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一日·工業興國——中國作家在行動”全國作家聯動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采風作品—— 蒲勇:天際線上油飄香
作家蒲勇在青海油田采訪
對于中國石油青海油田的一線職工來說,每一個節日都與平常沒有什么區別,照常上井,照常值班,甚至于比平常還要忙碌和嚴格。這種緊張與忙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似乎已經深入每一位員工的骨髓。作為能源生產企業,一年365天都在正常運轉,這是為國家負責,也是為職工負責。
在五一節這天,我跟隨青海油田前線指揮部的職工李金華去干柴溝查看一口重點井的施工情況。李金華皮膚黝黑,身材高大,2008年大學畢業后從山東來到柴達木盆地,從氣田技術員到主管油氣田開發的主要技術力量,再到生產運行的部門主管工作人員,他屬于技術管理上的“一條龍”技術干部。我從柴達木盆地二十年工齡的老同志的經驗來看,他已經將這里當作了他的第二個故鄉,無論這里有多荒蕪貧瘠、偏遠孤寂、高寒缺氧,他依然安之若素。比起最初進入柴達木盆地的那些先輩們,他們的確幸福太多了。
今天的企業,安全與環保重如泰山。在節假日期間,李金華他們前線指揮部的人員,要按照升級管理要求跑遍每一處重要施工、風險作業的場所,查看施工單位、建設單位以及監督單位是否嚴格落實升級管理要求,如果沒有,必須當即叫停,還要對相關部門人員進行追責。對于安全和環保,沒有人敢掉以輕心,心存僥幸。干柴溝,是青海油田近年來的重點勘探區域,2020年已經出現了比較好的勘探增儲苗頭,但這里的探井,容易出現井漏現象,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造成井噴事故,所以,更是李金華們重點監控的對象。平常,他們一般兩三天就要到鉆井現場進行一次檢查;節假日期間,他們每天就得去一趟。
我們向著阿爾金山腳下行進。阿爾金山頂上白雪皚皚,像一束白色花環戴在綿亙的山脈上。前段時間,花土溝地區連續下過幾場雨雪,也刮過幾場沙塵暴,到晚上,溫度還在零下十度左右。柴達木盆地三面環山,南面昆侖山,東北面祁連山,西北面阿爾金山,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面積是荒原戈壁鹽堿灘沙漠,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青海油田自1955年成立以來,幾代石油人都在高寒缺氧氣候惡劣的環境中扎根高原,為國家能源安全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他們被譽為“天際線上的石油人”。
青海油田隸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主要勘探生產戰場就是柴達木盆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孫健初(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早期石油探勘工作工作領導人和玉門油礦的開拓者之一)和周宗浚等曾到青海湖等多地考察,最遠到了柴達木盆地東部邊緣的茶卡、都蘭等地。1947年,周宗浚帶領地質隊員在柴達木盆地西部考察時聽當地牧民說有一種一點即燃的石頭,他們順著指引,在昆侖山北麓、尕斯庫勒湖北岸的山叢邊找到了那種石頭。他們從石頭上敲下來一塊,只見斷面呈現黑色,一聞有濃郁的原油味。他們將幾塊石頭壘起來,火苗一接近,瞬間即燃,如同篝火一般。周宗浚在實測圖上把此地定名為“油砂山”。從此“油砂山”這一地名就標在了中國地圖柴達木盆地的西部,也由此證明了柴達木盆地有豐富的石油礦藏。孫健初、周宗浚等志士仁人對柴達木盆地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愿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得以如愿。