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買書人嫌貴,出版人嫌低”
隨著世界讀書日的落幕,新一波轟轟烈烈的圖書大促銷也告一段落。吐槽書價太高的聲音不少,且多為買書人;也有不少圖書出版人認為現在書價偏低,已成為束縛中國出版業發展的因素之一。圖書價格是出版業與讀者之間最為直接而敏感的交叉點和矛盾點。目前中國圖書的價格究竟高還是低,是否合理?書價是否反映了圖書的真實價值?讀書日的喧囂過后,有必要來一場冷思考和行業檢視。
綜合分析近30多年來中國圖書價格數據及相關社會經濟數據,從平均印張價格和單冊圖書平均價格來看,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書價的確處于逐年遞增的態勢,不過自1996年后漲幅趨緩??傮w來看,中國書價的變化與宏觀經濟發展、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基本保持平衡。
在圍繞中國書價是否增長過快、定價過高的爭論中,存在一個明顯的基于行業界線的分水嶺:生產者與消費者因出發點、所處立場不同而對價格問題產生了一些認知差異。就消費者對價格的認知而言,心理價位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受心理價位和購買預期的影響,較多人易忽視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居民消費水平提升速度和CPI漲幅的現實,而簡單片面地將當下的書價與數十年前相比,這樣極易得出書價過高、上漲過快的結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對于書價的集體認知。
未來,書價將如何變化?這是出版界和公眾都十分關切的問題?,F階段,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需兼顧兩方面的權益,并在二者之間力求平衡。一方面,圖書定價水平要維持在讀者購買力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以確保出版業文化傳播功能的順利實現;另一方面,則要保證乃至拓展出版業的利潤空間,使出版業獲得可持續、良性的發展。目前出版界各方希望出版物價格有所上漲,但從現實環境與各方面條件來看,其發展空間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中國讀者對出版物的心理價位相對較低。其次,20世紀90年代中期書價大幅度上漲的一個重要動因是紙價大幅上漲。而當前,書價如果在紙價不穩定的狀況下快速增長,會對出版業造成較大的震蕩。再次,隨著新媒體等替代產品增多,公眾獲取知識、信息、娛樂的平臺和方式日益多元化,紙質圖書的稀缺性在總體上越來越小,導致書價大幅上漲的風險成本較大。
那么,目前書價是否反映了一本書的真實價值?經濟學理論認為,價格會受到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而圍繞價值波動,進而形成均衡價格。但歷史和現實皆表明,出版物的價格并不完全取決于供求關系和市場格局,沒有完全反映其內在文化含量。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信息逐漸成為主導性的生產要素。正是知識、信息附加值使得圖書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出版機構在確定書價時,除合理考慮投入產出、供求關系外,還應充分重視圖書所承載的知識、信息含量。近年來,電商平臺的強勢入局,改變了不少人的購書行為及習慣,也對圖書定價制度和市場構成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尤其是近10年來,網絡平臺的打折銷售讓出版市場的價格競爭愈演愈烈,頻頻引發圖書價格戰。
與實體書店相比,這些網絡電商平臺具有運行成本相對較低、經營品種多、降價范圍廣的優勢,網絡書店大部分圖書的銷售折扣在五折到八五折之間,且沒有會員限制,而實體書店的銷售折扣一般在八五折以上,且多有會員限制,這就明顯影響了消費者的選擇方向。網絡書店猛打價格戰,遭受最直接影響和最大沖擊的是實體書店。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價格戰擠壓了實體書店本就微薄的利潤。價格競爭是市場經濟中的一種重要競爭手段,但如果價格競爭成為一個產業的常態現象,則會對該產業的良性、有序發展造成極大的限制與損害。
中國圖書市場價格戰的一大弊端在于,價格戰會極大地傷害原本就較為脆弱的出版產業鏈。價格戰主導的市場競爭下,顯在效應是讀者在短期內受惠,但就根本和長遠的角度而言,會導致行業整體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受損,加劇“高定價、低折扣”的惡性循環和出版市場虛假繁榮,進一步擴大出版物價格與價值的格差。巨大的潛在利潤使盜版、非法出版物和質量低劣的出版物泛濫,最終傷害的是社會公眾的利益。一方面是價格攀升,另一方面是價格大戰,這也會使消費者集聚對出版業的不滿情緒和信任危機。從長遠來看,必然會對整個出版產業鏈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作者:吳 赟,系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