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山》主編馬淑琴:堅持地方特色 服務基層文學
馬淑琴,女,中國作協會員,中國作協第七、八、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北京作協理事、詩歌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門頭溝區作協主席,《百花山》執行主編;著有詩集《放歌京西》《山月》《不朽的風景》《炊煙扶搖》《馬淑琴詩選》《山河如夢》和散文集《書琴散文》;在報刊發表詩歌數百首,紀實文學、散文等百余萬字,作品數次獲獎并收入選集;多次參加國家和省市重大活動的采風創作,被門頭溝區認定為領軍人才,2020年獲全國文學內刊優秀編輯獎,北京文聯抗疫主題優秀作品獎。
由中共北京市門頭溝區委宣傳部主管、門頭溝區文聯主辦的《百花山》文學雙月刊于2001年創刊,至今正好20年,已出正刊119期,增刊20期,2019年注冊成為中國作家網駐站內刊。在弘揚主旋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辦刊導向下,《百花山》堅持地方特色,在為基層文學和公共文化發展服務、培養基層作家等方面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0年辦刊路漫漫
刊物的發展離不開地區領導的支持。在20年前的區作協工作會上,大家呼吁應創辦一本文學雜志,并向區委宣傳部提交了請示報告。當時的區委副書記和宣傳部長參加會議,聽取了作協的呼聲,批準創辦《百花山》,同時在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我們的辦刊經費有了穩定的增加。我們召開《百花山》顧問座談會時,邀請了眾多文學界名家,區領導由此決定利用有利條件,在座談會基礎上召開“門頭溝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座談會”,充分體現了內刊對地方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全區經費規模壓減的情況下,我們積極爭取,向有關部門打了專題報告,介紹辦刊情況和多年來發揮的作用,以及刊物繼續辦下去的必要性,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保證了《百花山》辦刊經費,可以說是經歷了“起死回生”的艱難過程。
穩定、高素質的編輯人員和廣泛的作者隊伍是刊物發展的基礎。文學內刊的編輯雖然有一部分業余和兼職,但我們的辦刊宗旨是按照專業標準,認真辦刊;我們從作協選拔既有相應文字水平,又有責任心,甘于奉獻的人擔任編輯工作。從刊物初創到現在,我自己已經在《百花山》工作了20年,副主編傅永建老師從創刊開始,就一直兢兢業業堅守編輯崗位,為刊物奉獻了一生,他去世后,刊物編輯和許多作者都寫文章回憶一起走過的文學時光,情真意切。刊物編輯的補貼雖然逐漸增加,但仍然不多,但不管多少,大家都毫無怨言,而是把編輯工作當成事業干。
規范嚴格的三審制度是刊物持續發展的保證。《百花山》沒有因為內刊而自我降低標準,對于所有來稿都有登記,按照三審制度來進行審校,由編審逐級填寫簽稿單并存檔。對于重大選題和重要稿件,還會由文聯領導簽審。
高水平的顧問隊伍為刊物發展護航。《百花山》定期召開顧問座談會,邀請文學文化界的有識之士進行評刊、為刊物發展提建議。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劉恒都曾為《百花山》發來賀信,并為刊物組織活動和開辦講座提供了大力支持;詞作家石順義、《北京文學》社長楊曉升、《北京日報》副刊原主任李培禹等不僅對《百花山》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刊物辦得很認真,有特色。《北京文學》還把《百花山》作為發現人才與好作品的窗口,楊曉升社長兩次與《百花山》作者座談,并根據創作中的問題和需求做了講座。首師大教授、詩歌理論家吳思敬多次參加顧問座談會,并對刊物提出中肯建議;人民大學文學院原院長孫郁、北京作協原駐會副主席王升山等更是一直關注刊物發展,與編輯隨時交流溝通。
為著力培養文學創作人才,我們以《百花山》刊發的原創作品為基礎,有的放矢地組織文學講座與作品點評,開展作品研討與交流。請知名作家陳建功、劉恒、吳思敬、畢淑敏、劉慶邦、胡平、高偉、楊曉升、師力斌、馮秋子、周曉楓、王升山、石一楓等授課,使作者大為受益。
