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發現到探索——鐵流報告文學創作論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1年第3期 | 劉瀏  2021年05月21日22:23

    內容提要:報告文學創作創新,需要打破刻板印象。鐵流作為當代報告文學創作的中堅力量,繼承了幾代報告文學人關切現實、書寫時代、強烈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更始終堅守“從心出發”的報告文學創作觀,不斷嘗試文體創新。他的作品跨越城市與鄉村、歷史與現實、文學與時代的時空邊界,逐步形成了鐵流式“發現-探索”的創作風格。

    關鍵詞:鐵流 報告文學 創新 敘事風格

    鐵流作為當代報告文學創作的中堅力量,繼承了幾代報告文學人關切現實、書寫時代、強烈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更始終堅守“從心出發”的報告文學創作觀,不斷嘗試文體創新。他的作品跨越城市與鄉村、歷史與現實、文學與時代的時空邊界,逐步形成了鐵流式“發現-探索”的創作風格。

    作為跨越城鄉、親歷城鄉變遷的作家,鐵流的報告文學創作都市性與鄉土性交融,聚焦“交叉地帶”的突出矛盾,攫取城鄉變遷中的真實素材,書寫時代發展過程中的深刻問題。鐵流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作家,后因求學和工作,有數十年城市生活經歷。他“對農村、對農民都有一種割舍不斷的深情”,“現在農村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可是比起城里的生活還差得很遠。每一次回老家,面對著還不富裕的父老鄉親,心里很沉重。這些年,我到過很多地方采訪,讓我感到沉重的是,農村在城市改造過程中出現的嚴重問題,失地農民的生存問題……城市的擴展為村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村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更不應該盤剝他們”①。他的很多作品包括《支書與他的村莊》《“萊西經驗”誕生記》《代村人的好日子》等,都是關注農村的變化,尤其是關注自己的家鄉山東。

    鐵流的報告文學創作,起發于長久感知,落筆于理性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他發現了問題,于是走進問題中央,探索它、揭示它。在1960年代初的報告文學大討論時,報告文學的一些特性就已被確定,比如反映問題。所謂“及時反映”,更重要的是指作者是否及時地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及時地抓住生活中最新的東西,及時地答復了讀者的要求②。《支書與他的村莊》首次發表是2007年。鐵流經過幾年的采訪,觀察了全國許多城中村。越是強烈的心靈沖擊越激發出報告文學作家的社會責任。當目光在大城市的光鮮亮麗與城中村的破舊雜亂中反復切換,與大多數普通人一樣,作家內心經歷著茫然與無措,但鐵流作為報告文學作家,又與大多數人不一樣,他選擇將心里一肚子的話說出來。《支書與他的村莊》不滿足于反映問題,而是將“高新敏”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書寫出來。達翁村農民與中國其他地區的農民一樣,土地是他們的生命,當被城市包圍茫然不知所措時,高新敏的辦法是——沒有地種了,就種商業。作品以人寫事、以事明理,是鐵流最具代表的探索發現式報告文學。

    “為何而敘”對報告文學創作而言格外重要。“1977年9月18日,黨中央決定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緊接著,10月《人民文學》的選題會自然跟‘科學’掛上了鉤。編輯覺得,如能組織一篇反映科學領域的報告文學正當時。”③在《哥德巴赫猜想》發表不久之后,陳景潤、徐遲和千千萬萬中國知識分子,迎來科學的春天。

