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
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始于2006年。2月至12月每月中旬,我們都將為讀者奉上由編輯部遴選的一份書單。我們選書的標準兼顧人文性、思想性、獨創性、品質和趣味,重點關注思想、社科、歷史、傳記、文學、藝術、科學、童書等類別。望有助于大家選書讀書。
《民謠》,王堯著,譯林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58.00元
“我坐在碼頭上,太陽像一張薄薄的紙墊在屁股下。”故事發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在大雨彌漫、麥子發酵的五月,十四歲少年王厚平在碼頭邊左顧右盼,在莊舍與鎮上間游走返還,在交織纏繞的隊史、家族史間出入流連……以個體細微纖弱之記憶,以日常或者非日常的若干故事碎片,作品鋪寫了一個少年的成長精神史,也展現了一個時代的宏闊酷烈。這是王堯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寫作中,王堯幾度陷入困境,幾度擱筆,充滿野心,亦有猶疑,歷經多年,終于完成。“‘我’想重建‘我’與‘歷史’的聯系”——但這并不容易,“我”在變化中,“歷史”亦曖昧不明、變換難定。作品里,一個批評家對小說藝術的理解,一個學者的學養和思想,一個散文家對語言的偏好和摸索,都清晰可辨,頗值稱道。
《野豬渡河》,張貴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58.00元
在日本侵略東南亞的背景下,1941年12月,馬來西亞婆羅洲砂拉越未能幸免,此后的三年零八個月當地人陷入浩劫,本書即以此為時間、地域背景,將歷史、傳說融為一體,用帶有魔幻色彩的筆觸講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南洋華人歷史。作者張貴興生長于砂拉越,此后定居中國臺灣,他的作品多以故鄉為題材,本書是他擱筆17年后,經過情緒醞釀、素材積累、技巧打磨的爆發之作。從歷史厚度到小說語言,再到對戰爭、人性、國族認同的思考,對華語寫作表現形式、文本力度邊界的拓展,這部長篇都堪稱這位當今華語文學重要作家之一的代表作,其中對于當地歷史、文化、民俗、風物的敘寫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此作問世后陸續得到紅樓夢文學獎、聯合報文學大獎、花蹤文學獎馬華文學大獎等重要華語文學獎項的肯定。
《疾病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于賡哲著,中華書局2021年4月第一版,58.00元
不識細菌和病毒,沒有疫苗,古人如何抗疫?為何中國古代沒有誕生真正的醫院?華佗曾為曹操施行開顱手術、為關羽刮骨療毒嗎?……疾病一事,人生中難免要面對,也應該是構成歷史的重要內容。本書講述歷史上的疾病和醫療,舉凡重大瘟疫、防疫抗疫措施、古代醫療系統、長生藥與政治、性病與青樓文化、華佗和中醫外科術、名人的疾病……都有涉及。作者是醫療社會史專家,曾著有《從疾病到人心——中古醫療社會史再探》等專著,但本書卻著意面向公眾寫作,選擇有趣的話題,采用通俗的語言,講述生動的故事,非常可讀、好讀(雖然略顯龐雜、零散)。從書中可以讀到,疾病,曾一次次影響帝王的生死、戰爭的走向、國運的盛衰——我們讀歷史,真不可忽視疾病這一個重要的因素。
《黔滇道上》,李霖燦著,[加]李在中編,北京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98.00元
李霖燦是對中國西南邊疆民族藝術、中國傳統繪畫極有研究的中國藝術史學者、民族學學者。本書集中收入他在1940年前后寫作的文字,主要涉及他年輕時自湘西到云南步行的見聞與思考,其中頗多對當時黔滇沿途風土人情的記述。作者的專業身份使然,這些文字(亦配有多幅速寫、照片)側重對各地歷史文化遺存、民俗、民間藝術等方面的記錄。本書包括由《大公報》于1940年在香港出版的《黔滇道上》原文,另收入李霖燦的步行日記,這部分文本與港版《黔滇道上》內容相對應,此外,書中還收入關于作者當年為國立藝專“邊疆藝術考察團”所撰調查報告等文章、本書編者(李霖燦之子,文化學者)李在中對港版《黔滇道上》的補充文章等,這些文字更為全面地呈現出這位中國藝術史大家的田野調查視角與藝術眼界。
《小湖剛剛好》,小河丁丁著,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版,25.00元
這部長篇童話以一個名叫“剛剛好”的小湖為縮影,以最后一只上岸的小蝌蚪“留留”的成長生涯為主線,書寫了小湖生靈與鄉村人家的生活交織故事,塑造了一個萬物共存、溫暖和諧的伊甸園。人與自然融洽無間、人與萬物并育共生的理想境界得來不易。在該篇童話中,對理想生命狀態的堅持和守望,在人與動物重新發現和激蕩內心之善美的過程之中,鄉土重回山高水長、萬物和諧的烏托邦田園世界。相較于小河丁丁之前的“少年西峒”系列的鄉土傳奇,該篇童話作品更著意于描述一個生靈與人和諧共存的世界,更意在解讀大地孕育的生靈們有著怎樣的情感和自洽的邏輯,洋溢著詩意、靈性、和諧的人文氛圍。值得一提的還有小河丁丁的文字。想象天真,新鮮又奇特,充滿了孩童般的發現與驚喜。
《老子今研》,裘錫圭著,中西書局2021年3月第一版,86.00元
