的,完全可能是熟識的友人;至此,這種可能性更有所增大,卻還不能真正落實。我又從朱自清將此詩收入《蹤跡》集時改題《贈A.S》方面查找線索,想弄清A.S是誰。經過苦苦尋找,總算從《紅旗飄飄》上看到一篇回憶文章,說鄧中夏1923年在上海大學工作時,曾改用“鄧安石”的名字,正好符合A.S的英文拼音,這才算一切口徑都對得上,終于獲得定論。我之所以能從1963年8月起在《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上發表《朱自清與鄧中夏》等幾篇文章,可以說正是全憑大量閱讀原始材料的結果。
在我的學術生涯中,寫作最艱苦、投入時間也最長的一項工程,是《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①;書中有好幾章寫完時都讓我覺得仿佛脫了一層皮。之所以艱苦,首先在于這本書所要求的鮮明的原創性。它是這個學術領域中的第一本書,沒有其他同類史籍可供摹仿借鑒,故必須閱讀、梳理、提煉大量的原始材料,并貫穿作者自己許多獨特的發現和識見。我否定了“問題小說”“為人生派”“東北作家群”作為小說流派存在的可能性,歸納出八個流派是“初期鄉土派”“前期浪漫派”“革命小說派”“新感覺派”“社會剖析派”“京派”“七月派”“后期浪漫派”。從命名到流派特征的概括,可以說都包含著我的許多勞動和心血。八個流派中,初期鄉土派、“革命小說”派、社會剖析派②、后期浪漫派,都是由我命名的。新感覺派被埋沒了幾十年,新時期經我發掘出來,所以施蟄存先生稱自己是“出土文物”。
讓材料本身說話;有一份材料,就說一分話;沒有材料就不說話,這是我的習慣。其中“七月派”因胡風抗戰初期創辦的一份雜志《七月》而得名。《七月》發刊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初為周刊,后為半月刊、月刊、雙月刊。一九三八年十一月,胡風舉家去重慶北碚避難,《七月》雜志也隨之在北碚安身。那么,有《七月》雜志,是否就一定有“七月派”呢?我也是從大量的原始材料中得出肯定的結論的。例如,編者胡風在創辦初期就說:這是一個“同人雜志”或“半同人雜志”,它在“編輯上有一定的態度,基本撰稿人在大體上傾向一致”③。胡風通過刊物,團結著一批作家。又如,從現已公開發表的彭柏山一九三七年十月到一九四○年四月寫給胡風的信中,可以知道:當時彭柏山、丘東平、曹白與胡風等人有密切的聯系,他們共同關心著文學的時代使命,經常討論著創作問題,交流著文藝思想,追求著某種理想的美學境界。《七月》周圍這些作家對胡風非常推崇,有人甚至下過這樣的斷語:“中國文壇上將來有造就的人,恐怕只有老谷。”所謂“老谷”,即谷非,是胡風另一名字。而這個斷語就發表在《彭柏山書簡》的第一封信里,我是在《新文學史料》里查到的。④
《新文學史料》在我的文學研究生涯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僅僅是《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中有關“七月派”的一節,就有三處注釋來自《新文學史料》,《新文學史料》是我保存得最完整的期刊,從創刊開始至今,沒有丟失一期。
注釋:
①《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1992年獲全國高校第二屆優秀教材一等獎,2008年獲改革開放三十年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百項精品成果獎”之精品獎。
②關于“社會剖析派”的名稱,吳組緗先生得知后,當場就表示:“用這個名稱很好,它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③《七月》第15期所載座談會紀要《現時文藝活動與〈七月〉》中胡風的發言。
④《新文學史料》1984年第4期所載《彭柏山書簡》第一封,1937年10月10日。
附:導師楊晦、錢學熙先生為一九五六級文藝理論研究生規定的必讀書目
(一)
馬克思:《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
恩格斯:《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列寧:《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
《哲學筆記》
《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四卷本,蘇聯編)
《列寧論文學藝術》(二卷本,蘇聯編)
《斯大林論文學與藝術》
《毛澤東論文藝》
《周恩來論文藝》
《拉法格文學論文選》
《梅林文學論文選》
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藝術與社會生活》
《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集》(第五卷)
《高爾基論文學》 《蘇聯文學藝術問題》
《魯迅論文學與藝術》(上下卷)
(二)
《詩集傳》(朱熹注)
《楚辭集注》(朱熹注)
《史記選》(王伯祥選注)
《樂府詩集》
《昭明文選》
《漢魏六朝散文選》(陳中凡選注)
《漢魏六朝詩選》(余冠英選注)
《三曹詩選》(余冠英選注)
《阮步兵詠懷詩注》(黃節注)
《陶靖節集》(陶澍注)
