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評論的學風問題
毫無疑問,互聯網已深刻地改變了社會,不僅在物質層面更是在精神層面悄然改變了文藝評論的生態格局。當下,數字資源的分享比任何時代都更加便利,以前的一些絕版文獻、奇缺的藝術作品常能在全球化的數據庫中覓得;學術交流日益頻繁,互聯網溝通了整個學術圈,使疫情之后的文藝評論“網感”十足,至少在形式上做到了國際化;文藝評論的傳播更加快捷,優秀文章很快會被“分享”,互聯網不會埋沒真正優秀的評論;文藝評論的交叉更為明顯,圍繞同一個藝術對象,不同方法和視角的評論頗具啟發價值。
同時,互聯網時代的文藝評論同樣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學風問題,并且是當下網絡文藝評論不得不認真面對、嚴肅反思的重要問題。
學風問題的具體表現
網絡文藝評論的學風問題首先表現在語言的隨意化方面。網絡平臺現在幾乎成為了各種意見匯集的“蓄水池”,網絡文藝評論如何讓自己的意見與眾不同?在語言風格上“做文章”的言說隨處可見。這些“評論”語言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嚴肅的文藝評論所需要的語言的準確性、嚴謹性,拉低了文藝評論的寫作水準。越來越多的文娛新聞式、花邊小報式、路邊傳奇式的評論或以此為審美取向的網絡文藝評論頻頻出現。明星的婚戀被評論得“頭頭是道”,國際政壇風云被分析得“驚世駭俗”,反而像《八佰》中歷史的話語講述問題,《金剛川》中工業與美學的平衡、《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想象力改編等值得分析討論的文藝問題卻被輕易放過了。網絡文藝評論語言的隨意化、輕浮化、娛樂化遮蔽了文藝創作中那些更值得研究與爭鳴的問題。
學風問題還表現在思想的極端化。可以說,語言風格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思想的偏執極端。當理性而冷靜的評論被“淹沒”,盲從和偏激的評論就會泛濫。比如近兩年書法怪象、詩歌亂象層出不窮,但令人吃驚的是,文藝評論不僅“失語”而且還出現了不少為“丑書”“射書”“表演性書寫”叫好的文章。如此評論如何捍衛審美的尊嚴?
學風問題還表現在對文本、知識、理論的淺閱讀、淺理解與淺運用上。許多網絡文藝評論作者并沒有緊貼著作品進行分析闡發,美術評論在這方面表現較明顯,比如很多詞語的使用出現了大而不當的現象。油畫作品的評論動輒就是自由奔放、空間轉向、時間停滯;中國畫的分析動不動就用上了氣韻生動、元氣淋漓,請問這些特征、風格又是在哪些筆觸或局部中體現出來的呢?甚至有時我們會有一種錯覺,即評論與作品可能并沒有發生關系。理論闡釋出現了嚴重的“失語癥”,動不動就照搬援引西方學者理論,從根本上來說反映出的還是文化的不自信,是對自身學養的不自信。
學風問題還體現在相關學術會議的舉辦上。不少會議過于追求規模而缺乏學術會議所需要的品格。以前辦一個會議,50人以內就很好了,現在似乎人數越多會議規格才越高。當存在感代替了問題意識,社交代替了爭鳴,評論成為了華麗的外交,不得不說這是網絡時代的文藝評論亟須認真反思的學風問題。
學風問題還表現在青年文藝評論者的心態上。在“不出版,就死亡”的“達爾文主義”思想影響下,青年文藝評論群體看似是一個“弱勢群體”。然而對于此,不少青年評論者卻并沒有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關鍵,沒有認真向內求取而是向外追求,忙著的不是爭鳴真理,而是與“業界大咖”搞關系、套近乎,急于成名成家的心態與文藝評論所要求的冷靜思考之間出現了嚴重沖突。無法讓自己靜下來的網絡文藝評論者們,在網絡時代是要繼續追求帶來“存在感”的朋友圈生活,還是以學術為志業寫好每一篇評論?面對這個“兩難”選題,我真的很想問一句,在傳播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青年文藝評論者們是否還能夠靜下心來,守住評論的初心?
網絡文藝評論的初心堅守
如何守住評論的初心?在我看來,加強行業之律、重拾文藝評論的尊嚴是第一要務。
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就職典禮的演講中提出了“抱定宗旨”。何為“抱定宗旨”?“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今天重溫蔡先生之講話依然感到分外有力。身為文藝評論工作者就應敬畏文藝評論,堅守文藝評論的學術品格,明確文藝評論的學術本質。文藝評論是學術性的寫作,追求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是“因情而評”和“因理而論”的結合,是感性率真和理性論述的合一。文藝評論的尊嚴正在于它是由長期的豐富學養、嚴格的學術訓練累積而成的,它不是信口開河、只有表揚沒有批評、只有虛詞沒有實體的空洞修辭。文藝評論不是為資本站臺、為票房鼓吹、為金錢折腰、為人情媚俗。文藝評論所探尋的是思想的洞見、情感的傳遞,是求真向善審美的價值導向,這在根本上決定了文藝評論家的立場與態度。
其次,網絡文藝評論更需要有“同情之理解”的建設性評論。就當下景況而言,常可見謾罵多于同情,偏執多于理解之文。具有“同情之理解”的建設性評論太少。網絡文藝評論雖然因網而生,但它仍然是文藝評論,其使命并沒有變,其目的就是“激濁揚清”。抗疫文藝評論對民族精神的弘揚即是一種鮮明體現。對文藝創作如果欠缺“同情之理解”,缺少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批評,那無論是對激勵文藝創作而言還是對培育健康的文藝評論生態來說都是十分不利的。
此外,網絡文藝評論還需要樹立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不能隨便亂“扣帽子”、“打棍子”。網絡文藝評論同樣需要嚴肅認真、樸實厚重的學風建設。要改變隨意化、輕浮化、娛樂化的用語習慣,不要隨意降低文藝評論的門檻,故意以網絡語言來迎合。網絡文藝評論和傳統文藝評論并沒有本質不同,絕不能以想象代替論證,以偏激代替講道理。以理服人、實事求是地工作是文藝評論需要貫穿的重要原則。
同時,青年文藝評論群體還要守得住寂寞,按捺住對名利的渴望,不墜青云之志。要相信,互聯網不會埋沒真正優秀的作品與思想,只要努力就一定有美好的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年文藝評論者真正需要的是向內發力,要真正地讀懂經典、吃透理論,老老實實地寫文章,理性真誠地思考問題,把理論的適用程度與文藝對象結合起來,用自己清晰準確的語言進行寫作。文藝評論是厚積薄發的創作,個人的成長亦是水到渠成的自然。
總而言之,網絡文藝評論的學風問題是文藝評論發展過程中一個細微、敏感而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提出問題并加以反思,其根本目的還是希望網絡文藝評論能夠守正創新、健康發展。而惟有守住了評論的初心,才談得上網絡文藝評論的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