    鐵流的報告文學創作有明確的目的性,就是要通過作品的探索來守住歷史、對鏡現實、啟迪人心。《“萊西經驗”誕生記》堅持了鐵式報告文學“發現—探索”的風格,同時棄長取短、以小寫大,沖破了報告文學厚大深重的屏障,作品輕巧暢快。作家把自己退到后頭,讓獲得“改革先鋒”獎章的周明金,作為農村基層黨建“萊西經驗”的實踐者和創新者站出來,道出自己的故事。作品的精巧就在于,當讀者還在饒有興趣地聽著“萊西經驗”的誕生故事時,“萊西經驗”也不知不覺地流入腦中。“萊西經驗”的核心就是為人民服務。“萊西經驗”提出到現在將近30年過去了,在新時代依舊有新的生命力。《代村人的好日子》以報告文學的方式,生動、具象地描繪了“萊西經驗”的內涵。《代村人的好日子》是一篇很接地氣的短篇報告文學,充滿了煙火氣兒和人情味兒。鐵流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細節——當時自身經濟條件已經不錯的王傳喜要干村支書,父親知道后很是不理解,但王傳喜的兩句實在話,讓早已感同身受的父親再次深刻意識到貧窮的本質問題,從而默認了兒子的舉動。《代村人的好日子》與《“萊西經驗”誕生記》可以看成鐵流對“萊西經驗”書寫的姐妹篇,前者以一個個典型的人物和故事具體詮釋新時代的“萊西經驗”,后者則是以一個人物周明金為線索溯源“萊西經驗”的初心和使命。鐵流在兩篇作品中將原生態的表達一以貫之,他善于抓取人物最精髓的畫面,用地道的語言還原故事,這使得他的報告文學作品保留了山東農村的原汁原味兒。

    可以發現,報告文學文體在經歷了幾代人的發展和推動后,在鐵流這一代,報告文學創作已經與現實生活粘合得更緊了。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魏巍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周恩來在第二次文代會上說:“我們就是要寫工農兵中的優秀人物,寫他們中間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這種類型的歌頌。它感動了千百萬讀者,鼓舞了前方的戰士。我們就是要刻畫這些典型人物來推動社會前進。”④彼時的報告文學,重在塑造人物、刻畫人物,通過人物的精神感染人心、激發斗志。伴隨著社會發展,報告文學創作在題材、模式、創作方法、藝術表現等方面都有了改變,更加與當下這個時代貼合。

    《中國民辦教育調查》運用跨越現實與歷史邊界的敘事策略,是鐵流報告文學創作的突破。作品直面中國民辦教育中錯綜復雜的矛盾,一方面有優秀民辦教育創辦者篳路藍縷的辦學功績,另一方面也存在著民辦教育中的害群之馬和短視小人。面對著這個復雜的寫作對象,創作難度不言而喻。鐵流與合作者徐錦庚花費三年時間,深入中國民辦教育的腹地,調查走訪,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中國民辦教育調查》創作沒有就事論事,就采訪素材進行堆砌,而是緊緊圍繞“教育”的本質,考察以“民辦”為形式的教育在中國的歷史、現狀、問題和可能。

    報告文學的題材重要,但是“怎么寫”更加值得推敲,這尤其考驗報告文學寫作者的創作能力、文學功夫。以往,報告文學創作格外關注選題,似乎覺得“有好的選題,報告文學就成功了一半”,但這種認識,并不對。《中國民辦教育調查》關注教育題材,且是在此之前鮮少受文學關注的民辦教育題材,它的重要性在開篇就被亮明——“中國的一九九七年,砸破了沉寂多年的教育堅冰,也由此改變了無數國人的命運”,在一九九九年高校擴招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中國民辦教育快速壯大,它的價值在于“讓那些名落孫山,或者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沒能走進公辦大學的學子們,走進了課堂,走進了另一半天地”⑤。出生于山東的鐵流想到了中國教育的先行者孔子,這位圣人率先打破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河,作家由此追溯中國民辦教育的源頭,以此順流而下,細數了創辦復旦公學的馬相伯、在天津創辦南開大學的張伯苓和嚴修、廈門大學的創辦者陳嘉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再放眼世界,他看到了“美國人口僅為我國的20%左右,但其高等學校4000多所,而我國僅有2000來所,美國高等教育在校生有1450萬人,而我國僅有500多萬人”⑥。這種寫法,近乎于學術研究中的國內外研究文獻整理,加上歷史和現實兩個層面的論證,不得不令人信服其所敘對象的重要和必要。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國民辦教育調查》確實做了充分的調查,更道出了優秀民辦高校的精華。

