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男:讓科技報國“基因”在助農中代代傳承
讓科技報國“基因”在助農中代代傳承
講述人: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 袁超男
【青年學子說】
小時候,爸爸問我:“囡兒長大了想做什么呀?”我驕傲地仰著頭回答:“科學家!”
相信很多人在童年時都會有一個想當“科學家”的志向,而我非常幸運地與“科學家”有了交集。2018年,在我研究生入學的第一場“院士沙龍”上,一位80高齡的老先生將他的科研故事娓娓道來:“我的初心是要在生物化學事業上,對人類對國家做一些事情,要有所貢獻。現在回憶往事的時候,我覺得好像人生也過得值了,發揮了我的作用了。”這位長者就是我國生物化工學科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
與沈院士面對面交流后,小時候的那句“長大了我想做科學家”在一瞬間從我的心里破土而出,“科技報國”——這四個原本遙遠的字眼跳躍在我眼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靠一代代人艱辛探索、接力奮斗。我也希望可以像沈院士一樣,在耄耋之年能向下一代講述自己的科研故事。
讀研期間,我跟隨浙工大“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導師們學習如何搞科研。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爭創一流”的工大精神,看到了“攻關核心、成果轉化、利國惠民”的報國初心,更看到一代又一代老中青黨員傳承于骨髓中的紅色基因。
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是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有一年暑假,我在浙江衢州社會實踐,看到老鄉們因柑橘滯銷愁苦落淚。“為什么不讓你的專業發揮作用,科技助農呢?”在浙工大導師們的鼓勵下,我主動申請加入《低值、殘次果蔬生物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等浙江省科技計劃項目中,傾心于將柑橘全果綜合利用技術向實際應用轉化。在無數次的失敗后,我們在滯銷柑橘皮中成功提取出功能性果膠低聚糖,為解決鄉鎮果蔬廢渣處理難、綠色種植難、常溫保鮮難這三大難題提供了變“渣”為“寶”的再生機制。
“促農村發展,讓農民受益,讓青春無悔。”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子的殷殷囑托更加激勵著我科技報國,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新疆石河子推廣果蔬保鮮技術時,一名新疆老鄉握著我的手深情地說:“姑娘啊,你們的技術太實在了!我們的果子賣得更多了,錢包也鼓了!你們一定要常回新疆,我這兒的桃子管夠!”助農帶給我幸福感與成就感,原來科技真的可以造福一方人。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我要堅定地踐行老一輩科學家科技報國的初心,讓這份科研基因在助農中“擴增”“轉錄”和“翻譯”,代代傳承,在肩負時代重任時腳踏實地,在實干中成就一番事業。
(本報記者陸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