本書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中國古典學的重建” 叢書的一種。所謂“古典”,是指作為中華文明源頭的先秦典籍。所謂“重建”,是指隨著20世紀以來出土文獻的大發現,我們對先秦典籍的認識大幅更新,古典學亟待重建。裘錫圭先生長期從事古文字、古典學的研究,尤其對《老子》一書著力頗多,成就斐然。本書收錄裘先生利用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等出土文獻研究《老子》的8篇論文,涉及古文字的考釋、《老子》文本的重建、《老子》文句和思想的解讀等方面。
《中華文明的起源》,韓建業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86.00元
韓建業教授以我國考古發掘資料為基礎,結合古環境、古氣候、古史傳說、現代科技和我國傳統文化等,進行了長時段、多視角、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觀點。書中提出中華文明起源于距今8000年以前,形成于距今5000年左右,至少存在北方、中原和東方三種起源模式,早期中華文明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綿長的歷史記憶。本書對我們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另一種士人:金元時代的華北社會與科舉制度》,[日]飯山知保著,鄒笛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88.00元
金代幾乎由始至終,蒙元則在其后半期,都于華北實施了科舉。在女真、蒙古統治下,科舉對華北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女真人、蒙古人讀書應舉是否應理解為“漢化”?同一時期,華北“士人”與南方“士人”有何不同?在細致考察了金、元兩個時段華北的科舉和“士人”情況后,本書認為,在南方士人層作為地方社會領導層的地位形成的同時,北方則形成了不同于南方的、受到中央政府更多控制的“另一種士人層”,由此,南北方社會結構出現重大差異,并延續和影響到后世。
《美國的反智主義》,[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著,張晨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1年2月第一版,78.00元
反智——對智識和知識分子的鄙夷和不信任——是古往今來、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種傾向,即使像美國這樣科技高度發達的國家,也不能避免,甚或特別觸目驚心。這本出版于1963年并于翌年獲普利策獎的作品梳理了美國政治和社會生活乃至教育系統中普遍存在的反智現象,并從美國的建國歷程、宗教傳統、政治體制、商業精神、學校教育等方面探究美國反智主義的根源。
《美國底層》,[美]克里斯·阿納德著,許楠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56.00元
提起美國,人們往往最先想到硅谷、曼哈頓、好萊塢等科技、經濟、娛樂全球地標以及其所涵蓋的所謂精英人群,而僅此不足以全面認識這個國度。曾是華爾街金融人士的作家、攝影師克里斯·阿納德花費3年時間深入美國社會底層,走進經濟落后區域,接近城市、鄉村、貧民區中為生計忙碌的人們,用鏡頭和文字把他們的生存狀況記錄下來,意在反映美國社會的另一面,也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費主義等有所反思。
《規訓革命:加爾文主義與近代早期歐洲國家的興起》,[美]菲利普·S.戈爾斯基著,李鈞鵬、李騰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2月第一版,79.00元
近代早期歐洲國家的形成是世界史上的大事,也是歷史學研究的熱點。本書重點研究加爾文主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書中,作者首先對宗教改革史學史和福柯、韋伯等人的國家理論作了梳理,繼而對荷蘭、普魯士兩個國家進行分析,最后在一個比較框架內給出了結論。作者認為,通過打造和傳播一整套規訓技術與策略,加爾文及其追隨者促成了宗教治理與社會控制的基本架構的建立,這場“規訓革命”大大增強了近代早期國家的權力,而這一切又為歐洲其他地區乃至全世界所效仿。
《伊藤博文》,[日]瀧井一博著,張曉明、魏敏、周娜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68.00元
提到伊藤博文,中國讀者可能首先想到甲午海戰、春帆樓和《馬關條約》。甲午戰爭時,擔任日本首相的就是伊藤博文,在春帆樓與李鴻章談判的也是伊藤博文。正像李鴻章在后世中國頗多負面評價一樣,在日本,人們對伊藤博文的評價也不高,認為他是沒有思想深度的、投機型的、善變的的政治家。這本獲日本第32屆三得利學藝獎的作品不同意上述看法,針鋒相對地以“學者型政治家”定位伊藤博文,以“文明”“立憲國家”“國民政治”三個概念概括伊藤博文的政治理想。結論頗具沖擊力,論證也有可觀之處,值得中國學界重視。
《零號病人:一部反寫的現代醫學史》,[法]呂克·佩里諾著,唐恬恬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49.00元
