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校科普科幻文化活動月:探討江蘇科普科幻產業如何“出圈”
為迎接全國科技活動周和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的到來,5月13日下午,江蘇高校科普科幻文化活動月開幕式暨江蘇科普科幻論壇在南京工業大學江浦校區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長三角科普創作聯盟作為指導單位,由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南京工業大學、江蘇科教影視協會主辦,由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和南京工業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以及江蘇高校科幻社團具體承辦。現場,多名科普科幻行業大咖云集,共話江蘇科普科幻產業未來發展。
據了解,2019年南京入選了世界文學之都,也在同一年的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上,南京也獲評中國十大科幻城市的稱號。從文學之都到科幻之城,江蘇科幻氛圍也日趨濃厚,科普科幻產業也迅速蓬勃發展。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鞏建鳴在大會致辭時指出,南京工業大學自2005年就開設了科幻課程,一直是江蘇科普科幻教育的先行者。此次恰遇南京工業大學合并組建20周年暨辦學119周年之際,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聯合南京工業大學舉辦這樣的活動也是正逢其時。
現場,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出版部主任、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樊明主持了開幕式,他表示,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和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一直支持江蘇科普科幻事業發展。開幕式上,樊明秘書長還代表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旗下譯林出版社向江蘇科普科幻教育基地和江蘇高校社團、讀書協會捐贈了一批高質量的科普科幻書籍。這些書籍中有曾經獲得過中國科普作協優秀科普作品獎和江蘇優秀科普作品獎,還有獲得過科幻雨果獎,均是文筆優秀的科普科幻佳作。
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自2018年成立以來,聯合科普科幻作家、科幻學者、出版界、教育界、影視界各界代表,先后推出了江蘇科幻寫作營、全國科普科幻青年之星、江蘇省大學生科普科幻作品大賽、江蘇省大學生科普科幻知識競賽等活動,并先后協助江蘇衛視推出了《從地球出發》科普科幻綜藝節目,協助新華網推出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等影響較大科普科幻項目,此次活動月開幕后還將面向全國征集優秀大學生科普科幻作品。據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主任、南京工業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付昌義介紹,江蘇科幻一直底蘊深厚,前有蕭建亨、程嘉梓等老一輩科幻作家,現在有獲得過紫金山文學獎的吳楚、獲得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的魯超、獲得過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的墨熊、索何夫、白賁,江蘇科幻也逐漸顯出了科幻蘇軍的品牌效應。
開幕式現場,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馮偉民、南京工業大學社科處處長、科研院副院長陳紅喜還為江蘇科普科幻教育基地舉行了揭牌儀式。據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潔介紹,為繁榮科普科幻創作,培育青少年創作人才,推動江蘇科普科幻教育發展,近年來,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聯合江蘇省科學傳播中心在省內設立了一批科普科幻教育(活動)基地,這些基地涵蓋了高校、中小學校以及城市閱讀文化空間。2021年,江蘇省科協還專門設立了江蘇原創科普出版扶持資金,支持江蘇原創科普科幻創作。
現場還舉辦中國科普作協繁榮科普創作沙龍——江蘇科普科幻論壇。國內首個科幻電影節展——“藍星球”科幻電影周發起人楊溟分享了主題為《藍星球:感知人與世界的未來圖景》的主題演講。他指出,科幻電影也是未來學的一種類型,他起到預言和預演的作用。藍星球將科技與影視相結合,它用科幻的想象力引導和激活青少年的創新能力,以趣味科普科教培養科學精神,以文化自信和科技力量開拓創新。
中國科普作協副理事長、南方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巖在線上主題演講《科普和科幻創作:一個想象的征程》中指出,科普和科幻的創作離不開想象。如何提升作品中的想象力?吳巖解釋,可以通過夢將讀者推向想象的狀態,通過持續閱讀、思考,參加活動,建立行為的慣性,發展想象的個性。
“科普創作的營養和精髓主要來自科研成果,科研的水平決定著科普創作的水平和社會影響。”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名譽館長馮偉民發表了主題為《科普創作的橋梁作用與科學家責任》的演講,他分別從科學進步帶來的影響、科普創作橋梁作用、科學家的使命三個方面進行了闡釋。他說:“ 在科普創作中會發現新問題或是新科幻,這也將對科研提出新要求,促進科研的發展。”
現場還舉辦了圓桌論壇,馮偉民、曹勇軍、吳楚、魯超、張學超、張潔、李枝、付昌義等來自江蘇的科普科幻行業專家,圍繞 “科普科幻產業未來發展 ”展開探討,《新世紀智能》雜志副主編李舒主持了圓桌論壇。論壇嘉賓圍繞科普科幻創作、青少年科幻教育、青少年科學影像創作、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科幻影視創作和編劇等話題展開深入研討。現場還播放了火源影視的科幻新片《幻界地平線》片花。付昌義介紹說,科幻產業發展至今,即將由科幻產業1.0向2.0提檔升級,也就是將從出版創作、影視動畫、文創游戲、教育等產業為科幻服務的形式,向科幻為影視、教育、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未來科技產業服務的產業模式轉變,這也可能會是破解中國“跟隨式”創新形式,建立“領先式”創新的一種有益探索。目前由科幻電影中衍生的機械外骨骼和面部捕捉技術正是這種科幻服務產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