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雙:將軍馬刀重出鞘
將軍馬刀重出鞘
講述人: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忠雙
【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長1米有余、寬10厘米、重約1公斤,整個刀身布滿銹跡。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的這把馬刀,似乎并不起眼。但它的主人可不簡單。看著眼前的這把刀,我的思緒不由得被拉回到80多年前的烽火歲月,腦海中不斷閃回東北抗聯將領楊靖宇騎著戰馬、挎著馬刀,率領抗聯戰士頑強抗敵的雄壯畫面。
彼時,地處遼寧本溪、桓仁、新賓三縣交界的“外三保”是抗聯一軍在遼東活動最頻繁的地區。1936年,楊靖宇率領部隊來到這里的西河掌村,有著強烈抗日愿望的蔣家戶主蔣國恩很爽快地答應部隊借住在他家。自那之后,蔣楊二人以兄弟相稱,蔣家儼然成了“楊靖宇司令部”。在一次為楊靖宇部隊運送糧食途中,蔣國恩不幸被日偽軍發現,縱使遭受嚴刑拷打,他也沒有吐露關于抗聯行蹤的半個字。1938年初,在率部轉戰吉林前夕,楊靖宇特意將自己的馬刀送給蔣國恩,對蔣家抗日義舉的謝意都濃縮在這把馬刀中。
聽講解員說,2006年3月初,陳列館征集人員來到新賓縣,尋找這把馬刀的下落。征集人員拜訪了著名抗聯史專家、新賓縣黨史辦主任曹文奇,并在他的協助下,聯系上了收藏馬刀的姜先生。姜先生欣然決定將這把馬刀贈送給抗聯陳列館,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楊靖宇誓死打鬼子、蔣國恩一家全心支持抗戰的感人故事。
蔣云才是蔣國恩的兒子,據他回憶,父親曾向他講述親見楊司令在自家院里講話的場景,“他披一件大衣,講起話來聲音洪亮,頭上直冒熱氣”。父親還多次提起,楊將軍出行騎馬時,總挎著一把馬刀。
英雄長眠地下,馬刀見證歷史。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將軍馬刀,承載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戰史,照見當地民眾對抗日志士的真摯感情。這把馬刀時至今日仍提醒我們:唯有軍民同心,才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本報記者劉勇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