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佤山童書里的大秘密 ——評馬瑞翎兒童文學作品《木鼓敲響的日子》
    來源:出版人雜志 | 宋艷珊  2021年04月30日15:34

    繼《獨龍江上的小學》成功書寫了秘境獨龍江之后,回族作家馬瑞翎又把目光投向云南臨滄與緬甸交界處的阿佤山區,創作出版兒童文學作品《木鼓敲響的日子》。作品以上世紀九十年代云南邊境的佤族山鄉為背景,講述了一只野生小云豹意外來到佤族山寨,與一個佤族小男孩共同生活的故事。小男孩巖布勒和表哥巖丙因為想學祖輩“打一場真正的獵”來到森林,意外發現一只剛失去母親的小豹子并把它帶回家。小豹子的到來,引發了山寨因無稀罕物件祭祀而擱置多年的“換一只新木鼓”的大事件,而“舊木鼓換新木鼓”這一核心事件,又曾經牽動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顯而易見,《木鼓敲響的日子》依然貫承“扶貧攻堅”的時代主旋律,但好比《獨龍江上的小學》讓人耳目一新地“從獨龍族生活的角度講脫貧”那樣,在《木鼓敲響的日子》中,馬瑞翎又另辟蹊徑,選取全知視角和動物視角相結合的角度來講故事,讓現實主義題材彌散出濃郁的童話式浪漫色彩,從而巧妙地把宏大主題和厚重信息納入兒童成長的純真而簡單的世界中來,以小見大,舉重若輕,讓一本關于佤山書寫的童書具有了豐富的內蘊。

    揭示兒童成長的奧秘

    作為兒童文學,《木鼓敲響的日子》首先要呈現的,就是兒童的生活。小說涉及到兩個年齡階段的兒童——五歲的巖布勒和十五歲的巖丙,前者是即將邁入童年期的幼兒,后者處于告別童年正向成人過渡的少年期。此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生命個體小豹子——我們不妨把它看做大自然的孩子,它被發現時剛出生不久,恰恰“正處于人類小孩五歲時候的樣子”,回歸山林前大概一歲,正學習打獵,“學習打獵就是上學”,即相當于人類的童年期。如果我們把表兄弟倆以及小豹子在小說中的這一段成長經歷合起來看,剛好能拼接出整個兒童時期的幼兒、童年、少年三個階段。在此,馬瑞翎借這三個生命個體呈現出她在兒童文學創作中所一貫秉持的自然主義兒童觀,主張“歸于自然”,強調對兒童天性的尊重和釋放,讓兒童在自然中學習成長。

    兒童天然地就和大自然有親近感、認同感和相融感,因此,對于孩子來說,最好的老師莫過于大自然。小說通過到訪的科學家“青下巴叔叔”的口道出了其中奧妙,“小孩子不認識什么‘綱’、什么‘目’,不知道關于動物學或者植物學的基本常識,卻都是天生的生物學家”,“全世界的大人都應當向孩子們學習”。而從大自然中來到人類世界的小豹子,就有了“自然”的象征意味,五歲的巖布勒和“相當于人類小孩五歲”的小豹子一起生活,就如同對鏡自照,互見成長。巖布勒和小豹子在大自然中快樂玩耍,自然而然地學習成長:他“跟著它趴下身子”,在草叢里潛行,從而發現“現在的草叢不一樣了,簡直變成了一片茅草森林”,并感受到草莖濃烈的香味兒;他跟小豹子學會爬樹,“跟著我往上爬!把腳蹬在樹疙瘩上,兩手抱住樹干,很容易就爬上來”; 他還跟小豹子學到了情義,小豹子跟大豹子跑出去一圈又主動回家來,爸爸評價“它真是一個講情義的小家伙”,而換木鼓之后,小豹子回歸自然,巖布勒在和爸爸談話中理解了小豹子并流下眼淚,爸爸媽媽“從巖布勒身上看到了情義”,“這種東西可不簡單!有的大人身上也不一定有呢”。 小豹子是個“百事管”,“什么都想去瞧一下和嗅一下”,而巖布勒呢,上樹去給巖壁上的“仙人”畫畫,襲擊“鐮刀老太”的后膝彎幫她下跪,路過菜地時“手可癢了”就打人家墳上的豬頜骨,以及得罪老木鼓……犯錯也是孩子自然成長中的必修課,就如小豹子來到人類寨子的頭天晚上,因好奇而對火伸出爪子,爸爸說:“好!讓它吃一回苦頭,以后就不敢玩火了。”

