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的當代價值
在全球化的時代,不同地區與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更為充分,多種文化相互影響,吸收外來文化為己用,但同時又要在互動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特性,而不被徹底同化。因此,各自民族精神與民族審美觀念的呈現與保存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語境下,中國少數民族古代文論以多種形態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成為人們認識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中國少數民族古代文論學科從誕生起,就處于傳統學術資源、漢文論與西方文論的多重資源并置和相互整合的過程之中。學科所處的困境不僅有來自外界的壓力,更有來源于其自身理論建設中的問題。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許多問題還懸而未決。因此,對研究范圍的確定、對研究史的梳理、對史料學的建設、對研究方法的探討等工作,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同時,當代文化轉型使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研究從一開始就置身于現代性的語境之下,處在少數民族文論與漢族文論、傳統文論與現代文論、中國文論與西方文論的矛盾漩渦里。反思傳統文化價值、反思當前的文化處境,是當代文化建設必須具備的理性精神。
少數民族文論與漢族文論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是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應從比較研究中明確少數民族文論作為整體在中國文論中的地位與價值,它是中國文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如何重建文學想象,進行文化多樣性的建設?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以開闊的視野介入當下的中國學術文化思潮中。一方面,在古今傳承、轉換、對照中重估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的價值,為當代文論的建設提供參考與支持;另一方面,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研究的發展應打破民族與世界的界限,打破國界、族界的限制,甚至打破語言間的障礙,進入更為廣闊的學術視野中,這樣對其尷尬困境、邊緣性焦慮都是有效的緩解。
族別文論是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可以從微觀透視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研究的民族性與自主性。通過對蒙古族、彝族、傣族、藏族、維吾爾族、滿族、回族等民族的文論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和闡述,來展示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的豐富性。這些少數民族,其各自文論的歷史起點都不相同,有起源于魏晉時期,有肇始于唐,有活躍于元明清時期,有僅盛于清。但無論如何,其研究的知識系統、研究方法與敘述方式大致相同,對它們的研究,與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的學科發展軌跡基本一致。對族別文論的研究,可通過關注不同民族文學場域內各種要素的糾結、不同載體的運轉、不同文本之間的轉化、重點問題的探求,呈現出多樣化的民族文化形態,描繪出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的整體圖像。通過與地域文學、斷代文學史、家族文學、口語詩學等研究領域的整合,再現各民族文論的豐富性與多元性。這種將文學空間的探討與民族特性的探尋融合在一起的方式,展現了族別文論研究所創造的不可替代的視角與方法。它使文論史書寫自動轉換成文學地圖的測繪,呈現出星云密布、熠熠生輝的景象。南方白族、壯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的文論形態多受漢文論影響,以漢文書寫,既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又與漢文論關系密切。北方鮮卑族、匈奴族等古代民族的文論呈現出一人代表一族的狀態,受漢文化及多種文明影響而導致出現文論多元化的特征。這樣就將研究的范圍擴展到十幾個主要民族,其中衍生出各類問題,也便于總結,如文本的收集與整理,經典文本的解讀、翻譯與傳播,族別文論史書寫等。這樣將對象材料與問題相結合的方式,不失為一種學術史研究方法的嘗試。
基于中華民族悠久的多元一體的傳統,中國少數民族古代文論在中國文學中起到了填補空白、增進活力的作用。新世紀以來的多民族文論的轉向更是形成了一個極富張力的場域,它不僅容納異質以參照自我,更為踐行中國各族群間的和諧、尊重、交流、對話,而且從文化心理層面進行了積極可行的嘗試。
當代的中國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研究,雖說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面臨著許多困境:如資料的收集與挖掘的困難、各少數民族古代文論及其研究發展的不平衡性、口頭文論研究的不成熟性等。在具體的研究中,出現過度追求熱點話題、流行問題,使研究出現批評的弱化和重心的偏離,因忽視主題學、敘事學、結構美學等理論介入而導致闡發研究的疲軟等問題。在諸多的困境面前,我們的研究工作也較為緩慢,阻力重重。針對當前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研究中的問題,筆者有兩點思考:
一是基本問題的滯后:關于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的概念、學科特性這類基本問題的研究相對薄弱,并且大多是雜糅在與漢文論的對比研究中。由此派生出來的少數民族古代文論資料的搜集、整理、翻譯問題,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的入史標準、發展分期、改舊編新問題,以及民族內部、古今、中外的關系問題,從研究初期至今一直存在,仍舊是現今研究的焦點。因此,在新世紀,我們面臨著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的基本問題整合與理論建構的雙重任務。首先,這些基本問題要有助于推動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的內在的體系與規則的研究。其次,理論建構須符合中國國情,與“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文化訴求相一致。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將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結合起來。
二是資料搜集與研究范式: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的資料搜集一直是學界很關注的問題,但它自身的復雜性、分散性、雜糅性等特征也使這一項工作困難重重。盡管如此,由于受傳統學術的影響,它成為少數民族文學、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尤其是各民族的學者,努力發現新的資料,進行整理、翻譯,并且努力將部分口頭資料轉換為文獻資料,將民族語言翻譯成漢語及其他民族語言。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資料搜集與研究分離的狀況。尤其是一些研究者對資料的情況并不熟悉,他們從現有的研究范式出發,對已有的文獻資料進行質疑或者任意曲解,以致誤讀與過度闡釋成為常見情況。新世紀以來,現代學科制度、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媒體期刊朝向等變化,促使更多的漢族學者進入到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研究領域中,他們本身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語言隔膜,使得他們很難真正進入到這個領域,導致其研究或浮于表面,或隔靴搔癢。當然,相關成果也不能全盤抹殺,“他者”的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研究的發展。
總之,當下的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研究,要學會轉換視角,解決理論與實踐錯位的問題,更多地關注文本本身,使少數民族古代文論對中國現實問題具有更強的解釋效力。在研究實踐中,以跨文化研究為依據,以整體與比較研究為方式,以個案研究為基礎,以理論建構為目的,從少數民族的主體立場出發,進一步對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的內涵做挖掘與闡釋。尤其是對族別文論的研究,還可以將其放置在更大的背景下做更深入的闡發。這對我們以多元一體的文化理念完善中國文論史書寫,乃至推動對中國文藝理論的整體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