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武康路感悟“烽火家書” 上話連推《浪潮》等四部戲劇作品
從5月18日至5月23日,舞臺劇《浪潮》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進行預演場演出,以當代人的視角再現1931年左聯五烈士所處的生死場。同期,《烽火家書》《作家在地獄》《武康路19號》三部優秀作品也即將上演。
今年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五烈士犧牲90周年,《浪潮》再現“左聯五烈士”柔石、胡也頻、李求實、馮鏗、殷夫的歷史故事。此次舞臺呈現打破傳統模式,大膽采用“水舞臺”,配合升降懸浮板等設計元素,與“浪潮”主題呼應,融合話劇表演和舞蹈元素,帶來震撼人心的感官體驗。
《浪潮》以五條并舉的故事線來講述五位烈士的故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分線敘事的方式來呈現。飾演柔石的青年演員王梓表示:“他們生而平凡,卻各自有光。”
另一部聚焦左聯五烈士題材的話劇《作家在地獄》以五人中唯一的女性馮鏗為靈魂人物,講述她在生活的苦悶和事業的迷茫中找到了信仰、堅定了方向,在實現偉大理想的道路上不畏生死地努力奮斗的故事。該劇將作為第六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線上展演單元劇目,在線上平臺展映。
6月16日至7月4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制作出品的音樂劇《烽火家書》選取戰爭期間感人肺腑的書信故事,改編不同時期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融合戲劇、音樂與木偶等元素,講述1931年至1949年中國戰爭大事件,以強烈的視聽沖擊交織真實和虛擬,增加代入感,強調沉浸式體驗。
戶外沉浸式戲劇《武康路19號》(見圖)文本根植于音樂劇《烽火家書》,講述一對家住武康路19號的上海父女,在烽火彌漫的歲月里,通過一封又一封家書表達對彼此的關懷與思念,表達對戰爭的憂慮和對生活的迷茫,表達對未來的希望和重逢的信念。觀眾戴上耳機,漫步武康路及周邊馬路,途經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武康大樓、開普敦公寓、巴金故居、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重要歷史場館和建筑,兩個多小時的都市街道漫游,找尋具有鮮明海派文化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