    再來看巖丙。十五歲的少年郎巖丙正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渴望成為大人獨立生活。在大人替他做決定跟老鐵匠學技術時,他“不肯痛痛快快地當徒弟”,而想要“站到歌舞團的臺子上去”,他不服“老道理”,“傷大人的面子,頂大人的嘴”,輕視舊事物,認為老三弦“一點派頭都沒有”,敢于“得罪”老木鼓,抵觸被管教,“哪個長輩要是想向他講一點老道理,他就會耷拉著眼皮子,把嘴巴和耳朵上的門關掉”……面對這些所謂的“叛逆”,大人們慣常的處理方式是“嚴加管教”、“大力改造”,在此馬瑞翎借巖布勒爸爸的言行重申自然主義教育觀:巖丙帶巖布勒去森林“打一場真正的獵”晚歸,他表示理解,“我像他們一樣大的時候,憑這幾樣東西,就可以在林子里闖蕩十天半個月”;巖丙的爹反對兒子進城,他表示支持并幫巖丙說好話,“巖丙非要去城里闖一闖,你就讓他去吧,”“弄不好,蝙蝠會練出一雙老鷹翅膀也說不準呢”;巖丙看不見老三弦的“美麗和珍貴”時他愿意給巖丙成長的時間,“總有一天他會明白的”;他把巖丙當做大人來尊重,在他“串姑娘”失敗時遞過去大人喝酒的竹筒……最終,“巖丙嘴巴上的門打開了,耳朵上的門也跟著打開了”。

    從巖布勒、小豹子到巖丙,馬瑞翎告訴我們,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成長都有其自然節律,因此,幫助孩子們成長的最好做法莫過于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讓其天性在成長或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反對灌輸和壓迫,重在啟發和引導。

    展現人與自然的理想關系

    一只小豹子的到來,在幫助建構童真童趣的兒童世界之余,還為讀者展開一幅原生態畫卷,讓我們從中看到人與自然最理想的關系。

    小豹子剛來的時候,趕來“看個究竟”的人們心情都很奇怪,因為“豹子本來是同人類住在一起的,只是后來人類越來越有理,老以為自己才是大自然的主子”,燒林造田,逼得“豹子的老祖宗就同別的動物一起離開了,把這一帶的地盤全讓給了人類”。而現在,“多年沒有音訊的世交又見面了”,如何看待與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便成為本書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答案就藏在文本細節中。母豹子死于中毒,巖丙在剝死豹子的皮時,巖布勒因為不想讓它看見媽媽的慘樣兒,“趕緊蒙住小豹子的眼睛”,之后巖丙為避免別的動物吃了它的肉中毒,動手埋葬了死豹子。之后,小豹子成為巖布勒的“玩伴、寶貝和弟弟”,而爸爸在菜地干活兒間歇,看著一起玩耍的巖布勒和小豹子,“他覺得自己好像有了兩個孩子:一個有兩只腳,另一個有四只腳”。爸爸以為小豹子會被“上級”帶走送到動物園,心想“把一只動物送進動物園關禁閉,這真不好”,小豹子咬了別家的雞,爸爸挑一擔谷子去賠禮道歉,以至于全寨子的動物都覺得“人類真是偏袒小豹子”。得知豹子爸爸來村寨看小豹子,村民們認可“它們即便咬死什么東西,也是為了解決伙食問題,就像人類割莊稼是為了吃飯那樣”,并囑咐收好毒藥,以免大豹子出事,“過了兩天,人們就不再把大豹子的事當成事,”“人們躺在家里聽見豹子叫,就像回到了古時候。”小說中把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妙趣表達到極致的情節,莫過于爸爸與小豹子的共舞了,當爸爸表演白鷴鳥舞蹈時,小豹子真把爸爸當成一只大鳥去追撲,于是觀眾們看見“人和一只豹子在跳舞,而且跳得越來越合拍”。換木鼓之后,小豹子失蹤了,本來優秀獵人出身的爸爸完全有本領追蹤,“不過爸爸想把這套本領藏起來,他更愿意小豹子回它自己的家去”。至此,來自大自然的使者小豹子完成與人類結盟交好的使命,回歸自然去了。

    小說巧妙地借小豹子的主觀視角,與客觀敘述交互推進,從而營造出一種自然與人平等對話的效果,并借小豹子的口告訴大豹子,“人類其實同你們差不多”。小說還采用童話最常用的擬人化寫法,讓鳥兒、風、樹葉、寨子里的動物等等都具有了人的情感、思想和行為語言,更好地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平等共存。這和佤族在原始宗教信仰影響下所形成的傳統生態觀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佤族相信“萬物有靈”,他們把自然中的一切都看作和人自身一樣的生命個體,從而平等地對待客觀世界,尊重、敬畏每一種生命形態;佤族的自然崇拜又幫他們建立起對自然的親密情感和感恩意識,在利用自然資源時生出道義心和責任感。那么,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許,放低身子學小豹子在草叢中潛行一段,你就能從中發現一些奧妙。

