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談 | 英雄:歷史長河中的火炬手
《英雄之歌》 聶茂 著
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
任何一個民族都會產生一大批先鋒,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擁有一大批英雄。他們是時代的引領者,是歷史長河中的火炬手,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強大動力。
沒有這些先鋒為民族的獨立付出的艱辛,沒有這些英雄為國家的強盛做出的犧牲,我們的歷史將會增添更多的曲折,我們的人民將會走過更多的彎路、承受更多的磨難,我們的社會也必將在黑暗的摸索里停留更長的時間,在泥濘的前行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要了解一個民族,首先就要了解這個民族涌現出怎樣的一批英雄;要了解一個國家,首先就要了解這個國家是如何對待他們的英雄的。
英雄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杰出代表。英雄可以是個體的,也可以是集體的;英雄可以是奇跡英雄、超級英雄,也可以是平民英雄。而基于英雄的言行和思想凝練出的英雄精神,既是一種堅定的人生信仰、一種奮發的前進力量,更是一份巨大的教育財富,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
說到底,英雄精神就是我們的民族氣節、國家精神,是激勵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他強調:“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
縱觀世界,英雄輩出,各領風騷。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會崇敬自己的英雄,也都善待自己的英雄。
一個民族的復興不是偶然的。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之林?一個國家的強大不是靠運氣就能強大的。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英雄的國家,如何在跌宕起伏的全球風云變幻中立于不敗之地?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些耳熟能詳的英雄如邱少云、黃繼光、劉胡蘭等竟遭到網絡的肆意調侃、詆毀與質疑。一些所謂還原歷史真相、揭秘英雄身世的“標題黨”們,用極不負責任的言論誤導年輕人、特別誤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朋友。
“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傷害英雄,調侃英雄,豈非自毀長城?漠視英雄,拒絕英雄,何以面對未來?屬于我們民族的正氣、信仰和英烈先輩的英雄之魂,豈能這樣自毀于無形?我們要用自己的方式激濁揚清,禮贊光明,弘揚正氣!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和文學工作者,我覺得有這樣一份強烈的責任要為呼喚英雄、重塑英雄、謳歌英雄做一點兒什么,要為廣大青少年營造一個“價值正確、目標精確、導向明確”之健康向上的成長環境做一點兒什么。我找到了詩歌這種情感載體,這是我擅長的表達方式,也是經過了唐詩宋詞和現代詩熏陶的青少年朋友喜愛的藝術形式。用詩歌方式傳承紅色基因,用英雄壯舉書寫英雄精神。這個構想令人激動,值得期待。特別是在融媒體時代,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和精神,如果通過圖片、文字、演繹、朗誦、音頻、視頻等方式進行二次和多次傳播,是能夠讓英雄人物真正深入人心的,也是能夠讓英雄精神成為廣大青少年克服困難、奮發向上的強大動力的。
30多年前,懷著對祖國熱土的深沉愛戀,我寫下了《中國的天空》和《長城頌》等詩歌,對誕生英雄的這片土地進行了深情的謳歌。我一直關注時代,自覺地把創作的焦點同祖國的發展和人民的命運聯系起來。這些年,帶著對先烈英雄們的崇敬,我翻閱各類文獻資料,到英雄的家鄉、英雄事跡發生地走訪,試圖挖掘出一個個更加立體生動的英雄形像。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被震撼,常常熱淚盈眶,無法自已。
可以說,是英雄的奉獻犧牲激發了我的創作激情,是英雄精神的動人光輝磨礪了我的思想鋒芒。我覺得有一種使命,我要把自己知道的英雄故事進行傳頌。我希望當下的年輕人、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真正了解英雄,走近英雄,從英雄身上汲取到一種精神力量,像英雄一樣,從小樹立遠大志向和精忠報國的堅定信仰。
這就是長詩《英雄之歌》的創作由來。
這部長詩從誕生英雄的土地和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寫起,聚焦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懷著崇高的信仰,在黑暗中探索,在逆境中前行,涌現出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個人和英雄集體。全詩創作中我努力運用豐富的現代詩歌表現形式,突出先烈英雄為中國革命、中國建設和中國人民所建立的不朽的歷史功勛。整部長詩力求結構嚴謹,內容宏大,氣勢磅礴,希望其具有史詩性、抒情性、寫實性和先鋒性的特點,使其成為中國共產黨100年來心路歷程的折射,成為新中國成立70年所走過的曲折之路的縮影,成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時代鏡像。
“英雄是一種信仰,那是一個民族的良心。”在董存瑞烈士陵園守護了一輩子的呂小山老人飽含深情地說:“捍衛英雄,捍衛的不僅僅是歷史,還有未來啊。”
時間無聲,英雄有情。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學習英雄,爭做英雄,尤為重要。因此,走近英雄,致敬英雄,謳歌英雄,我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