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中國電影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努力 ——評陳旭光《電影工業美學研究》
2017年,陳旭光在第26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的“中國電影論壇”上提出了“電影工業美學”的概念。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電影學界出現了百余篇以“電影工業美學”為研究主題的學術文章,“新時代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發展研究”更是成為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的重大招標課題之一,由此足見該理論構想的內聚影響力。為了更加清晰而全面地闡明“電影工業美學”的歷史脈絡、學理基礎與思想精髓,陳旭光繼與李立共同主編《新時代、新美學、新轉向——“電影工業美學”爭鳴集》之后,又于新近推出了作為“中國文聯文藝出版報刊精品工程項目”的個人學術專著《電影工業美學研究》。
美學之虛與產業之實的聯通
“電影工業美學”理論的提出,正是源于中國電影發展中的現實需求。事實上,在經歷了多年的市場高速發展與媒介技術快速更迭之后,中國電影業在工業升級換代過程中不僅生成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沖突,并且還出現了票房增幅上的疲軟之態。無論是電影藝術與工業的關系,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媒介融合過程中電影如何保留本體性,還是中國如何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等,都不僅是在電影理論與批評中探討的學術問題,更是制約著電影工業生態發展的業界難題。
電影藝術與電影工業是否真的無法和諧相融?中國電影又該如何通過產業創新來實現電影強國的目標?陳旭光所構建的“電影工業美學”,正是試圖找到當前中國電影發展中的沖突與斷裂之處,以跨越二元對立的包容態度,以肯定美與實用并不矛盾的平衡立場,以對策諫言與理論護航的方式,來對這些斷裂之處予以修正。
為了達成此目標,《電影工業美學研究》一書將“電影工業美學”的理念予以落地,把電影產業視為一種創意文化產業,從電影工業的美學劇作生產之維、制片管理之維以及創意營銷、品牌戰略和受眾之維,展開了對媒介融合時代的電影全產業鏈研究。全書所涵蓋內容包括對互聯網語境下電影與文學關系進行重思,新力量導演的詩性創作、創意機制與“制片人中心制”的結合、新媒體參與的整合營銷應用以及受眾研究等。
面對電影生態中的種種新變,陳旭光的態度是“要面對、順應、‘利用’,也要因勢利導”。簡言之,無論是對待電影的受眾,還是面對技術與美學的變革,都要采取順應而非順從的姿態,去調和各種沖突之間的張力。
多維視角、方法與立場的綜合
作為對“電影工業美學”理論的系統建構與研究總結,《電影工業美學研究》以開闊的融合視野與兼容綜合的體系設計擴展了中國電影理論與批評的話語空間。
首先,該書體現了對歷史視野與現實觀照的兼顧,從“電影工業美學”理論觀念的孕育誕生、體系建構及其與中國電影學派的關系等方面展開對這一自成學術話語體系的理論構想的闡釋。該書既重視“電影工業美學”理論資源的歷史積淀,將其視為電影觀念史變革背景下的產物,同時也看重理論的當下性與有效性,對電影生產的各個維度與階段均作出務實的對策諫言,主張“接地氣”的電影生產,追求“電影美學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其次,該書反映出對西方理論方法與本土電影議題的有機結合,跨學科思維構成了全書的研究特色。《電影工業美學研究》在理論方法的選擇上跳出了電影學科自身的局限,積極與他域互動,同時又讓這些跨學科的理論方法都能為中國電影研究所用。一方面,它以西方的“中層理論”、發生新轉向的大眾文化理論、文化研究以及技術美學作為理論和方法指導,融入網絡科學、管理學、經濟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知識方法,理論視野開闊,研究方式多元。另一方面,面對中國電影這一具體研究對象,它又充分調動中國自身的文化資源,聚焦當前中國電影發展中的沖突與問題,以推動本土電影發展。
最后,該書還展露了中國電影學者為超越藝術與工業的二元對立,在電影批評觀念和評價體系上所作的努力。為調和電影的藝術追求與工業效益之間的矛盾,《電影工業美學研究》以全局視野,提出要尊重“常人”之美的觀點。該書指出,在接受電影的大眾文化定位的前提下,電影工業的發展應先追求“平均”,服膺“制片人中心制”,選擇作為消費主體的新“大眾”。這或許會在某些程度上無法凸顯小眾美學和作者電影的價值,但《電影工業美學研究》不僅針對藝術電影和小成本電影制定了“工業化”運營的策略,而且還呼吁建立更加開放的評價體系,嘗試構建多元化的綜合評價標準去尋找不同類別電影之間的“交界面”,以“平衡”的立場來調和電影不同維度之間的沖突。
總之,《電影工業美學研究》是陳旭光立足學界多位學者對于“電影工業美學”理論的爭鳴與探討的基礎上,所建構出的一個更為完善、系統、綜合的理論體系。它在宏觀層面具有革新電影發展觀念,建構新的電影研究方法論體系的“頂層設計”的特征與效用,在微觀層面又能調和電影發展中的現實沖突,解決一些斷裂與難題,基本達成了“互補辯證、兼容綜合且務實有效”的理論建構目標。
該著作提出并初步建構了電影工業美學理論的學術話語體系,是在新時代中國電影的現實背景下,對當代電影生產實踐的一次高遠、兼容、辯證、務實的學理思考、理論提升和體系性探索,也是一次中國電影學術話語體系踏實而有效的建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