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春:把筆觸鎖定在這片土地
【尋訪初心印記】
從工作到退休,我在北大荒整整工作了43年,作為地地道道的“墾二代”,我是北大荒開發建設的見證者、受益者,作為北大荒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北大荒作家協會主席,很多人稱我為北大荒歷史文化的記錄者、守望者。
我的老家在山東,父親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參軍,1954年隨部隊來到北大荒,和戰友們一起創辦了二九一農場,在我的成長中,父輩們的事跡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感動、影響和激勵著我。最初,出于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從事文化工作,我只是把北大荒的歷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當成創作的素材,真正對北大荒的文化歷史進行深入研究,是我開始籌建北大荒博物館以后。
2003年,黑龍江農墾總局籌建北大荒博物館,我牽頭負責并擔任第一任館長。當時,我和同事們跑了50多個農場,探訪老墾荒隊員,挖掘、尋找、征集大量文物和史料;并把自家岳父的《立功喜報》《九三報》創刊號和當年父親開荒初期用過的地圖冊捐獻出來。從《布展方案》、文物征集、文物陳列、撰寫講解詞到紀念品的開發、宣傳冊的編寫,雖然忙累,但我感到非??鞓泛陀幸饬x。
在建館過程中,我對北大荒歷史有了深刻了解和體悟,開館之后的一件事更深深觸動了我。一天早晨,有一對老夫妻相互攙扶著走進博物館,直奔博物館二樓的北大荒故人墻,這里銘刻著12429位長眠在北大荒的先驅者的英名,是北大荒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在這面墻下,他們用暴滿青筋的雙手,輕輕擦拭著兩個名字,老淚縱橫。兩人相互攙扶著,在臺階上坐了好久才離開。后來聽他們的兒女說:這兩位老人,是從偏遠的農場專程趕來,因為他們聽說館里有一面墻上,刻著他們原來老伴的名字。我將這個故事寫成一篇文章《感動包圍著我》并收錄到出版的書中。
北大荒精神是無數先驅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不是北大荒人自己的,它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的一支,我把歷史當作文學素材,用文學素材傳播歷史,弘揚北大荒精神,希望后人了解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這一人類開發史上的壯舉,也希望每一位為北大荒犧牲奉獻的人被銘記。
從文學愛好到使命責任,我始終把筆觸鎖定在北大荒這片土地,創作了《北大荒文藝史略》《北大荒文物的訴說》《北大荒名人故事》等21部文學專著作品集,共計490多萬字。
北大荒開發建設74年,我今年64歲,對我來說,北大荒不僅是我工作的地方,更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不僅是我文學創作素材的富礦,更是我的精神家園。
(趙國春,北大荒博物館原館長、北大荒作家協會主席)
(本報記者張士英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