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荀:我要把特區精神“打包”帶走
我要把特區精神“打包”帶走
講述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 張荀
【青年學子說】
眼看就要畢業了,就要離開廈門了,心中萬般不舍,離開之際,我要把特區精神“打包”帶走。
40年來,廈門堅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創造了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04倍、工業增加值增長787倍、財政總收入增長948倍、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等輝煌。這些數據,對于學經濟的我來說,更具深意——我摸到的是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強有力的脈搏。
高考報志愿時,我是奔著廈門而來的。我想去那個早有耳聞,有著海上花園之稱的廈門。向往著,向往著,我真的就來到了廈門。
來廈門上大學之后,與我預期的一樣又不一樣。一樣在于廈門真的高顏值,環境特別棒,在廈門的日子非常開心;不一樣在于,除了高顏值,我還看到了廈門人民的奮進拼搏,我也被激勵著努力前行。
前年,我報名成為一名思明區稅務局志愿者。那時,正值廈門率先全國探索推動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廈門稅務局推動系統升級和流程優化,推出新辦納稅人“套餐式”服務、開通“簡事易辦”窗口、優化手機預約辦稅服務,讓納稅人實實在在享受到改革帶來的辦稅“加速度”,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正好在辦稅大廳負責辦稅引導的我,目睹了這一過程。還記得有一位自稱“財稅小白”的人跟我說,之前聽說初創企業辦稅之初需要經歷非常多的環節,但由于最近開通了套餐服務,在一小時內就辦完所有業務,特別開心。那一刻,廈門的經濟特區精神鮮活地展現在我面前,刻進了我的腦海里。
去年疫情期間,我和同學們結合所學財政學專業知識,對廈門市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進行了積極思考,對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用人用工等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利用現實數據、數理模型與計量方法進行相關政策評估,得到了老師和學院的高度評價。
不久前,我去參觀了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此行猶如一個即將遠行的孩子,把特區精神“打包”裝進了行囊里。她將會激勵著我不斷前行。
(本報記者馬躍華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