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工業現場,致敬中國工業人
1936年的中國文化界出現了一大盛事,那就是由鄒韜奮倡議、茅盾主編的文集《中國的一日》的出版。它記錄了1936年5月21日這一天里,全中國各地的社會狀況和各個階層的生活情態,“把當時城市的慌亂、農村的崩潰、富有者的荒淫、饑餓者的掙扎、小市民的彷徨、求索者的奮勇……都活潑潑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這重要的歷史時刻,為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工業建設的偉大實踐,特別是作家視角下產業工人的精神風貌、工業戰線發生的可喜變化,中國作協聯合46家團體會員單位,組織開展“中國一日·工業興國”全國作家聯動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 選派100名作家以4月28日至5月18日為周期,分別深入100家企業現場采訪采風,記錄其中一天的所見所聞,用文學的樣式講述中國工業建設的輝煌成就和中國工業人的家國情懷。
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既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工人階級是我們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奮戰在工業戰線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產業工人們,不僅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也是創新驅動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有生力量。一代又一代工業人將國家、企業、個人命運緊密相連,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堅韌執著、自強不息;在迎接新時代的歷史突圍中求生存、謀發展;在追求理想和幸福生活的同時不忘初心、勇于承擔歷史使命,以高度的主人翁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積極投身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火熱實踐,綻放出奪目的時代風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實現這個偉大事業,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上世紀50年代初,被譽為“中國工業文學的拓荒者”的作家草明先后創作了《原動力》《火車頭》《乘風破浪》等一系列工業題材作品,開拓了當代文學新的表現空間和話語形式,引發了社會對工業文學的廣泛關注。自此,一些作家把工業建設、工業生產和產業工人作為文藝表現的重要主題,為豐富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題材領域與美學格局作出了積極探索,誕生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也塑造了許多卓然而立、深入人心的產業工人形象。
蔣子龍在1979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揭示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各種矛盾沖突,塑造了勇于承擔改革重任、具有開拓魄力的改革者形象,表達了當時人們渴望變革的迫切要求。這部作品準確感應了時代的脈搏,開改革題材文學創作之先河,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還創作了《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赤橙黃綠青藍紫》等工業題材作品,在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沖突中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工人形象。
紛至沓來的表現工業人生產生活的作品如張潔的《沉重的翅膀》、焦祖堯的《跋涉者》以及肖克凡的《機器》《最后一座工廠》等,均以中國工業化發展為時代背景,堅持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為工人群體代言,通過對工廠變遷、家庭生活、個人遭際的描繪,為讀者呈現了獨特的工業文明景觀,這其中也融合了作家們豐富的生活閱歷、工作經歷和情感體驗,在不斷反思中折射出工業化進程中的矛盾和產業工人掌握自身命運的力量,成為中國現代工業文學史上可資可鑒的優秀作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扎實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和制造強國建設,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文學也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中國工業的精神表達,全景式展現當代工業的多元化樣貌,為讀者提供了具有獨特價值的審美體驗。眾多作家紛紛走出書齋,積極投身中國作協組織開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他們深入企業創新發展第一線,體察中國工業人人生,創作了一批富有時代特色和廣大產業工人生活氣息的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作品。廣東作家龐貝先后在各大高科技企業蹲點調研,并以這些工業企業科研人員為原型,構思創作了現實主義題材的科幻小說《獨角獸》。浙江作家鄒元輝結合自己在煉油廠的工作經歷創作了石化戰線篳路藍縷、為國分憂的長篇小說《歷程》。遼寧作家孫學麗將自己深入生活的真實體驗,結合豐富的創作素材,打磨出長篇報告文學《大機車》。天津作家武歆創作了反映基層林業工人,在平原百萬畝造林運動中所表現的科學精神、拼搏精神和奉獻精神的《平原森林》。吉林作家景鳳鳴和曹景常多次深入長春一汽集團,創作了反映東北老工業基地改制轉型、涅槃重生的《定盤星》。此外,還有首鋼文化發展公司集體創作的反映中國從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進的《山海藍圖》等。在文學更多地關注鄉村、歷史、軍事、都市、個人情感乃至懸疑等主題的當下,這些作品的出現在不同程度上填補了工業題材文學創作的缺位,同時也成功地將工業生產形態轉化為具有獨特審美屬性的藝術形態。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工人階級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生力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靠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全體人民的勞動、創造和奉獻。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工人階級的優秀品質,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蔚然成風。中國作協組織開展此次實踐,就是要通過講述中國工業的發展與變革、產業工人的奮斗與追求,展現他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風貌,反映中國工業人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無私奉獻的報國情懷,從而更好地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用文學作品講述中國工業人的奮斗追求,展現他們的生存狀態、精神面貌和責任、榮譽、價值,將書寫時代作為文學創作的主流,形成弘揚工業文化的良好氛圍,引發全社會進一步關注這一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