在1954年3月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召開的全國第5次石油勘探會議上,決定派遣“柴達木地質大隊”進盆地展開地質普查。1955年,石油管理總局在西寧成立青海石油探勘局,柴達木盆地石油開發正式拉開帷幕。1958年,地中四井井噴出油標志著冷湖油田誕生,青海油田一躍成為全國四大油田之一,為祖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半個多世紀以來,青海石油人始終高唱“我為祖國獻石油”主旋律,孕育了“愛國、創業、奉獻、實干”的柴達木石油精神,凝練了“越是艱苦,越要奮斗奉獻,越要創造價值”的柴達木石油精神新時代內涵。
滄海桑田,人事更迭。幾代青海石油人經歷了九死一生的艱難歲月,靠著一雙堅韌的腳板走遍柴達木盆地,每一寸堅硬的鹽堿殼、沙漠沼澤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即便在今天,新一代柴達木石油人還依舊輾轉于他們走過的地貌、構造。經過66年的勘探開發,柴達木盆地已經發現了近200個構造,累計生產原油6414萬噸,天然氣939億方,連續25年保持青海省第一利稅大戶和財政支柱企業地位,被譽為青海經濟發展的“領頭羊”。青海油田先后有冷湖油田、尕斯庫勒油田、澀北氣田、烏南油田等主力油田,支撐起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也鑄就了輝煌的創業歷史。近些年,青海油田又先后在柴達木盆地發現了昆北油田、東坪氣田、尖北氣田及英東油田。尤其在英雄嶺地區的發現,為青海油田建設高原千萬噸油氣田增加了極大信心。
英雄嶺地貌
英雄嶺,一個位于柴達木盆地西部柴西南地區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一個曾經飛鳥不落、人跡罕至幾乎絕對的生命禁區。它源起于老茫崖,向阿爾金山脈匍匐隆起,兩翼向南翼山、尕斯湖延展,綿延110公里,仿佛巨龍臥地,沉睡千年。這里最高海拔超過4000米,空氣含氧量不超過20%,溝壑縱橫,道路崎嶇,危巒疊嶂,山峰犬牙交錯,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茫茫山巒比月球地表更加荒涼。
英雄嶺地區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雖然這里一道道危崖如刀削斧劈,一條條溝壑陰暗復雜,但,其實,英雄嶺地區是很多勘探科研人員眼中最具勘探前景的領域之一,因為,這里在第三紀早期處于凹陷區,受晚喜山運動劇烈的升降運動和斷裂活動的影響,形成了具有較好的斷裂構造發育區,這是控制油氣藏的形成與分布的重要因素。所以,幾代科研人員認為,這里處于柴西生油凹陷之中,是最好的勘探前景區。
英雄嶺上的鉆井隊
但是,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青海油田先后在油泉子、獅子溝、油砂山等地區圍繞地面構造進行鉆探,僅發現了部分小型油藏。八十年代針對深層鉆了部分探井,但是由于儲層致密,均未獲得突破。英雄嶺像一個守衛著石油寶藏的勇士,讓人寸步難進。青海石油人曾感慨:沒有真本事,難降英雄嶺。
歷史見證青海石油人一直都在尋求打開英雄嶺地下寶藏的密碼。他們不斷改變和完善自我,轉變勘探思路、重新確定地層、輾轉地表區域,甚至重新界定創造地質理論,因為他們始終堅信,英雄嶺絕對有豐富的石油礦藏。然而,多次嘗試都沒有獲得令人驚喜的突破,所有成果似乎都是不痛不癢、不好不壞。但是,再大的困難都沒有阻止過青海石油人攀登英雄嶺的腳步。他們在英雄嶺先后經歷了地面構造勘探、獅子溝深層碳酸鹽巖縫洞油氣藏勘探、復雜山地地震攻關三個階段。其中,1956年至1979年,僅發現了油砂山、獅子溝、花土溝三個淺油藏。1984年8月23日在獅子溝鉆探的獅20井,鉆至井深4000多米,日產油1138方、氣23萬方。
