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歌:以無悔青春點亮科技創新之路
以無悔青春點亮科技創新之路
講述人: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 張信歌
【青年學子說】
我來自河南信陽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印象中,過去為了接在外地務工的父親打來的電話,需要步行幾公里去村委會,因為那里有村里唯一的一部有線電話。小時候,我的夢想就是家里有一部電話,能夠隨時和父親保持聯系。
在黨和政府惠農政策的支持下,農村通信事業發展迅速,我的夢想很快實現了。看著家里的電話機,我開始好奇這個神奇的裝置是如何把人的聲音傳到千里之外的。
因此,考大學和上研究生時,我均選擇了信息專業。2017年6月,我來到東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專業仍然跟通信有關。我給自己定下奮斗目標:要在電磁超材料領域做出有較大影響力的成果。在導師蔣衛祥教授的引導和鼓勵下,我確定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光驅動電磁超表面。我研究的電磁超表面,特別是可編程超表面技術,正是后5G和未來6G通信的候選關鍵技術之一。
我所在的研究團隊是由崔鐵軍院士領銜的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團隊的老師們總是教導我們做研究要“頂天立地”。讀博初期,我就暗下決心:誓要攻堅克難,探索原創技術,努力破解信息通信領域核心技術難題,助力國家5G/6G戰略發展。
人生的道路有成千上萬條,但我想走最有意義的那一條,盡管可能布滿荊棘。
如果沿用已有的電控可編程超表面方案進行小的改進,我很快可以出成果、發論文。但近年來美國對華為、中興的技術封鎖和制裁,讓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所學所研正契合國家發展需要。在與導師蔣衛祥教授進行多番探討之后,我另辟蹊徑,決定著力開發一種光驅動可編程超表面。
由于與以往的電調方式完全不同,其難度超出了我的想象。歷經400多天的潛心鉆研,我和科研小組成員一起成功研制了一款光驅動可編程超表面,實現了可見光調控微波的多物理場互調平臺。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電子學》(IF=27.5)、《先進材料》(IF=27.38)等學術刊物上發表了10篇SCI論文(含3篇共一,一篇論文被遴選為ESI高被引),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件、實用新型專利3件。
青春無悔,且行且歌。我曾主持2019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和2019年東南大學優秀博士論文培育基金,還獲得過“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寶鋼優秀學生獎”“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以及全國超材料大會“研究生學術新人獎”等多項獎勵和榮譽。
止于至善,才能成就心中理想的自己。我們東大青年人一定要在拼搏奮斗中享受科研的樂趣,不斷挑戰自己,做一名愛國愛校、博學通識的當代青年,服務社會,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