《六朝文絜》(許梿評選)
《唐詩選》(文研所選注)
《李白詩集》(王琦注)
《杜少陵集評注》(仇兆鰲注)
《杜甫詩選》(馮至等選注)
《王維詩選》(陳貽焮選注)
《白香山集》
《唐宋傳奇集》(魯迅編)
《唐宋文舉要》(高步瀛選注)
《宋詞選》(胡云翼選注)
《宋詩選注》(錢鍾書)
《蘇軾詩選》(陳邇冬選注)
《稼軒詞編年箋注》(鄧廣銘)
《陸游詩選》(游國恩等選注)
《古代白話小說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元曲選》(臧晉叔)
《關漢卿戲曲集》(吳曉鈴編)
王實甫:《西廂記》
高則誠:《琵琶記》
羅貫中:《三國演義》
施耐庵:《水滸全傳》
吳承恩:《西游記》
湯顯祖:《牡丹亭》
蒲松齡:《聊齋志異》
吳敬梓:《儒林外史》
曹雪芹:《紅樓夢》
孔尚任:《桃花扇》
洪昇:《長生殿》
《近代詩選》(北大中文系編注)
李伯元:《官場現形記》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劉鶚:《老殘游記》
曾樸:《孽海花》
《晚清文學叢鈔》(阿英編)
《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北大中文系編注)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
《古詩源》(沈德潛輯)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劉勰:《文心雕龍》
鐘嶸:《詩品》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張戒:《歲寒堂詩話》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嚴羽:《滄浪詩話》
王夫之:《薑齋詩話》
王士禎:《漁洋詩話》
葉夑:《原詩》
章學誠:《文史通義》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李漁:《李笠翁曲話》
劉大櫆:《論文雜記》
王國維:《人間詞話》《戲曲論文集》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中國文學批評史》
羅根澤:《中國近代文論選》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三)
《希臘神話和傳說》(楚圖南譯)
荷馬:《伊里亞特》《奧德賽》
《伊索寓言》
埃斯庫羅斯:《悲劇二種》
索福克勒斯:《悲劇二種》
歐里庇得斯:《悲劇二種》
《阿里斯托芬喜劇集》
《圣經》
但丁:《神曲》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莎士比亞戲劇集》
莫里哀:《偽君子》《慳吝人》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
席勒:《陰謀與愛情》《威廉·退爾》
《拜倫詩選》
《雪萊詩選》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
司湯達:《紅與黑》
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幻滅》
《農民》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短篇小說選》
左拉:《萌芽》
《巴黎公社詩選》
《密茨凱維支詩選》
《裴多菲詩選》
《易卜生戲劇四種》
狄更斯:《大衛·高柏菲爾》《艱難時世》
薩克雷:《名利場》
哈代:《還鄉》
《蕭伯納戲劇三種》
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
《惠特曼詩選》
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
萊蒙托夫:《當代英雄》
果戈理:《欽差大臣》《死魂靈》
車爾尼雪夫斯基:《怎么辦?》
《謝德林寓言選》
奧斯特羅夫斯基:《大雷雨》
屠格涅夫:《父與子》《羅亭》
陀斯妥耶夫斯基:《窮人》《罪與罰》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契訶夫戲劇集》
高爾基:《母親》《在底層》《短篇小說集》
《自傳體三部曲》
馬雅可夫斯基:《列寧》《好!》
綏拉菲摩維支:《鐵流》
法捷耶夫:《毀滅》《青年近衛軍》
《臘瑪延娜》《瑪哈帕拉達》
迦梨陀娑:《沙恭達羅》
《泰戈爾詩選》
《一千零一夜》
《二葉亭四迷小說集》
小林多喜二:《蟹工船》
楊周翰主編:《歐洲文學史》
柏拉圖:《文藝對話錄》
亞里士多德:《詩學》
布瓦洛:《詩的藝術》
狄德羅:《論戲劇藝術》
萊辛:《拉奧孔》《漢堡劇評》
康德:《判斷力批判》
黑格爾:《美學》
《歌德談話錄》
《別林斯基選集》
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
《杜勃羅留波夫選集》
泰納:《藝術哲學》
克羅齊:《美學原理》
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
(四)(中國現代文學部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