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整體性和邏輯性的建立 ——斷代、分期、下限問題漫議
    來源:《文藝爭鳴》 | 吳俊  2021年05月06日08:53

    近年所謂的當代文學史料學轉向儼然成為一個話題,其中含義不僅說明了“當代史料”研究的盛況,而且也隱含有這一話題的一個前提,即當代文學史的學術成立事實。否則,也就無所謂史料了。那么,當代文學史果真成立嗎?

    一說當然是完全成立的。主要的明證便包括,已經有了多種中國當代文學史著的出版,再就是大學中文系、文學院多年來早有了中國當代文學史的課程教學等。但是,略微細究起來,正是有了這些中國當代文學史的著作和教學,才暴露出了當代文學史的學術薄弱問題。宏觀面上的根本問題就是有關當代文學史的整體性和邏輯性的問題,具體就是當代文學史的斷代、分期和下限問題。

    比如,各種當代文學史著的斷代、下限各有不同,內部分期也有歧見。假定說當代文學史上限可定為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話,那么下限就幾乎沒有共識認同的確定界限。這種歧義甚或隨意,在具體課程教學上就更是普遍而嚴重,大致說每個該課程教師都可以自定下限。當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有點像是開無軌電車,且不設終點,沿途隨意設站上下車,教學時間到了就算是臨時到站或終點了。如果再要把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部分囊括進中國當代文學史范疇的話,則更使人無可措手足。至于說當代文學史內部分期的莫衷一是,相比之下恐怕還是小問題,技術上的應對和解決似乎并不很困難吧。說到底,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當代文學史的整體性和邏輯性的問題。如果斷代、分期、下限問題沒有基本的解決,當代文學史果真能建立自身的整體性和邏輯性嗎?

    一說是有條件的成立。即需要在現有學術認知規范和經驗的基礎上,尋求最大的共識,有限度地進行有關當代文學的歷史學術研究。既認可整體性和邏輯性的先天不足,同時無礙于對其進行相對固定的長時段(歷史)研究,后者其實也就是部分規避了所謂整體性和邏輯性的先天不足問題。雖有權宜之嫌,但也不妨就是一種學術策略的實踐,也能呈現文學史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價值。具體的斷代、分期、下限問題,也就是文學史實踐所要面對的問題。

    諸如此類,由此可以簡單概括,當代文學史成立的條件就是其整體性和邏輯性問題的基本解決,或解決的程度。否則,難免招致學術質疑和詬病。

    更為嚴格、深入地探討一下,將史著形式與史學(包括史觀)思想略加區分認識的話,誠如余英時先生曾論兩種性質和形態的文學史:具備觀念邏輯內涵之史,乃有精神核心和靈魂之史,此乃學術形態之史;僅具史著書面形態,一般現象材料排列、梳理而乏內在邏輯和觀念統御之史,或可作為教學之類普通讀物之實用,也是一功。在我們的學術界內部,說到一般意義上的文學史,其實都在暗暗指向史著書面形態,并不更多考慮其中的觀念邏輯內涵問題。這恐怕也就是中國文學史著不計其數的原因。寫史不成其為難事。

    文學史的成立都有其事實和學術的理由。兩者不可偏廢,更多主要還應該是后者即學術的理由才近上品。而且,文學史(撰述)方式顯然并非只有一種視野或路徑,當然可以有多種建構方式和撰述形式。彼此關系并非對立,更談不上顛覆——往往有人夸張表達了所謂顛覆認知一說,而應該是互補參照的。也許我們目前只能回避無法克服的困難,選擇一條可行的路徑進行有限的嘗試。

    比如,從文學媒介轉換的文學史視野——網絡文學的興起來設計當代文學史的下限,以便于實際的操作。事實上,網絡文學現象也確實就是古往今來文學史的空前現象,毫無先例,足以構成文學史流變的劃時代標志。如此,則當代文學史下限的“參照物”就在“媒介的文學史”視野中出現了。