這是一部角度獨特、文筆生動的醫學科普讀物,即使是帶有醫學史的某些元素,也是更側重個案、微觀層面,而非從宏觀著眼。所謂“零號病人”,原指傳染病學中引發一場流行病的病人,但本書作者將其含義擴展到醫學的各個領域,用以記述醫學史上那些因為患病,其經歷與經驗推動了醫學發展的“小人物和無名氏”的故事,通過對他們的紀念,給讀者提供看待醫學史的另一重視角。
《湯炳正先生編年事輯》,湯序波撰,中華書局2021年3月第一版,86.00元
湯炳正先生(1910—1998),著名語言學家、楚辭學家、章太炎先生弟子。本書是作者、湯炳正先生哲孫湯序波繼《湯炳正傳》之后又一部研究乃祖生平和學術的力作。在資料收集方面,作者“自認比之前撰《湯炳正傳》要精進不少”,讀者一讀之下,就知此并非虛言。全書都五十萬言,利用的材料有譜主著作及檔案材料,1950年后所撰“自傳”“交代材料”“思想匯報”等,以及他人所撰回憶文字與相關論著涉及譜主者。《湯炳正書信集》出版后所發現之譜主信函,悉數收入本書。不但是迄今為止對湯炳正先生一生最全面的反映,也是研究“章黃學派”,乃至研究近現代學術史,不可不讀之書。
《以文記流年》,阿來著,作家出版社2020年4月第一版,58.00元
這是阿來的最新散文集,由“云中記”“讀書記”“出行記”“懷人記”“鑒賞記”“品酒記”“演說記”七個篇章組成,是阿來首次在文學作品中展現他的多元才華、學識、情感世界及日常生活。關于寫作、讀書、游歷、友情、鑒賞、演講的十八篇文章,言之有物,文采飛揚,讓讀者走近一個充滿人間煙火和生活氣息的文學藝術家阿來。
《四合院活物記》,崔岱遠著,林雨飛繪,商務印書館2021年4月第一版,58.00元
作者崔岱遠根據四合院活物的生存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將它們分為四大類——院里種的、家里養的、逮著玩兒的和少不了的。書中地道的京腔京韻,時時使人想起老舍、林海音、葉廣岑筆下的老北京,讓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就像是推開一扇斑駁古舊的如意門,走進一座生機盎然的四合院,看看院子當中的花鳥魚蟲,和老街坊們用清亮詼諧的北京話隨便聊聊天。此外,書中六十余幅充滿濃郁生活氣息、準確再現各種小生命特征的彩色插畫,亦為本書增色不少。
《聲譽:我有關聲譽、財富和權勢的簡單思索》,唐諾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58.00元
作家唐諾的最新隨筆集,如副標題所言,這是“有關聲譽、財富和權勢的簡單思索”。這些文章確實關乎于此,但即使作者有意以“小冊子”的體量和姿態來表達想法,落實到文本中,無論文字深度還是靠文字傳遞的觀點和態度,都并不簡單。在同輩華語寫作者中,唐諾可算閱讀量大、博聞強記,這些積淀每每流露在他的寫作中,本書亦然,難得的是如何把不同知識領域、不同作者的作品打破壁壘、有機融合,用相對容易被閱讀和理解的方式來傳播,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讀出作者唐諾對此所作的努力。
《重返暗夜》,[智利]羅貝托·波拉尼奧著,趙德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58.00元
繼《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之后,這是國內出版的第二部中文簡體版智利作家波拉尼奧短篇小說集,收入作者13篇短篇佳作。這些小說在語言風格上依舊是典型的波拉尼奧特質——亦莊亦諧,虛實相間,黑色幽默與詩意浪漫并行,其中,他虛構了黑幫分子、軍人、過氣明星、足球運動員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不乏可能性,但也充滿荒誕感。這些小說以一種“煞有介事”的敘事感來凸顯他筆下那種又魔幻又寫實的文學魅力。
《從馬爾克斯到略薩:回溯“文學爆炸”》,[西班牙]A.埃斯特萬、A.G.奎尼亞斯著,侯健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3月第一版,58.00元
本書敘寫拉美“文學爆炸”的歷史,以時間為序梳理了“文學爆炸”的發展脈絡,展示了“文學爆炸”與古巴革命之間的深刻淵源、文學與政治剪不斷的聯系、拉美作家群彼此交往的生動日常、馬爾克斯與略薩這兩位“文學爆炸”主將從互相欣賞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始末等。書中含獨家訪談、作家之間的往來信件和個人陳詞等眾多一手資料,書后所附譯者記述與略薩交往的文字、略薩2020年5月7日寫給譯者的信件、略薩訪談錄等,都彌足珍貴。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空房子》,劉東著,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版,25.00元
臺風過境,高一男生單如雙的父親,在由海參養殖場駕車回家的途中失蹤。原本溫馨的小家庭抹上了一層陰影,氣氛讓人窒息。單如雙不愿相信父親會一去無回。打擊接踵而來,經歷母親情緒的失控、父親公司的糾紛、奶奶的離世,單如雙沒有等到奇跡的出現,卻在等待和自我的一次次修復中,實現了內心的成長和人格的獨立。劉東擅長于寫作表現少年情感和精神困境的題材,鮮明的內傾敘事特質、平實深沉的語言表達,使其作品直接深入人物隱秘的內心世界,在當下的兒童文學創作中,呈現出一種特別的寫作面貌和深層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