《百花山》是培養文學人才的百花園
20年來,以《百花山》為園地,培養了一批文學人才。我們的作者隊伍中,成為區作協會員的從20人發展到140人,成為北京作協會員的從2人發展到17人,加入中國作協人數實現了零的突破,有6人成為中國作協會員。區作協骨干大部分是從《百花山》起步。作協會員和文學愛好者,也成了《百花山》穩固的作者隊伍。區作協理事、北京作協會員呂秀玉原是齋堂鎮沿河城村的農民,從給《百花山》投稿開始,得到培養和鍛煉,后來陸續在《北京文學》《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發表作品,并被聘為《百花山》編輯和《京西時報》工作人員,文學幫助她走出了大山,改變了命運。她的丈夫和女兒也先后參加了區作家協會,全家成為《百花山》的忠實作者和讀者。
《百花山》還為培育文學幼苗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區作協多年開展文學進校園活動,每年邀請多位作家為區內各中小學講授百節以上文學課,指導學生創作。《百花山》長期開設學生作品專欄,并向學生贈閱雜志,使學生受到鼓舞。前不久,我還和京師實驗小學的校領導一起,為在《百花山》發表過作品的該校京京文學社的同學們舉辦了頒獎儀式。近年來,以《百花山》為依托,多所學校成立了小作家組織和文學社。
20年來,《百花山》也憑借較高的刊物品質贏得了區內廣大讀者的青睞。有領導或同事調動工作時都說:“別的書我不拿了,但要把《百花山》帶走。”離休老干部李長庚每期雜志出刊后都親自到編輯部來取,出刊如果晚了幾天還會追問。很多街道、鄉鎮和社區的圖書室都有《百花山》供讀者取閱,大臺黃土臺社區主任張金玲說:“讀《百花山》是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寫門頭溝的作品,大伙兒愛看。”
《百花山》更是區內文學愛好者的精神生活園地。百花山腳下張家鋪村農民任全營、琉璃渠小學退休老校長董永和以及諸多青年文學愛好者不僅關注刊物,還積極投稿。齋堂鎮青年農民劉曉青也依靠刊物走上了從讀到寫,到參加作協的文學之路。外地來京打工的農民王過冬和宋麥收通過在《百花山》發表作品,都成為區作協會員或理事,文學為他們開啟了精神生活的嶄新一頁。去年疫情期間,我們組織作家赴一線采寫抗疫紀實文學,編印了《百花山》抗疫文學專刊,刊物送到采訪的門頭溝區醫院和門頭溝區疾控中心時,醫護人員都非常感動。門頭溝區醫院副院長帶隊參加了我們的文學講座,并與多位疾控中心的醫務骨干一起加入了作協,在工作之余,書寫醫務工作者生活工作中的點滴感受。
堅持地方特色 服務地方文化
除了名家欄目引領,《百花山》在辦刊過程中還注重堅持地方特色,突出地域文化,使刊物接家鄉地氣。在突出反映地區文化方面,刊物曾重點推出反映大西山永定河文化的系列文學作品,如發了梅潔的散文《今昔永定河》,李培禹的散文《永定河上老河兵》,馬淑琴散文《風韻盡在山之巔》《妙峰金頂那道紫色的圣光》,李迎杰散文《走進馬欄》,劉成奇散文《東胡林的遠古漁歌》等一大批較高質量的作品,促進了地區文化的發展。
《百花山》還結合和圍繞地區中心工作策劃選題和組稿。在地區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建設中,刊物刊載了大量的創城詩歌、歌謠和故事,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為配合地區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區,在采風創作的基礎上,我們刊載了擁軍優屬、擁政愛民題材的詩歌百余首;特別是2020年,為配合抗擊新冠疫情阻擊戰,《百花山》特別編發了兩期抗疫專刊和大量作品;2020年下半年,在脫貧攻堅戰的決勝階段,我們又組織編發一批攻堅扶貧的紀實文學和散文、詩歌等,為廣大基層扶貧干部和勞動者鼓與呼。優秀扎實的內容,也要靠多種渠道傳播,才能擴大影響。在注冊了中國作家網內刊頻道會員之后,極大鼓舞了作者的積極性,擴大了交流范圍;同時我們為彌補紙刊傳播的不足,創辦了“大西山永定河文學”公眾號,即“百花山文萃”,及時把《百花山》的優秀作品發布出去,至今已發布241期,有力地促進了作品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