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風雨向高峰進發 ——建黨百年話劇發展歷程及藝術成就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回望中國話劇的發展進程,就如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取得全國勝利的征程一樣,它始終在黨的領導下,歷經革命斗爭中暴風雨的洗禮,在砥礪前行中開放出一朵朵絢麗多彩的藝術之花。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話劇的成長與成熟
中國共產黨對文藝工作的重視是從建黨之初就開始的。黨的早期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等創辦《新青年》雜志,1923年正式成為黨中央的機關刊物,倡導科學、民主,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開展新文化運動,開啟民智,喚醒民眾,反帝反封建。發表《文學革命論》(陳獨秀)、《新舊思潮之激戰》(李大釗)等論文和《狂人日記》(魯迅)等作品。劇目創作有《終身大事》(胡適)、《潑婦》(歐陽予倩)、《一只馬蜂》(丁西林)、《獲虎之夜》(田漢)、《三個叛逆的女性》(郭沫若)、《打出幽靈塔》(白薇)、《雷雨》(曹禺)等一批表現反帝反封建、提倡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內容的話劇。
1929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加強了對文藝工作的領導。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它同以后陸續成立的其他許多左翼文化團體組成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簡稱‘文總’),共同接受我黨中央的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的領導”(周揚)。其中,左翼戲劇家聯盟就是“文總”領導下的一個分支機構,1931年在上海成立,周揚、胡風、田漢等先后擔任過“劇聯”黨團書記。除在上海設立總盟外,1931—1933年先后在北平、漢口、廣州、南京、杭州、南通、天津、太原、濟南、青島、成都等地設立了分盟或小組,使左翼戲劇運動在全國迅速發展,有力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粉碎了國民黨當局對革命文化活動的“圍剿”。
左翼戲劇家聯盟的主要任務是在白色區域開展工人、學生和農民的演劇運動,采取“劇聯”獨立演出、輔導工人和學生表演以及聯合演出的方式,積極開展無產階級戲劇運動。創作劇目有:描寫工人和市民生活的《阿珍》《梅雨》《血衣》《活路》《名優之死》《回春之曲》等;描寫紅軍革命歷史的《我——紅軍》《戰斗的夏天》《年關斗爭》《南昌暴動》等;描寫農村生活的《五奎橋》《香稻米》《東北之家》等;宣傳抗戰內容的《亂鐘》《血衣》《放下你的鞭子》等。從藝術上說,有的劇目內容比較簡單,有的戲還存在著標語口號式的宣傳,但演出效果卻出乎意料的好。《放下你的鞭子》是一個街頭劇,抗戰期間演了8年,有時一天演幾場,演遍了大江南北,鼓舞了成千上萬的有志青年投入抗戰的戰場。
抗日戰爭爆發,全國迅速掀起全民抗戰的熱潮。在上海,中國劇作者協會在地下黨的領導下成立了十三個“救亡演劇隊”;在武漢,周恩來領導的“三廳”組織了十個“抗敵演劇隊”和一個“孩子劇團”。藝術家們放棄大城市的生活,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工廠、農村、軍營乃至戰斗的前線,以話劇為武器,宣傳抗戰,動員民眾,保家衛國,抗擊侵略者,其話劇作品也在血與火的鍛造中逐步走向了成熟,出現了中國話劇史上第一個高潮。
如果說,曹禺的《雷雨》標志著中國話劇在文本創作上的成熟,那么,抗戰時期話劇的成熟則是整體性的,其表現:一是創作好作品的作家多;二是從文本創作到舞臺演出,包括導演、表演、舞臺美術等各個方面的成熟,出現了《屈原》《天國春秋》《忠王李秀成》《秋聲賦》《法西斯細菌》《鳳凰城》《升官圖》《正氣歌》《全民總動員》《民族至上》《李秀成之死》《秋瑾傳》《風雪夜歸人》《保衛盧溝橋》《上海屋檐下》《夜上海》《明末遺恨》《霧重慶》《國家至上》《孔雀膽》《清明前后》《李闖王》《蛻變》《麗人行》《抓壯丁》等一大批優秀劇目。話劇《麗人行》向傳統戲曲學習,全劇分為21場,以形式上的創新獲得評論界一致好評。有評論家說,《麗人行》是“往新形式的路上去的一個絕大的成功”。直到今天,抗戰話劇在創作上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仍然是中國話劇史上一顆最璀璨的明珠。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扎根人民,歌頌新生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人民熱血沸騰,迅速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的高潮,祖國處處洋溢著朝氣蓬勃的新氣象。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揭開了新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新篇章。在欣欣向榮的氛圍感染下,話劇藝術家心潮澎湃,從內心洋溢著一種歌頌黨的領導、歌頌偉大的祖國、歌頌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沖天干勁的激情,話劇創作也跨進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描寫新生活、歌頌新人新事的劇目大量涌現。如歌頌新社會人民當家作主的《龍須溝》《四十年的愿望》《劉連英》《婦女代表》《趙小蘭》等;描寫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紅旗歌》《考驗》《烈火紅心》等;描寫農村巨大變革的《春風吹到諾敏河》《種桔的人們》《人往高處走》等;描寫抗美援朝的《鋼鐵運輸兵》《英雄陣地》等;表現解放區軍民英勇戰斗精神的《戰斗里成長》《沖破黎明前的黑暗》《萬水千山》《董存瑞》等。老舍先生因創作《龍須溝》的成功獲得“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話劇工作者。
