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兵:貢獻“社會心理服務”的青春力量
貢獻“社會心理服務”的青春力量
講述人: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袁亞兵
【青年學子說】
2003年,我參加高考,猶記得因“非典”疫情我們被隔離在校園三個月。在高考壓力下,我們度過了一段緊張而難忘的日子。報考志愿的時候,我被心理學專業吸引,決定報考這個專業的動力是因為希望增強自己的抗壓能力,從此走上一條探索心理學世界的求知之路。
2011年研究生畢業之后,我回到家鄉——河北省邢臺市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作為一名心理健康教師入職縣一中。因對心理學專業的執著,我又繼續攻讀河北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
2021年年初石家莊藁城區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學校延期開學,我在線上參加學習。這次公共衛生事件暴發后,我欣喜地發現上到國家下到社區,社會心理服務讓網格化管理充滿人性關懷。河北省衛生健康委、河北省教育廳等部門組織心理咨詢專業力量組成專業心理支持團隊,設立心理援助熱線,向公眾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導等服務,預防與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頓,提高社會民眾心理免疫能力。我家鄉的縣委、縣政府分別組建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專家團隊及志愿服務團隊和心理危機干預救援醫療隊,手機號碼在官方微信平臺等處公布,向有需要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心理危機干預及救援服務。
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專門成立疫情防控心理服務小團隊,給予志愿者提供心理咨詢技能線上培訓。我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了疫情防控的心理服務技能。在社區封閉的日子,我關注到社區群里網格員發布的志愿者信息,招募買菜買藥志愿者,還有心理服務志愿者,便主動聯系社區,發揮專業所長,報名成為一名心理服務志愿者。當時石家莊的寄宿制初高中沒有放假,學生封閉在校園。社區的一位鄰居大姐主動聯系我,讓我給封閉在校園的兒子提供心理疏導;社區另一對來自農村的老夫婦,因照看孫子,遇到疫情不能回老家,心情抑郁、失眠多夢,他們通過社區群里的志愿者信息,給我打心理咨詢電話排解苦楚。
可以看到,與“非典”之后的心理服務工作相比,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社會心理服務通過心理熱線、在線心理咨詢、公益講座等方式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物質層面的豐富,更有心理層面的安全。作為一名心理學人,肩負使命,參與疫情防控和疫后重建,用所學知識服務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我倍感自豪。
立足我國后疫情時代,作為新時代心理學專業的青年學子,我們有責任沿著心理學前輩的腳步,秉持反哺社會大眾的價值導向,確立適應社會實踐的問題意識,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回應社會變革帶給當代中國人心理層面的需求變化,為凝練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研究范式、構建植根中國大地的心理學學科體系、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評價標準,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