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伶仃島上的獼猴》:生態大背景下的獼猴與人類
袁博的動物小說創作有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把動物世界放置到與人類社會相類似的種群社會大背景下去書寫,寫動物的“成長”,并且總是把目光留駐在那些處于社會底層的小動物身上,他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種群環境的雙重重壓下,憑借著求生的意志力和出眾的個人天賦能力突出重圍,改寫自身命運。這一特征,從《鴕鳥家族》《火烈馬》《霸王龍兄弟》一直延續到《內伶仃島上的獼猴》。也有一個新變化,如果說之前的動物小說是“純粹”寫動物世界的話,這部作品中則引入了人類世界,并且寫出了人類世界、動物世界與大自然的一些糾葛,從而展示出可以讓未來更美好的某種啟示。這或許是這部小說的一個重要價值所在。
小說講述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獼猴黑兒從族群最底層一路艱難求生,最后以自己的實力贏得族群的認可,當上猴王以后,他的一生充滿可預期的和不可預期的挑戰,但每一次危機都被他化解。在黑兒的成長道路上有著很多困難,有的來自同類的欺負,這讓他吃不飽,無處棲身;有的來自自然界的威脅,比如蟒蛇、洪水,這是死亡的威脅。但黑兒有著其他獼猴所不及的聰慧。因為生活在族群的底層,他學會了各種生存技能,能在饑荒的時候找到果腹的吃食;他會冷靜地觀察和思考,這也許部分來自母親的遺傳,使得他會察言觀色,保護自己;他還有著強烈的做猴王的野心,一方面是為了不再受欺凌,一方面則是為了保護同他一樣弱小的底層的小猴們。他對自己的同伴從沒有欺負之心,只有幫助和付出。當兒時的玩伴、曾經共同經歷了被族群驅逐、幾次死里逃生相依為命的大壯當上猴王不再理他時,他也不去找大壯說理,更沒有太多委曲,而是迅速審時度勢,認清自己的處境,自我保護。當被族群里的同伴欺負推進洪水中,九死一生,偶遇前猴王豁耳后,他沒有自怨自艾,甚至沒有多想什么,而是跟隨豁耳學習生存的本領。對于群居動物來說,獨居是非常痛苦的,但黑兒跟著豁耳學會了站得高看得遠,鍛煉出一種胸襟和氣魄。豁耳能做到,是因為他很小的時候遇到好心的人類,見到了獼猴以外的世界。黑兒能做到,則是因為他的天性中有著更多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生欲。黑兒不肯認輸的抗爭,讓他能夠一次次轉危為安,并且在不斷的磨練中提升能力。最終,當他的族群遭遇人類科學家用假蟒蛇威脅以測試蟒蛇是否是獼猴的天敵時,他能夠看清蟒蛇背后是人類在操縱,并果斷進行準確攻擊,保護了族群不在驚嚇中發生更大的意外。而其他獼猴是不清楚這里面的人類和假蟒蛇等狀況的,他們只知道是黑兒在極度危險的時刻救了他們,而他們的猴王,本該是保護他們的,卻縮在一邊。黑兒以自己的聰明、勇敢、力量征服了族群,成為了全群心悅誠服的猴王。
當然,作為動物小說,作者并沒有脫離獼猴或其他動物的本性、習性去寫。小說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動物習性非常了解,虛構的故事是基于動物習性的。在小說的敘述中,作者一再用簡單的科普式語言介紹獼猴和所涉及的其他動物的習性,讓我們能夠停留在動物的世界里,感受動物的思維方式,理解他們的行為。動物的世界遵守的是徹底的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獼猴的族群制是與生存這一終極目的相適應的。獼猴族群的猴王的更替是為了族群能延續下去,獼猴的母系社會制度也是為了族群的延續。由此衍生出的階層,也就成為無可辯駁的,這一點所有獼猴都懂。黑兒的行為并沒有脫離獼猴的社會性約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所以當他被欺負時,只要沒有生命危險就不反抗,面臨生命威脅時會竭盡所能地自保,也會幫助其他同伴。這是族群相互幫助的本性。
小說有著一明一暗兩條線,明線是黑兒奮斗的一生,暗線則是穿插于現實中的歷史的圖像,兩條線交錯呈現,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內伶仃島上獼猴的生息繁衍動態圖,也展現了島上的自然環境的一些演變過程。在這個相對封閉的小島上,自然生態系統有著自我發展的規則,動物與動物之間、動物與植物之間,在食物鏈的制約下,能夠達到某種平衡。但是隨著一些外來因素的闖入,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在緩慢建立。小說所寫的內伶仃島的這幾十年的變遷,就是這一新的平衡的建立時期。人類的足跡不可避免地踏上這片土地,迫使各種物種在不停地了解、對抗、妥協中尋找一種和諧共處的方式。在小說中,一開始村民與獼猴分而制之,互不干涉,一旦相遇,就是開戰。人類為了私利大肆捕獵獼猴等野生動物,獼猴瀕臨滅絕。后來軍隊進駐,村民退出,獼猴得到休養生息的空間。但人類對原始森林的隨意砍伐,加上一種叫薇甘菊的植物的入侵,獼猴等多種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島上的自然環境更加惡劣,食物匱乏、洪水多發,獼猴的生存更加艱難。等到軍隊退出,村民部分返回,建立起生態自然保護區,這種狀況才得到改善。人類對獼猴從最初的捕獵販賣到最后的保護性投喂,經歷了一個較為長期的認知過程。小說帶我們深入到森林內部、獼猴群中,體驗了這一過程,這是閱讀這部小說帶給我們的一個收獲。
作為面向兒童的動物小說,其寫作手法也有一些用心之處。其一是對獼猴族群的一些生活習性有多處重復贅述,尤其是在小說前半部中出現較多。比如獼猴群是“母系社會”,猴王都要聽地位高的雌猴的,出現了三次。這樣的寫法,成人讀者讀起來可能會感到疑惑,但對于兒童讀者來說,是一種必要的說明,讓閱讀可以順利進行下去。當然,如果這樣的重復能夠處理得再自然一些就會更好。其二,如前所述,小說中有多處科普式語言的介紹。比如在講述水獺母子、黑耳鳶、薇甘菊等動植物時,就有一些介紹性文字。這些文字可能與小說的故事情節進展關系不大,但卻是理解故事發展的重要背景知識,這也是動物小說的一個特點。小說里的知識穿插盡量做到自然、不突兀,也起到了幫助理解的效果。其三,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說,創作這樣一部動物小說,是想告訴孩子們,對于生命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種樂觀面對生活、積極應對挑戰的韌性。小說中多處可見作者對這一創作主旨的暗示、闡發。這在兒童小說中是有益處的,可以讓小說易讀并且易于理解。而小說中幾場危急關頭的描寫,生動而精彩,也為小說的閱讀帶來了審美的體驗。
動物小說應該怎么寫?是忠實于動物,還是借動物世界講述做人的道理?這也許是當下動物小說的不同創作路徑。這部小說中,作者在努力打破動物世界與人類世界的界限,把動物、植物與人類放置在大自然這一更廣闊的背景下去講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高更遠的生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