作為青海油田上世紀80年代在獅子溝鉆探的第一口生產井,獅20井的成功鉆探開辟了柴達木盆地在地下潛伏構造找油氣的新領域,而它所凝聚的力量更像一座不朽的豐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海石油人無悔地扎根戈壁高原。2004年,獅20井被集團公司命名為石油精神教育基地,被青海省確定為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基地和柴達木石油精神訓練營。
時過境遷,從2015年開始,獅子溝深層勘探不斷獲得重大突破,這個沉寂了30年的“老獅子”再次發威,相繼成功鉆探了獅38、獅205、獅201、獅210、獅52-3井等千噸高產井,開創了英雄嶺構造輝煌歷史的先河。
我曾經歷過獅子溝最為輝煌的勘探時期。2015-2017年,英雄嶺上,井架林立,機器轟鳴,車來車往,員工們頂風冒雪風餐露宿,不分晝夜,不分寒暑。那幾年,從僅有的幾口高產井上,青海油田看到了挺進千萬噸大油田的輝煌前景,油田夢唾手可得。然而,地下深埋的油藏并不如我們在地表上研究的那樣單純而簡單。幾口高產井之后,面臨了長達幾年的沉寂,也給青海石油人燃燒的激情上澆了一盆涼水,寄予希望的高產油藏如同戳破了的氣球一樣令人心生暗淡之感——他們必須再次梳理自己的勘探思路。
然而,能源發展的步伐容不得青海油田停下來痛定思痛,必須在艱難前行的道路上再尋求新的道路。干柴溝比獅子溝更靠英雄嶺的西邊,可以說是英雄嶺的頭部,毗鄰阿爾金山南麓。里面溝壑縱生,溝深山陡,峽谷悠長,是柴西英雄嶺地區海拔最高、地形最復雜地區之一,地表以復雜山地為主,西南和西北端分布大量山前戈壁,擁擠溝壑,上山下山都異常艱難。
“如果不是為了找油,5000年來這里都不曾有人來過,直到紅工衣的出現。”紅工衣是青海石油人的標志,也是中國石油職工的標志。去年5月,我曾來到干柴溝地區,當時,站在平均海拔4000米、溝深600米的干柴溝三維地震勘探項目現場,一位物探隊員曾這樣感慨地說道。作為青海油田迄今為止面積最大的三維地震勘探項目,勘探合作方派出了最為“硬核”的團隊進行攻堅。比起高海拔作業給身體帶來的不適,物探隊員們首先要克服的是這里的風沙。每天7級以上的風沙給施工作業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梢韵胂?,在海拔平均4000米的大山之中攀援,物探隊員們的雙腿如同灌鉛一樣沉重,每邁出一步都要耗費不少的體力,更何況要負重攀爬山梁峭壁。而對我來講,每一次到花土溝,都要經歷痛苦的高反,干咳頭暈,干燥缺氧,夜間難以入眠,入眠之后很快就醒來,有時甚至伴隨著流鼻血。只有適應上一兩個星期,才逐漸恢復正常。青海石油人多數已經適應了這種高原工作和生活狀態。
干柴溝里的試采站
干柴溝里的鉆井工人
2020年,青海油田在干柴溝鉆探了柴9井、柴901井等多口井,產量始終保持穩定,這給勘探形勢停滯不前的青海油田如同打了一劑強心針。今天,我們要去的柴902井、柴1-2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部署的勘探井。
越野車穿行在山谷里,只有偶爾出現的駱駝草散布在沙地上,因雪融化留下的濕痕給灰色的單一色調增添唯一不同的顏色。我聽說前段時間在東部氣田(實際是柴達木盆地中部,青海油田稱之為東部,與生產原油的柴達木盆地西部——茫崖地區相區分,以產天然氣為主)因昆侖山冰雪融化發生雪融性洪水,給澀北氣田造成了威脅。那棱格勒河的洪水由南向北傾瀉而下,臺南氣田防洪壩被開斷了好幾個缺口,氣田和管道的職工正在搶險,好在洪水沒有繼續加大的趨勢。去年6月,我去東部氣田的時候,正好遇見大洪水,防洪壩決堤,洪水沿著臺南氣田廣袤的鹽堿灘向澀北一二號氣田方向漫過來,好幾段公路都塌陷了,救援的車輛物資都進入不了臺南氣田,職工們開始的時候也不能出來,生活物資緊張,而且電力系統也面臨中斷的危險。青海油田在漫漫的荒灘里緊急開辟一條新路,勉強能進入大型卡車,同時出動皮筏艇,保證職工能夠進出臺南生產區域,生活有保障。
鉆井工人正在起下鉆
