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看什么書,到底聽誰的?
一年竟有6000多個兒童讀物薦書單
孩子該看什么書,到底聽誰的?
閱讀習慣的養成關鍵在少兒時期,而不合時宜的思想導向、“埋雷挖坑”的常識錯誤、魚龍混雜的推薦書單,讓許多家長操碎了心。中國版協少年兒童讀物工作委員會原主任、資深童書出版人海飛日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據行業內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國范圍內各種形式的少兒讀物薦書單超過6000個。他呼吁童書內容創作者寫慢一點,出版社做精一點。
日前,由于被家長反映內容存在傳達重男輕女、走后門送禮等觀念的情況,某流行多年的知名童書引發爭議。對此,叢書編輯回應稱,該書成書年代較早,由于作者去世,目前出版物較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狀態,出版社將做市場評估,根據大多數讀者的反饋,重新對內容進行研討。
童書導向話題往往引起家長激烈爭論。有人認為兒童缺乏判斷力,兒童讀物的質量格外重要,一旦底線失守,開卷有益容易成為“開卷有害”。也有家長認為沒有必要矯枉過正,以愛之名降低孩子對外界接受程度的閾值。
一些常識性錯誤出現在兒童讀物中,則考驗著家長們“掃雷”的能力。“河馬會不會游泳?”林先生正在讀一年級的女兒最近在閱讀《黑貓警長》繪本,里面出現了“壞人”河馬跳進河里游泳逃跑的情節。眼尖的林先生一下就看出了破綻,他趕快查閱了百科文獻:河馬體重腿短,是游不起來的,它們在水里的行進是靠“走”的。正確答案找到了,但繪本中出現常識錯誤,讓林先生心有余悸。
“2000年至今,我國的童書事業進入高速發展期,每年出版童書4萬多種,總量世界第一。可以說,現在的孩子不缺書看。”海飛表示,這種形勢下,怎么為孩子把好關、選好書,對家長來說則是更嚴峻的考驗。各式各樣的文學獎,五花八門的書單,讀物腰封上動輒十個八個薦書名人……確實讓孩子和家長都感到“亂花漸欲迷人眼”。“去年曾有出版界同仁做過一個不完全統計,全國兒童讀物薦書單至少有6000個。孩子該看什么書,到底聽誰的?”
海飛認為,家長挑選兒童讀物時應遵循幾個原則,首先是讀物要有正確的思想性,“孩子是一張白紙,挑選出版物時,思想導向是最重要的。”其次,兒童讀物要具有合理的審美,具有人文底色。同時,兒童讀物要具有“兒童性”,即以兒童的視角展開內容,讀物與讀者是平等的。另外,盡量選擇優秀出版社和優秀作者的作品。
同時,海飛呼吁出臺管理細則,規范兒童讀物出版行為,讓出版社把書做精。他也呼吁童書創作者嚴把內容質量關,時刻把少年兒童成長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希望你們寫慢一點,再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