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靈人杰團山村
人間四月花滿天,我追逐春姑娘的腳步,宛如一只自由自在飛翔的春燕,來到我的家鄉,離麗江古城10公里的古村落團山村(納西語古稱“拓東”)。顧名思義,團山,就是村寨被團團大山包圍。
往村里走,首先在村口向陽坡地上看到一座古老的四合院。院落后面是通向遠方的麗華公路(麗江至華坪),門前是一棵四季常青的古柏,樹下的東干渠水流汩汩。極目四周,山色青青,濤聲盈耳,田野里有綠意盎然,山谷間有鷹飛雁鳴。這四合院里,住的是村里一戶頗有名氣之家。老大白庚昌是新中國成立后就讀于云南省麗江中學的第一代讀書人,用畢生所學服務于家鄉,目前已經回村頤養天年,成了村里的農藝師。前不久,我回村看到他正在門口逍遙納涼,好奇地問及他家門前的古柏,他回答我道,這棵樹是他祖父親手種下的,顯出一臉自豪。老八白庚勝是黨培養的納西族第一個“雙博士”,從團山出發,一路奮斗,抵達京城,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聯、中國作家協會工作,他不僅對民族文學頗有研究,更是中國少數民族代表性作家。作為全國政協常委,他還為金沙江上游流域的文化、生態保護與開發,興建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大具鄉與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三壩鄉之間的下虎跳大具大橋等事關民族地區發展進步的問題,不遺余力地建言獻策,造福桑梓,有一顆燃燒的赤子之心。
村道下方,居住著另一戶納西人家,屋主乃李德祥先生。出身于書香門第的李德祥子承父業,曾先后在新文小學、新團農業中學、麗江縣七中、麗江市古城區一中等多所學校任教,一生從教,桃李滿天下,直至葉落歸根,最后從古城區一中退休返鄉。李德祥老師教過我小學、初中。我上初中時,他在出村3公里的震青山腳下的新團農業中學教多門學科,為人師表,讓人敬佩。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剛恢復高考、“知識改變命運”的激情歲月,課堂上,他引導我們勤奮學習各門學科;課余,他總是在黑板上抄寫唐詩宋詞,潛移默化地引導我們熱愛文學。
后來,我到昆明求學,遇到進入云南教育學院繼續學習的李德祥老師,他帶我去走訪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工作的納西族著名作家楊世光等人。畢業后,我在怒江大峽谷工作,回鄉探親與李德祥老師偶遇,少不了他的鼓勵。
沿古老村道繼續往北走兩百多米,又見向陽坡地上的一戶人家。在新中國成立后,這戶人家出了村里第一代支邊干部,到中緬邊境怒江一帶去當民族工作隊員,星移斗轉,這家后來又有了“邊二代”“邊三代”。
很快就走到了我家的老屋前,我深情地注目著我的老家,祖先種下的上百年古梨,經祖父母和父母親呵護,老樹抽新芽,每年秋末冬初結出累累果實。青少年時期,清晨我在樹下讀書,傍晚與歸林倦鳥一道回家。百年黃皮梨樹一直庇佑、滋養、陪伴著我,見證了我的成長。如今,我業余寫作出版了5本文學作品集,獲得過10多次文學小獎,并榮幸地被中國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
我每次從城里回家,站于屋后高坡上,北望成千上萬只白骨頂、赤斑鴨、斑頭雁、灰雁、灰鶴等,它們一年四季棲居于團山水庫,從晨到暮,與四周山巒上的斑鳩、布谷、雉雞、白嫻鳥等和諧共生共鳴,連同經常飛過的金鷹、青藏雕,在團山上空展翅、盤旋和啾啾歌唱。天然好家園,自有百鳥棲。
坐落于茶馬古道東延長線上的團山古村落,居住的多為納西族,以白、李、和三個姓氏的村民居多,他們團結、包容、互助,經流年似水淘洗,共同守望、耕耘這塊神奇的土地。土地也給予深情的饋贈,正是這個兼收并蓄、包容開放的有著55戶人家的自然村,在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人民的培養下,先后出了白庚勝、李德祥、白浩等老、中、青納西族作家,見證了家鄉的地靈人杰。
沐浴新時代的春風,團山村煥發新顏。鐘靈毓秀,薪火相傳,這里定能人才輩出,賡續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