    鐵流報告文學創作跨越歷史題材與現實題材,范疇較為廣泛,其中包括教育、軍旅、城鄉發展、黨政題材等等。在眾多報告文學創作中,所要處理最多的矛盾關系就是有關“現場”的矛盾。這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創作者處理事情發生時的不在場以及在場書寫的矛盾;第二,讀者感知現場與文本傳遞的矛盾;第三,研究者對現場感的質疑。其實,報告文學創作的矛盾問題,說到底是有關非虛構性的問題,再進一步講,是非虛構性表達的問題。以上三個方面的關于“現場”的矛盾,最基本的就是第一個方面,作家創作的不在場以及文本的在場。因為這是最先發生的,沒有作家的創作,就不會有文本,不會有讀者,不會有研究者的關注;同時,作家的創作又是與讀者閱讀、研究者的評論成因果關系的。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作家解決好了“在場”矛盾,讀者閱讀時也會被其合理的敘述感染到、不會跳出作品,評論者考察文本的合理性時,就算有“不在場”的質疑,作品也會因為扎實的材料擊敗質疑,這就是經得起推敲和思考的優秀報告文學創作。

    報告文學的真實屬性包括生活真實、作家真知與情感真實等三個方面。“完全真實是報告文學的生命和戰斗力的源泉”,“報告文學不僅不能虛構、夸張,連氣氛的渲染,心理活動的刻畫,生活細節的描繪都要真實,而不能‘虛加練飾,輕事雕彩’,任意虛擬”⑦,這些主要指的是報告文學對生活真實,或曰物理真實的堅持。李朝全認為報告文學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報告文學指的是切近當下現實,形象描寫新近發生的人和事的紀實性作品,具備鮮明的新聞性、信息性和時效性。廣義報告文學可謂‘泛化的報告文學’或‘報告文學的泛化’,其外延很廣,包容性很強,等同于非虛構類紀實作品。”⑧

    對生活真實的追求,要求報告文學以全息方式洞察時代。新聞失真失實的現象在新聞傳播領域頻繁出現,尤其是為了爭取廣泛閱讀量故意制造的人為失真失實更是新聞業界一大頑疾。這些情況在報告文學中也必須被避免。因為報告文學在時效的要求上不如新聞那樣嚴格,所以報告人有充足的時間來做采訪和資料收集的工作,嚴謹地寫作后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校驗和修改,這樣大大地減少了人為的偶然錯誤。其次,由于獲得最大量的信息,對所報告的事物可以有全方面的了解。報告人可以綜合所有的資料做判斷真偽、歸納類型、選擇重點的工作,這樣就將片面真實的發生率降低到最低。

    報告文學是典型的意識形態實踐方式,歸根到底是用歷史的方式演繹思想,報告文學的責任不是告知人而是影響人,所以報告文學創作要對得起歷史、對得起時代、對得起人民。《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是一個敘述歷史的作品,如何處理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如何還原歷史,是擺在創作者面前的第一個難題。與老搭檔徐錦庚的再次合作,鐵流他們積累了《中國民辦教育調查》的經驗,前期采訪、整理、收集時間長達一年。因為有了對非虛構性的追求和堅守——事實真實的靠近,以及情感真實的堅持,關于“現場”的矛盾得以解決,作品實現了文本在場和情感真摯。《國家記憶》最終呈現出各部分銜接無縫、結構合理、敘事引人入勝的狀態。它采用讓親歷者自己發聲的方式走進歷史真實,作家們的傾聽、記錄、組織和文學傳達,使得作品跨越了歷史邊界,將讀者帶進現場。這部“國家記憶”的近百位口述者們是作家的寫作對象,其中包括當年參加過《共產黨宣言》學習、至今仍健在的革命老人,以及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其他老人,有的都近百歲了。對報告文學創作者來說,他們做的也是歷史搶救工作。

