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多:我的“核基因”
【尋訪初心印記】
接過祖輩、父輩兩代核工業人的接力棒,我自豪地成為了核工業第三代建設者。我聆聽過許多老一輩人扎根大漠戈壁,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故事,也親歷了國之重器“華龍一號”的成長。從“兩彈一艇”到“華龍一號”,六十年風雨兼程,變化的是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構筑了完整的核工業體系,不變的永遠是核工業人對祖國核事業的執著追求與擔當。
我的整個童年、少年時期是在甘肅省蘭州市一個叫504廠的地方度過的,那是我至今仍魂牽夢縈的地方,不只因為雄渾的母親河——黃河穿廠而過,綠樹掩映美麗恬靜,更因為她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提供了合格的裝料,徹底粉碎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核訛詐,揚了國威,壯了軍威。
那里,留下了我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等第一代核工業創業者“拼命也要造出原子彈”的豪言壯語,也留下了我的父母勤奮工作,和平利用核能的堅實足跡。他們對事業的執著與熱愛,已經融入了血脈?!皬姾藞髧比缫涣7N子,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芽,也伴隨著我茁壯成長。
1958年,由鄧小平親選廠址的504廠,在蘭州大紅山下拉開了中國生產核燃料,制造原子彈的序幕。我的爺爺和姥爺經過“優中選優”,分別從南海艦隊和大上海調到504廠,成為第一批技術人員。當時的他們都只有20多歲,和我現在的年齡相仿,告別了親人和大城市的繁華,懷著扎根大西北、建設核工業的一腔熱血,義無反顧地來到了被人稱為“天上無飛鳥、地下無寸草”的蘭州大紅山下一個叫東河灣的地方,開始了艱辛的創業。那時的西北,生存條件異常艱苦,建設者們住的是“干打壘”的土坯房,喝的是渾濁的黃河水,吃的飯里經常有黃沙,每當刮起沙塵暴更是遮天蔽日,面對面都不見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建設者們報定為祖國造出核武器的堅定信念,硬是靠人拉肩扛,靠羊皮筏子把成千上萬的建設材料、設備運過了黃河。這是何等的精神,何等的氣魄!每當聽姥爺操著濃重的鄉音講到這些,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
1964年10月16日,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撼世界的時候,多少人激動地相擁而泣,熱淚長流……而在此后,核工業捷報頻傳——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第一座核電站相繼問世。這些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凝聚著兩代核工業人的心血,必將永遠鐫刻在共和國的歷史豐碑上。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曾經的小“核”苗也長大了,2016年,我入職福清核電,來到工程處,正式加入核工業的大家庭,投身和平利用核能的嶄新事業。親歷著“華龍一號”火熱的施工現場,感動著新時代核工業人的拼搏奉獻,我的思緒再次被拉回到大紅山下、黃河岸邊那個叫504的地方……
核工業的情懷,是一首詩,它在大紅山的風沙中吟唱,又伴著熱火朝天的機械轟鳴聲,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華章。核工業的信念,是一個夢,它在每一個核工業人的心里激揚,伴隨著現場通明的燈火,引領著事業騰飛的展望。昨天,祖輩、父輩們用青春乃至生命書寫了一部蕩氣回腸的史詩,記載著“兩彈一艇”的榮光,肩負起和平利用核能、打造中國亮麗名片新的歷史責任。今天,我們將賡續“核基因”,點燃心中那團火,續寫中國核工業創新發展的華彩篇章。
(作者:曾多,系核工業504廠成長起來的“核三代”,現就職于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