貫徹“雙百”方針,大大激發了話劇藝術家的創造活力,話劇創作出現了一批具有新的嘗試與追求的新劇目。如《布谷鳥又叫了》《同甘共苦》《洞簫橫吹》《上海灘的春天》,描寫合作化時期的新人形象,力求克服概念化、公式化的影響,改變“一個階級、一種職業、一種典型”的傾向,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寫出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和獨特個性,表現出充滿生活情趣的內心情感和具有深刻意蘊的哲理內涵,在題材的處理和舞臺呈現方面體現出新的藝術追求。《霓虹燈下的哨兵》《第二個春天》《年輕的一代》《李雙雙》《雷鋒》《遠方的青年》《豹子灣的戰斗》《南海長城》《不準出生的人》《戰洪圖》《山村姐妹》等也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優秀劇目。
話劇民族化探索的深入。話劇民族化一直是話劇藝術家關注的話題,抗戰時期在重慶、桂林、延安等地展開過廣泛討論。新中國成立后,為糾正我國話劇舞臺創作學習蘇聯演劇經驗出現的“一邊倒”傾向,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了藝術“民族化”的問題,發出文藝創作“革命化、民族化、大眾化”的號召,話劇創作出現了《虎符》《蔡文姬》《茶館》《關漢卿》《文成公主》《枯木逢春》《駱駝祥子》《桃花扇》《紅色風暴》《紅旗譜》《甲午海戰》《馬蘭花》《寶船》等優秀作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藝術實踐,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體現民族風貌,吸收戲曲的表現手法,在演出形式和表現形式上融會了民族戲劇的美學精神,為話劇藝術的發展探索一條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創作之路。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主旋律創作放射光彩
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戲劇藝術家的改革意識,話劇創作革新由此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戲劇改革是從對話劇“危機”的反思開始的。發生于1983年的“關于戲劇觀”的大討論,隨后是布萊希特、梅耶荷德等西方戲劇的被介紹,使藝術家們的思路大為開闊。在吸收、借鑒西方戲劇中優秀的舞臺藝術表現手法的同時,向中國傳統戲曲吸收藝術營養,進行多方面的探索與實驗,打破陳舊創作觀念的束縛,努力尋求舞臺呈現的多樣化與豐富性。其中,導演觀念的創新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舞臺創作中突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借鑒布萊希特“間離效果”和西方現代派藝術的表現手法,把西方戲劇的假定性與傳統戲曲的寫意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寫實與寫意,以及意識流、電影蒙太奇等創作手法,比較好地解決了內容與形式的協調統一問題,使話劇舞臺呈現出一部部詩意化的戲劇作品。《屋外有熱流》《原子與愛情》《絕對信號》《母親的歌》《街上流行紅裙子》《魔方》的創作,或推倒“第四堵墻”、破除一切幻覺的實驗,或多場景的運用,或寫意性舞臺設置,或進行心理意識流的嘗試,或多種創作流派的表現手法使用,不僅沒有使所表現的內容“失真”,反而強化了人物的情感真實,把生活真實提升到藝術真實的層面。《蛾》《十五樁離婚案的調查剖析》《雙人浪漫曲》《周郎拜帥》《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紅房間·白房間·黑房間》等作品以超現實的創作方法表現生活的內在真實,使舞臺創作呈現出整體的形式美和時空流動的韻律美,不僅豐富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而且使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狗兒爺涅槃》《中國夢》《桑樹坪紀事》運用戲劇假定性,借鑒中國傳統戲曲和說唱藝術的表現方法,將表現與再現、寫實與寫意有機地融為一體。把主人公的內心獨白變得能和觀眾直接交流,并外化為有意味的戲劇情景,把話劇表演與音樂、舞蹈相融匯,充滿東西方哲學的美學意蘊。這些作品是“探索戲劇”創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是話劇在不斷革新過程中所闖出來的一條藝術創新之路,標志著中國新時期話劇經過蛻變后走向了成熟。
探索戲劇的興起也促進了現實主義話劇創作深入發展。一是以新的視角塑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藝術形象,改“仰視”為“平視”,以鮮活的生活細節寫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平民本色、高尚品德和英雄氣概。《報童》《宋慶齡和孩子們》《陳毅市長》《秋收霹靂》《賀龍軍長》《平津決戰》《朱德軍長》《虎踞鐘山》《馬克思流亡倫敦》等率先突破描寫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禁區,塑造出有血有肉、可愛可親的領袖人物形象。二是突破題材禁區,以寫“人”為創作主旨。《明月初照人》《不知秋思在誰家》《昨天、今天和明天》《山鄉女兒行》《母親》《人生不等式》《尋找男子漢》從關注女性戀愛婚姻入手,大膽表現改革開放年代中女性思想意識的覺醒、自信力的增強和嶄新的精神風貌。三是增強現實主義話劇的藝術表現力,通過人物形象塑造深入開掘劇作主題。《商鞅》《滄海爭流》《死水微瀾》《張之洞》等以對歷史事件的深入開掘,對歷史人物思想情感的細膩描寫,表現出深刻的哲理意蘊。《小井胡同》《紅白喜事》《黑色的石頭》《夕照》《天邊有一簇圣火》《同船過渡》《李白》《女兵連來了個男家屬》《打工棚》以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形象表現出人的素質提高與民族精神的提升。《歲月風景》《洗禮》《士兵突擊》《北京大爺》《地質師》《“厄爾尼諾”報告》等描寫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中人們的思想變化、人格成長以及出現的新問題。兒童劇《陳小虎》《春雨莎莎》《雪童》《白馬飛飛》《一二三起步走》塑造了新的兒童藝術形象。