    實現共情是鐵流報告文學創作的抓手。鐵流說過,寫作《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時他幾度流淚。要讓打動他內心的東西引發讀者同情,一定要清楚那個力量的核心是什么。作品開始于兩位世紀老人的對話,1975年全國人代會期間,北京人民大會堂休息室里的周恩來與陳望道坐在一起,病中消瘦的周恩來緊握陳望道的手說到那本馬列老祖宗在我們中國的第一本經典著作,找不到它,始終是我的一塊心病。于是,追尋這本偉大著作的傳奇歷程被開啟。作家用了雙關的寫法,一方面是寫《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的傳播之路,一方面他將通過作品帶領讀者一同走一遍《共產黨宣言》首譯本的找尋之路。鐵流通過兩條線索的同步敘述,一步步逼近探索,最后發現,人物力量的源泉原來就是《共產黨宣言》中寫到的共產黨崇高的理想與使命。

    報告文學創作不僅要處理好文本內的寫作,更要處理好文本以外的各種關聯。如果將報告文學創作置于空間進中行分析,那么它的橫坐標就是時代,縱坐標是集體,第三個縱深坐標就是知識分子擔當。首先,報告文學的題材多是時代重要性的問題,報告文學創作聚焦的是每個時代發生的大事——不僅包括重大政治歷史事件,還有影響中國社會發展的方針與措施;不僅有科學技術的歷史性突破,還有突發事件的深度書寫。其次,報告文學不是作家的自我書寫,與表達作家個人情感相對的,是報告文學創作的集體書寫。報告文學創作從來不是自言自語,也不是抒發自己的小情思,它面對的是這個時代最重要、最值得關注的事。第三,報告文學創作是以知識分子擔當為己任的創作。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辨別知識真偽、傳播真知、批判虛假和惡意、反思歷史與社會等。

    鐵流不是一個會投機取巧的作家,他的創作用的都是“笨”辦法——采訪,充分的采訪。采訪,是報告文學創作的基礎。任何一部報告文學作品,都需要經過采訪。報告文學不是書齋文學,需要作家深入生活,實地采訪和體察。采訪的過程,就是了解寫作對象的過程。采訪的復雜性、重要性,筆者想特別提及一下。為什么不同的作家去同一個地方、采訪同一個人,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資料,可能有些人只是問了一些問題,收集了一些信息;而對于有經驗的作家而言,敏銳地抓住細節、辨察真偽、得到被采訪者信任等,才是決定采訪效果的關鍵。黃宗英曾經說過:“讓人物在稿紙上站起來,要十分熟悉自己描寫的人和環境……”⑨

    談到文學的詩意時,劉白羽認為人們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現詩意,有人寫在詩里,有人寫在小說里,有人寫在報告文學里。劉白羽被認為是報告文學創作中提出“詩意”命題的第一人。創作過《共產黨人》《祖國高于一切》等作品的陳祖芬,也是一位十分注重文字美感的作家,她“善于捕捉對象看似細微瑣屑而實則卻深蘊品格的細節,嫻熟地用細節寫活一個人,寫透一個人”⑩。《“萊西經驗”誕生記》讓我們記住了那個“風風火火”、年輕時整天蹬自行車下鄉、退休了還寶刀未老的周明金;讀完《支書和他的村莊》,我們記住了那個“不怕老婆”的高新敏,自己富起來還要帶著其他農民一起“種商業”的村支書。