    稍做展開具體一點說,就我個人最近還不成熟的考慮,我想先站位好一個長時段(歷史)宏觀認知的理論立場。想清楚如何才能解決好、至少是兼顧到這樣幾個基本方面或問題的困難。一是普遍性問題的困難,對于當代的斷代認知具有天然的困難或不確定性,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自身在其中;其次,一般而言,下限影響甚至決定作為研究對象的當代文學史的確定性(包括其整體性、邏輯性等),而學術研究有賴于穩定性的基礎,這是一個學術規范的基本問題。二是無限性問題的困難,時間長度帶來的尷尬——無限漫長的當代;當代的時限問題產生了(客觀)時間意義以外的挑戰。有限性的討論涉及對象的權利(限制程度),這中間會含有意識形態和政治的內涵,闡釋總是主觀的——如何節制才是關鍵和考驗。三是特殊性問題的困難,互聯網新媒體對文學史流變的影響,技術因素改變了文學的形態和生態,進而扭轉、改變了文學史流變的方式和方向,內含著文學審美經驗和文學價值觀的必然性改變。于是,下限問題和文學史轉型問題就關聯在一起出現了,并必然構成了當代文學史整體描述視野的關鍵問題和困難。這是紙媒時代所沒有過的現象,可以視作文學史上最突出的特殊性問題。

    在學術策略和操作上,前輩學者提出過的“20 世紀中國文學”觀,給我提供了很有效的啟示和借鑒的思路,即對于長時段歷史階段的貫通和統觀,經過邏輯化的系統整合形成一種新的歷史整體,達成總體性的認知和評價。由此基本可以應對或有效解決(當代)文學史的整體性問題。具體的解決方案首先著眼于當代文學史下限(包括斷代、分期)劃分的學術設計。將問題對象置于更長時段文學史中,使得(整體)長時段的確定性與短時段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融匯合體—— 在整體性結構中,后者獲得了前者的確定性保障。我近年常說的將文學批評推進、提升到文學史,也就是這一設計的旨趣和目標。

    按照我對學術現狀的有限了解和粗淺理解,解決當代文學史的斷代、分期、下限問題,坐標系的設計和制定,可以匯聚整合三種文學史的指標要素為一體,即政治的視角(這也是最常見的傳統方法),媒介的視角(即紙媒和網絡,這是媒介視角貫通長短時段歷史的特定融匯性方法),代際的視角(尤其是“80 后”作家誕生的文學史獨特標志性,這是立足文學生產主體要素的研究方法)。也就是生產的政治制度、生產機制和方式、生產力主體的三者融合、三位一體。這是專就中國當代文學史而言的,是否具有普遍性,尚未考慮。而且, 恐怕還有點理想化了。當然,也并不因此排除其他可能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此,1949、1976—1978、1998—2003……這些時間節點成為我的當代文學史上下限和內部分期的基本界限。1949年的上限,很明確,決定了當代文學史的國家政治性,開啟了國家權利全面支配的文學制度建設進程。這也成為文學史內部分期的基本邏輯依據。1976—1978年,國家政治轉型,改革開放和新時期文學開啟,成為迄今文學史面貌的承傳近因和直接來源。1998—2003 年,“80 后”文學誕生,尤其是網絡文學(如榕樹下、博客)標志著世紀之交文學生產制度開始機制和技術轉軌、新的文學生產范式形成,文學史全面進入了網絡新媒體語境。

    這樣的描述,就意味著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就是我目前想象設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下限。網絡新媒體文學的文學史研究,在我看來,至少目前并不具備充分或必要的條件,即目前尚不可能對網絡文學進行有效的文學史研究。我的主要理由倒不完全是時間的長度,而是網絡文學的技術特性——網絡文學所依賴的技術支撐(媒介技術)尚未穩定,其審美實踐經驗尚不足以支持文學理論和文學價值的有效形成與建立,理論研究的學術內涵和品格只能是模糊曖昧、淆雜不清的。但其意義在于,從“媒介的文學史”視野看,世紀之交(網絡文學)既是文學史的一個分界(作為內部分期),也是文學史的一個下限(其對應或是新文學史的一個開端)—— 目前為止的當代文學史下限。換言之,網絡文學就是(進入了)新文學史。這兩段、兩種文學史的整體性和邏輯性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將網絡技術視為新文明發展歷史標志看的話,這應該是很好理解的。

    以上散亂姑妄言之,留著再做系統詳論吧。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 久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精品99久久久香蕉|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三级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蓝导航|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9|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久中文字幕|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91|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东北妇女精品BBWBBW| 亚洲午夜精品一级在线播放放|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花蝴蝶|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软件| 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电影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亚洲高清专区日韩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久久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