進入21世紀,話劇創作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文藝政策的指導下,題材不斷拓展,創作手法多樣,舞臺創作出現了絢爛多彩的局面,主旋律話劇創作具有突破性的進展。
從展覽好人好事到創造人物形象,出現了以真人真事為題材創作的多部優秀作品。《郭雙印連他鄉黨》描寫一位具有獨特個性的農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黃土謠》以湖南一個村支部書記宋先欽辛苦10年還清村里18萬元借債的事跡創作,通過父子之間的心靈碰撞展現了兩代人的思想矛盾沖突以及不同的人生追求。《我在天堂等你》展現兩代軍人的思想沖突和價值觀念的不同,使人們看到了理想的崇高和信念的光輝。這些作品一改話劇作品中黨員領導形象蒼白的問題,以生活真實為基礎,寫出了有理想、有追求、有血有肉的個性化人物形象。
從寫社會問題劇向藝術層次邁進。在探索、尋找、創新的過程中,話劇創作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藝術審美水平。《天籟》《生死場》《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誰主沉浮》《立秋》《這是最后的斗爭》等是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優秀劇目。
兒童劇創作的回歸與突破。《寶貝兒》《享受艱難》《我和我的影子》《絕對小孩》《古丟丟》《想飛的孩子》《大山里的紅燈籠》《紅纓》《戴“星星”的孩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火光中的繁星》等,讓孩子們在生活中認識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進行自我教育,學會在艱難困苦中成長。
新時期民營話劇是沐浴著改革開放春風誕生的,始于上世紀90年代。在創作方面,民營話劇是實驗、創新的。《思凡》《戀愛的犀牛》《隱婚男女》《鹵煮》《我這一輩子》《二馬》《戲臺》等作品都是經過市場檢驗的比較優秀的話劇作品。
社會主義新時代:
貼近現實向高峰進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想指導下,藝術家進一步增強了“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始終保持與時代同步伐,與國家共命運,與人民同呼吸,弘揚時代主旋律,聚焦現實題材創作,圍繞重大主題推出一批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優秀作品,開拓出話劇創作的新格局。
話劇藝術質量不斷提升,尤其是主旋律話劇,題材開掘不斷深入,創作思維不斷擴展,塑造人物越來越鮮活。《麻醉師》通過某軍醫大學附屬醫院陳紹洋先進事跡的描寫,寫出了“信仰”的力量,塑造了可信的人物形象。《共產黨宣言》把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思想理念融入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使深刻的思想產生了吸引人的藝術魅力,使共產黨員林雨霏的形象更加感人。《兵者·國之大事》敢于直面當代軍隊在治軍觀念中的矛盾沖突,是軍旅戲劇在創作觀念上的一次突破。
塑造英雄模范人物方面的突破,擯棄了“編年史”式的創作模式,以生動鮮活的細節突出英模人物的人格風范。《古田會議》《董必武》《三灣,那一夜》《支部建在連上》比較成功地塑造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董必武、陳毅等中國革命進程中年輕領導者的藝術形象。《今夜星辰》《深海》通過科學家生活工作中有趣的故事,寫出了他們為國家無私奉獻的理想抱負和高尚品德。《平凡的世界》《紅旗渠》《谷文昌》《柳青》《焦裕祿》《路遙》《家客》《滄浪之水》《長安第二碗》《上甘嶺》等在主題開掘、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藝術成就。而在抗疫表現上,《逆行》描寫醫護人員和普通民眾一起抗擊新冠肺炎病毒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寫出了藝術美,在普通人中寫出了敢于擔當的責任信念,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永不言敗、敢于奮斗的頑強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弘揚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戰勝困難的奉獻精神。
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劇作家們用手中之筆,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把激情與感悟化為一部部優秀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像《塞罕長歌》《縣委書記廖俊波》等作品,或表現最美的青春奮斗者,或聚焦扎根一線的基層干部,在舞臺上為脫貧攻堅留下了壯闊、恢弘的時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