    某種程度上來說,報告文學具有“當代史記”的作用。報告文學作為文學方陣的代表,見證和記錄了時代發展、社會變遷、歷史變革。更重要的是,報告文學在打撈和搶救我們的歷史。如果不是《見證》,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在山東莒縣小店鎮后橫山村人虢月洲,這位1976年就去世的黨員貧窮一生,卻一個信念堅持了一輩子。“俺奶奶不知道俺爺爺是黨的人了,只知道她的男人變了,變得不管家了,甚至變得夜不歸宿了。”這是作者通過對虢月洲孫子采訪,寫下的這位老共產黨員的故事。盡管已經去世多年,但是他的精神影響了他的后輩,更感動著我們。“五十多年過去了,虢洪省仍舊憨憨的,笑容可掬。他是一個重感情的,還沒開始講爺爺的故事,他的眼眶就紅紅的了。剛一開口講爺爺,他的淚水就吧嗒吧嗒地掉了下來,泣不成聲。”在《見證——中國鄉村紅色群落傳奇》中,有上百位像虢月洲這樣的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的故事,作家采訪的在世老黨員、已故老黨員的親友更是不計其數。說這部作品是“走”出來的,一點也不為過。除了采訪,就是獲得素材后的寫作。報告文學的寫作不是簡單的拼湊材料,也不是一般的新聞寫作,它是一種文學創作,是基于非虛構的藝術創造。“藝術的真實應該比生活的真實更集中,更有組織,更典型。所謂藝術的真實,它是比生活的真實提高了一級的東西。一切不自覺的或群眾還沒有明確認識的重大問題,要求文學藝術家敏銳地明確地認識它,并描寫它。只有如此,文學藝術才能幫助讀者深一層地認識現實,并指導現實、改變現實。”報告文學應該是敘述的藝術,除了提供信息以外,還有作為文學的功能和魅力。

    鐵流的許多長篇作品都會鉆進歷史尋找線索、探尋現實。《中國驅逐艦備忘錄》開篇就聽見歷史的回聲,從西柏坡毛澤東的決策、白馬廟張愛萍受命,到中蘇關系對中國海軍的影響、海軍忍痛改變計劃,再到軍內外大協作。很多人看到如今中國海軍的雄壯,而鐵流更為它曾經經歷過的歷史而動情,最終動筆。“中國海軍驅逐艦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奮斗的歷史,是一曲共和國的黃鐘大呂”,鐵流愿當敲鐘人。

    無論是《見證——中國鄉村紅色群落傳奇》《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中國民辦教育調查》,還是《中國驅逐艦備忘錄》《槌下硝煙——中國拍賣全景寫真》等,鐵流都會像“鐵牛”一樣,不僅埋頭采訪,還得刨根溯源求明白。他堅持“從心出發”的報告文學創作觀,每次創作都是奔著探索真問題去的。

    注釋:

    ①任啟發:《小人物寫大篇章——〈支書和他的村莊〉研討會發言摘要》,《中國作家(紀實)》2008年第2期。

    ②袁鷹等:《報告文學座談會紀要》,《新聞業務》1963年第5、6期合刊。

    ③《〈哥德巴赫猜想〉發表的前前后后》,《北京文摘》2018年2月22日。

    ④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周恩來論文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53頁。

    ⑤⑥鐵流、徐錦庚:《中國民辦教育調查》,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1、22頁。

    ⑦桑蔭:《報告文學必須完全真實》,《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79年第4期。

    ⑧李朝全:《報告文學的范疇泛化及創作底線》,《南方文壇》2012年第1期。

    ⑨黃宗英:《談心》,《湖北日報》1980年2月21日。

    ⑩丁曉原:《中國報告文學三十年觀察》,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頁。

    蕭殷:《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文藝報》1951年4月10日。

    鐵流:《中國驅逐艦備忘錄》,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4頁。

    [作者單位:東吳學術編輯部]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国产精品户外野外|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 |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久久影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赢消| 国产精品福利网站导航|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国产精品激情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精品人成电影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 久久伊人精品热在75|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8精品|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看| 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 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自慰 | 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拍| 99久久精品国产片久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999精品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第一页爽爽影院| 麻豆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久久福利| 99精品视频在线在线视频观看 | 99视频精品国在线视频艾草| 97久久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2021国产精品午夜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搜索|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