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走進科研院所,暢聊未來中國空間站建設
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安全駛離著陸平臺到達火星表面,在火星留下第一個“腳印”;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目前已進入交會對接軌道;與此同時,月球車玉兔2號已經順利完成第30月晝的工作,進入休眠……身處新一輪太空熱潮,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對星辰大海的向往再次被點燃。
在2021年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科幻文化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與一批優秀科幻作家走進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與航天工作者近距離交流。
中國的太空探索正在持續激發這個時代人們對未來的想象,同時,中國的科幻作品也在蓬勃發展。如何用科幻講述中國航天故事,傳遞中國人的宇宙觀,是未來事務管理局正在思考的問題。
走進筑夢星空展廳,科幻作家們了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及發展歷程,在1:1模擬的實驗艙內感受天宮空間站這一國家太空實驗室的魅力。在科研場所,科幻作家與科學家們親切交流,了解太空制造技術,暢想未來的太空工廠;了解仿真技術如何幫助支撐空間站內的科學實驗分析和生命周期運維、空間站大數據的利用和處理以及科學教如何對空間站上的科學實驗載荷進行遠程操作和控制。
據了解,中國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后,“問天”“夢天”實驗艙也將按計劃在明年陸續發射。期間,“天舟”貨運飛船和“神舟”載人飛船將不斷往返,進行航天員輪換和貨物補給,后續還將發射名為“巡天”的光學望遠鏡,開展天文觀測。
未來,航天員要在要在“天宮”實現長期駐留,開展包括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空間微重力科學、燃燒科學、基礎物理學以及天文學等領域研究。屆時,中國將成為獨立掌握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具備長期開展近地空間有人參與科學實驗和綜合開發利用太空資源能力的國家。
在直播交流環節,中國首批航天員趙傳東、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張璐、助理研究員韓培與科幻作家陳楸帆、江波一起,圍繞空間站與科幻的話題進行了探討,并結合我國探月、探火任務,暢想未來的人類太空生活圖景和建造太空城市的可能性。?他們不僅探討現實技術,還將目光投向遠處,思考中國航天為中國人走向深空能夠做出的遠景規劃。隨著太空探索走向星河深處,不斷提升人類在地外空間的生存活動能力,是這些“寫科幻的人”與“將科幻變成現實的人”最關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