我看著山谷兩邊聳立的光禿禿的大山,它們饑渴難耐,但土質卻又絲毫不能留存水分,即便下雨,雨水也會瞬間流走,所以,只要下雨,就很容易造成洪水。英雄嶺的道路多數在山谷里穿行,只要有洪水,那必定是無法進出的。所以,他們非??释乱粓鲇陙碜虧櫩諝?,滋潤大地,滋潤自己,但又害怕下雨,甚至害怕下雪,不然生產就會面臨很大困難。尤其是在山上的油井,離最近的集輸站很遠,產出來的原油要靠油罐車拉運下山,下雨下雪后山高路滑,車輛根本就不能上山,單井罐滿了,就只能停產。天氣好轉路面干爽后,油罐車才上來騰空單井罐,油井也才能繼續生產。在英雄嶺偏遠的深山里建原油管線成本非常高,翻山越嶺爬溝過坎,開挖管溝、敷設管道,要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耗資甚巨。如果沒有足夠的產能,就會出現產出與投入不相匹配的情況,沒有效益的原油,青海油田也是不會采的。
我們在從獅子溝穿行了大約近1個小時,又進入到干柴溝。一路沒有開闊的地方,從一個山谷到另外一個山谷。太陽要到接近中午的時候才會照進來,五月的天氣,早晚溫度依然很低。李金華還穿著棉衣。也許在敦煌,已經開始短袖熱褲的季節了,在內地,氣溫更加適合踏春出游。我知道,在花土溝,在柴達木盆地的西部,不能與內地相提并論。春天,總是在油田人希冀的眼神里姍姍來遲。
前山擋住了所有視線。我不能猜測我們要去的井在哪里,那里又在干什么。一個山口轉出去又一座山擋在前面,我們在山谷里不停地轉彎,山梁一個一個向身后滑過。我們到達柴902井場時,已經快到中午12點了。 柴902井正在試油階段,生產情況不如理想中那樣良好。這種良好,是與去年底投產的柴9、柴901井相比,它的產量不如先前兩口井。李金華老馬識途,他找到鉆井隊技術人員,了解鉆井工序,詢問每個工序進展時的管控措施;下一步要進行鉆進還是固井、錄井、電測等等,叮囑現場負責人員必須落實井控管控措施,落實“雙盯雙坐崗”制度。這些重點井鉆進時,勘探管理部門、施工部門、工程技術部門等單位都要派主要負責人到現場住井管控關鍵工序和技術參數,叫“雙盯雙坐崗”。所有這些,都只為了將這口井順利打到目的層,不出現任何意外。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人命關天,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青海油田立志:不采一滴帶血的原油。他們在任何時候都對安全環保異常敏感,尤其在節假日、特殊重要時期,更加精神緊繃。
李金華又去試油隊的值班板房看當天的油樣。我跟著他去了值班室,看見用礦泉水瓶裝著的兩個油樣,依稀可以看出,僅僅是上面漂浮著一層深褐色的石油。李金華給我說,這口井目前采用的是直徑2mm的油嘴控制放噴,井口油壓有27.00MPa,套壓20.00MPa;目前,還在返排壓裂液——基本上新投的井都要進行壓裂之后才進行投產,壓裂時向地層注入了幾百上千方的壓裂液,一般情況下,壓裂液返出底層后,原油才“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昨天,這口井出液43.26方,其中就含壓裂殘液36.89方左右,出油僅有6.37方。
這真是一組精確的數據。
野外鉆井隊的生活駐地
我問起正在正常生產的柴9井、柴901井的情況。李金華說,柴9井從去年12月到現在已經累計產油8025噸,累計產氣340萬方;柴901井累計產油4566.3噸,累計產氣159萬方了;兩口井平均每天生產原油60噸左右,日產氣達到2萬方。這兩口井就像干柴溝地區的定海神針一樣,只要它們正常生產,一切都表明,希望仍在。
我看向對面的光禿禿的灰色的山體,山腰一口井架聳立,山頂上還矗立著一個井架。似乎在柴達木盆地,有了井架,山都瞬間矮了一截。
我不僅喃喃自語:不知道那幾口井到時會怎么樣?
李金華說,我希望它們比柴9 、柴901都要好,也堅信油香一定會在英雄嶺高高飄蕩的。
(作者簡介:蒲勇,筆名田冶,籍貫重慶,現居敦煌,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青海油田作協常務副主席。主要從事散文、小說創作100多萬字,作品見于《格爾木》《莽昆侖》《瀚海潮》《青海湖》《石油文學》等多種刊物,出版小說集《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