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郭沫若
法文版《棠棣之花》,外文出版社1982年版
“魯郭并稱”,從日本開始的海外傳播
郭沫若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繼魯迅后中國文化戰線上的又一面光輝旗幟。他新文學創作的起點在日本,又在日本度過了文學和學術生涯中極其重要的光陰,“集散”在日本的世界文學,滋養、推動了郭沫若思想和創作的發展。所以,郭沫若的作品很早就引起了日本出版界的注意。1922年,日本東亞公司出版了大西齋、共田浩編譯的《文學革命和白話新詩》,其中就收錄了郭沫若的詩論和詩作,此時,郭沫若在中國詩壇上也才剛剛嶄露頭角。上世紀2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滿蒙》雜志刊載過關于郭沫若思想和創作的評述:“假如要指出現代中國新文壇的優秀作家的話,當然會推魯迅和郭沫若二人,這是誰都不會有異議的。”魯郭并稱,這在批評界還是第一次。
日本是國外最早開展郭沫若研究的國家,從上世紀20年代到上世紀80年代,郭沫若的詩歌、小說、戲劇、歷史研究、古文字研究等在日本被持續介紹、評論,在日本學者的中國文學史論著中,郭沫若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章節。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中日有關郭沫若研究的交流日益加強,相互激勵之勢漸成。2003年,日本郭沫若研究會在東京國士館大學文學部成立,九州大學漢學家巖佐昌暲教授任會長,國士館大學藤田梨那教授任理事,九州大學武繼平博士任秘書長。學會舉辦郭沫若論壇,出版《郭沫若研究會報》,成為日本學界持續開展郭沫若研究的有力的組織者。
歷史劇《屈原》公演,在蘇聯受青睞
上世紀80年代以前,蘇聯是另一個對郭沫若文學成就關注甚多的國家。上世紀40年代,在重慶的蘇聯外交官、同時也是屈原研究者的費德林就和郭沫若過從甚密。1953年,費德林主編的《郭沫若選集》由莫斯科國家文藝出版社出版。在《前言》中,費德林評述了郭沫若的生平、思想、創作活動和學術研究。同一時期,郭沫若的詩集和史學著作在蘇聯被譯介,其歷史劇代表作《屈原》也在莫斯科葉爾米洛娃話劇院上演。1958年,蘇聯漢學家馬爾科娃的著作《民族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詩歌》由莫斯科東方文學出版社出版,其中對郭沫若的抗戰詩歌進行了詳細介紹。1961年,馬爾科娃又在另一部著作《論郭沫若的詩歌創作》中更為系統地論述了郭沫若的詩歌創作。
和日本學界一樣,中蘇(俄)兩國學者在郭沫若研究上保持交流,1992年,80歲高齡的費德林親赴北京參加紀念郭沫若100周年誕辰國際學術討論會;2012年6月,紀念郭沫若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圣彼得堡大學召開,來自中俄兩國的學者共同研討郭沫若的文學成就。
英文版《女神》,外文出版社1978年版
多語種代表作問世,歐洲各國廣泛關注
在英語世界,對郭沫若創作的介紹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1936年,英國學者哈羅德·阿克頓與中國學者陳世驤編譯的《中國現代詩選》、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選編的《活的中國——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都有相關作品的收錄。不過,由于長期受冷戰思維的影響,郭沫若的文學價值后來并沒有在英語世界得到足夠的肯定,即便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這樣的名著,也不曾正視郭沫若在文學與史學方面的重要貢獻。
即便如此,郭沫若創作本身所蘊含的世界文化因素依然在不同時期引起世界許多國家的關注和興趣。法國巴黎分別在1970年出版了郭沫若的自傳《童年時代》、1982年出版了歷史劇《棠棣之花》,后者由龔古爾文學院院士埃·羅布萊斯作序;德國于1984年翻譯出版了郭沫若的自傳《少年時代》;意大利在上世紀50至70年代持續翻譯了《女神》《星空》《屈原》《孔雀膽》等郭沫若作品;東歐國家也在上世紀50年代翻譯介紹了郭沫若的諸多作品,包括羅馬尼亞1955年翻譯出版的《郭沫若選集》、匈牙利1958年翻譯出版的歷史劇《屈原》、波蘭翻譯出版的《屈原》《郭沫若選集》《百花齊放》等。郭沫若的文學成就也受到了東歐漢學界的重點關注。1980年,捷克著名漢學家瑪利安·高利克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產生(1917-1930)》,用專章討論了郭沫若文學思想的發展問題。
英文版《郭沫若選集·歷史劇五種》,外文出版社1984年版
世界推廣走向深入,共筑世界級研究平臺
作為現代中國文學的重要財富,郭沫若也是當代中國出版界和學術界主動向世界人民推薦的文化瑰寶。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外文出版社就陸續推出郭沫若著作的英譯本,包括1953年由楊憲益和他的夫人戴乃迭英譯的歷史劇《屈原》、1958年英譯《女神》詩選等。
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與文化影響力日益增長,郭沫若也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出現了兩個現象,一是作為國際文化交流事業的郭沫若紀念與世界巡展蓬勃開展,二是中外學者在更加緊密的學術交流中共筑郭沫若研究的世界平臺。
郭沫若紀念館是國家級的郭沫若文獻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心,作為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的依托單位,它同樣是中國郭沫若研究界的聯絡中心、信息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2013年開始,該館堅持“走向世界”的文化方略,通過海外展覽、文化宣傳、學術宣講與對話等方式分別在美國、巴基斯坦、土耳其、新西蘭、肯尼亞、意大利、埃及、哈薩克斯坦、加拿大、羅馬尼亞、澳大利亞等國開展文化交流,為中國現代文學海外傳播樹立了成功典范。2016年8月,郭沫若紀念館、北京語言大學中東學院、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三方決定在蘇伊士運河大學建立“郭沫若中國研究中心”,這是“一帶一路”倡議下首個以中國名人命名的海外研究中心。
在中外學者的積極響應和熱情支持下,郭沫若先生的外孫女、日本國士館大學藤田梨那教授發起成立了國際郭沫若研究會(IGMA)。2009年8月,第一次國際郭沫若學術研討會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華盛頓特區學區召開后,學會又先后在中國、俄羅斯、奧地利、日本、法國等國家召開主題性的研討會,為郭沫若研究注入了新活力。
(作者系四川大學圖書館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