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琪:把國土繪成丹青
把國土繪成丹青
講述人: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碩士研究生 丁美琪
【青年學子說】
作為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觀測東北虎豹種群是我的主業,每年有200多天的野外作業。在這一過程中,我見證了黑龍江省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物種的不斷豐富。
我的老家在黑龍江省綏化市的蘭西縣,從小我就喜歡上山捉蟲看鳥,但那時候能夠碰到野生動物的概率并不高。現在,這里不僅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青頭潛鴨等珍稀鳥類在龍江安家,在深山中碰到野兔、狍子、黑熊的概率也越來越大。
虎在自然界中處于食物鏈的頂端,控制著哺乳動物的群落,它們的遷移、定居可以最直觀地反映出整個地區生態系統的整體情況。
為了掌握東北虎豹的種群數量,東北林業大學在黑龍江省10個林業局架設約2000臺紅外相機。架設紅外相機的地點都是在虎豹常出沒的山脊,每次為紅外相機更換電池和內存卡,我們都要在山上風餐露宿,但是每次發現新的東北虎豹蹤跡都會讓我們興奮不已。隨著中俄虎豹生態走廊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俄羅斯虎跨境到龍江安家。有些我國境內的東北虎還會到俄羅斯邊境游蕩之后再回來。
記得第一次在太平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東北虎的足跡時,我非常興奮,一路追蹤,又發現了它的臥跡、毛發、排尿痕跡。雖說單一數據用處不大,但是在東林師生的持續努力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貓科動物研究中心的貓科動物監測數據庫已經從足跡數據庫擴展到花紋數據庫、遺傳數據庫、虎豹獵物數據庫和棲息地數據庫,積累的海量數據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等生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現在無論是野外紅外相機捕捉到東北虎豹的圖像,還是發現了它們的足跡、唾液、糞便,我們都能鑒定出它的性別、年齡,它曾在哪兒出現過、它吃的是什么、它的家族曾在哪兒活動。
正是有了扎實的基礎野外監測數據,我們才可以知道,我國東北虎豹種群絕滅和棲息地退縮的趨勢已得到扭轉。這在國際大型貓科動物普遍呈現衰退的情景下尤為可貴。正是因為我國虎豹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19年虎豹跨境保護國際研討會在東北林業大學舉行,全球19個國家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等12個國際組織和管理部門300多人參加了會議。在這個會議上,我國聯合各組織機構向世界發布了《關于加強虎豹跨境保護合作哈爾濱共識》。
“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著名林學家梁希描繪的愿景變成了美好的現實。而我們也在一點一滴的行動中,傳承著生態文明。每次上山作業,我們都會提醒向導不要把吃過的面包、火腿腸的包裝留在山上,雖然每個人的力量微小,但是人人做起,才能構建起一個文明的環境。
(本報記者張士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