    譜寫能“一直唱一直唱”的佤族長歌

    小說中,巖布勒的爸爸愛彈老三弦唱一首創世紀長歌,實際上它的原型是佤族的創世紀長詩《司崗里》。所不同的是,如同佤族實現“一步跨越千年”、從刀耕火種獵頭祭鼓的蒙昧時代直接過渡到現代文明社會,新時代的爸爸在老三弦上彈奏的這首長歌也具有了比《司崗里》更新、更長、更抒情的內容。換句話說,《木鼓敲響的日子》還是一部以童書形式呈現的佤山民族史。

    借反映現代生活的兒童小說講述佤族三千多年的歷史,聽起來好像難以實現,然而馬瑞翎竟然做到了。作者化繁就簡、深入淺出,把佤族漫長的歷史簡化成若干個以“從前”、“古時候”、“故事里說”、“這么說吧”等開頭的合兒童性的小故事,并結合巖布勒爸爸唱的“不斷地把新詞加進去”的長歌,在敘事中把佤族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過去的苦難、習俗禁忌以及“直過”到新社會的文明進程、脫貧攻堅、文化傳承等都加以靈動地呈現。如此龐大的信息量既顯豐富又不覺蕪雜,其秘訣在于一只木鼓。

    木鼓自來承載著佤族的古風遺俗,是佤族人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通天神器”,有祭祀、權威象征、部族團結、文化傳承等功能而,隨著社會飛速發展,象征佤族傳統文化的木鼓漸漸沉寂、沒落,“現在已經幾十年沒有敲過木鼓了”,木鼓房也幾乎被荒草吃掉,尤其是新一代孩子毫無敬畏、敢于任性“得罪”木鼓。令人憂慮的是,新時代成長起來的佤族少年正離本民族文化越來越遠,正如老窩朗(頭人)所說,“年輕人從來沒有見識過這些老名堂,又怎么會把老規矩當回事”,“年輕人都感到沒什么好玩的,都像鳥兒一樣飛到山外去瞧熱鬧了”。因此,舊木鼓必須換成新木鼓,“這個寨子的老木鼓太舊,‘法力’不行了,早該退休了”,木鼓節必須辦起來,“以后在每年的這天敲響木鼓,讓大家熱鬧熱鬧”,大窩朗也盼望著借這個“木鼓節”,“讓所有人都回來,讓這個寨子變回從前的熱鬧樣子”。“舊木鼓換新木鼓”的大事件,折射出佤族人民心態的轉變和文化的變遷:“把令人悲傷和害怕的木鼓,變成令人高興和振奮的木鼓,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呀”,“老規矩也是可以變一下的”,“自從解放軍、工作隊開進佤山,一直到今天,老規矩已經變了不少,每一條都是朝著好的方向變”。其中最大的轉變,是以巖丙為代表的年輕人。起初,巖丙外出闖蕩,想要站到歌舞團的臺子上去,可他“一點兒也不知道怎么去打開那些門”,“那些節目并不能使人的內心產生顫動,更不能使人流下淚來”。后來巖丙回到寨子,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上,耳濡目染,身體力行,其文化基因最終得以被喚醒,他脫下“釘著很多鉚釘的新衣服”,穿上佤族的傳統服裝,加入木鼓節上跳舞的行列,他答應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徒弟,并在三十年后成為新一代傳承人,彈著師傅傳下來的老三弦,在那首世代相傳的長歌中不斷加入新詞,一直唱到新世紀的木鼓敲響,“除非世界消失,這首長歌永遠不會有盡頭”。可見,只有在增進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堅定文化自信,才可能做到文化自覺,也才可能實現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從而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部小小的童書,也能包蘊豐富。方衛平說:“兒童文學首先是為兒童讀者創造的一個獨特的藝術空間,兒童文學也是為成人讀者預備的一份高尚的禮物。”從閱讀的角度來說,兒童也好成人也罷,每個文本對讀者都是一種解讀的再創造,是讀者精神世界里所進行的一場奇妙的探秘之旅。同理,《木鼓敲響的日子》究竟藏有多少奧秘,究竟會給讀者帶來怎樣的驚喜和盼望,翻開它,你才知道。

    三级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9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精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最新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久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四虎| jazzjazz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一区| 91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调教网|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 亚洲国产91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金莲|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吹潮|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1 | 国产亚洲精品VA片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无码专区|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卡| 国产精品一级香蕉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丫|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专区 |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精品1在线| CAOPORN国产精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