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鄭國渠記
鄭國渠者,秦中之水功也。肇作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歷十年以就。自仲山西邸瓠口,并北山東注洛。征夫十萬,蟻斷岡阜,橫絕冶清,引注濁水,率以三百余里焉。
斯世諸侯紛爭,群雄競逐,天下擾攘。秦王誓以掃平六合,而御宇內,興事累年以不怠。鄰邦韓國勢如累卵,韓王委水工鄭國間秦,說鑿渠,毋令東伐,是為“疲秦之計”。
鄭國所本者,浚流治水也。所肩者,疲鄰安邦也。擔拽象拖犀之期,履遺大投艱之任。中作而覺,秦王將殺之以懲間,宗室欲逐客以清源。鄭國可為者,順天布澤以行大義,竭力水功以濟兆庶。復以秦王大略而從善,卒使就渠。鄭國不羈遠懷,夙夜在公。渠通牛斗,關中雨虹,齊肩銀河,星漢千秋,澤潤仲峨之麓,膏腴關秦之野。連年豐稔,秦以富強,卒一統天下,成萬世之功。
鼎革及漢,白渠圣緒,決渠降雨,五谷垂穎,衣食京師億萬之口。唐之三白,石堰首筑,鑿山起堤,濟潑炎旱。宋之豐利,渠口別開,峻崖陡壁,“靜浪”“平流”。元之王御史,石渠展修,火焚水淬,水流如舊。明之廣惠,六番興作,黎甿樂耕,鼓腹歌謠。清之龍洞,篩珠引泉,涓涓濤濤,另辟一涇。迨至民國,兵燹旱魃,秦地生民道盡途殫。蒲城李儀祉倡修涇惠,鄭白之功既復,遺民往歸,一歲再稔。更以首仗先進科技,開中國現代水利之先河。以至于今,屢復興建,渠衍長虹,水利紹續,元元黎民,火天大有。居功至偉,淵源鄭國。
仲山峻拔云天,涇河遙墜谷底,凡引涇之渠首皆出谷口。甲申年(2004),東甌文成水工剙建“文涇”之伍,興水電于涇谷。篳路藍縷,艱辛六載,幾陷不扶之危,卒電站以就。先是所見蒼山翠谷咸被殊色,即多所察考,尋以興建鄭國渠風景區謀之。遐方絕域,萬難不辭,事之經年,奇觀美景盡呈不遺,山神水韻因之蔚為大觀。父老感其事,咸謂“文涇人”當世愚公。
仲山何幸?涇水何幸?不啻珠玉鑲嵌關中。一步千年,四季變幻:春來景明,碧水粼粼,山桃夭夭,仙客絕塵,世外桃源何足為奇耶?夏以酷暑,送爽黑溝,輸涼洞天,漂流險道,嬉水天灘,火云熾烈,何煩炎炎?秋日天高,登臨騁目,輕嵐籠醉,軟風散綺,被野蔥蘢,旋以霧浸霜染而紛呈水紅火紅、淺黃金黃。抑或赤霞流丹,烈焰錦屏,觀者無不迷醉矣。冬臨蒼蒼,極目茫茫,百泉冰咽,一川雪擁,瑤花琪樹,珠魂玉魄。徜徉乎此境,宛入瓊林玉苑也。
丙申年陽月吉日(2016年11月8日),鄭國渠入列“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翌年十二月十八日,授國家AAAA級景區。
嗟夫!山何巍巍,水何澹澹!事功于民,必也圣乎。鄭國之魂堪稱大德,鄭國之舉堪稱大義,鄭國之功堪稱大業。愚公之精神,鄭國之魂魄,“文涇人”之精誠,實乃繩繩相繼,一脈相承也。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法前賢之所為,效今人之俊力。天下英才俊偉,誠以篤心矢志,進獻其行,而國必興,而邦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