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即舞臺,全城皆有戲 2021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如約而至,聚經典、聚新創、聚人氣
北京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出品、迪倫馬特名作《羅慕路斯大帝》,展現當代舞臺對經典的創新思考。
“12周歲”的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不但是靜安閃亮的文化名片,更是百花齊放的上海演藝之都里的一抹亮色。4月23日至5月9日,為期17天的2021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展演將再度迎來“城市即舞臺,全城皆有戲”的狂歡時刻。
迎接建黨百年,戲劇谷委約制作舞臺劇《輔德里》展現中共二大和首部黨章背后的初心故事
“輔德里625號”,是中共二大會議召開地,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誕生于此。然而作為上海重要的紅色文化地標,“輔德里”這個石庫門名字卻鮮為人知。作為今年戲劇谷開幕大戲,靜安區深入挖掘上海紅色文化富礦,集合國內一流制作班底打造的非虛構戲劇《輔德里》,填補了舞臺領域關于中共二大歷史的空白,以紅色精神的傳遞與接力迎接“建黨百年”這一重要時刻。
《輔德里》圍繞著年輕的中共早期黨員創建、見證和守護黨章的故事展開,以非虛構的敘事結構娓娓道來這條深巷之中的偵查與保護、犧牲與背叛、革命與愛情,呈現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創建者們的初心、使命、犧牲與信念。作品中出現了話劇獨白、重唱、歌隊、樂器演奏等多種形式。這是一支從演員、制作、宣發、舞監到技術制作等平均年齡28歲的年輕隊伍,今天的90后借此向百年前的90后們致敬。
擔任《輔德里》總敘事、總導演的牟森提出了“敘事性內容、雕塑性身體、歌唱性臺詞、總譜性歌唱”的排演任務,“期待感動,在劇場發生!”
“你會不會想她?輔德里的燈塔,她依然在守望,她守護著希望,鮮花開遍了山崖……”音樂敘事貫穿舞臺劇始終,作曲李京鍵是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青年教師,他為《輔德里》完成了兩個多小時的音樂寫作,呈現20世紀年輕人波瀾壯闊的人生。身為“靜安區紅色文化推廣大使”的歌手黃齡,演唱并錄制了《輔德里》同名主題曲。《輔德里》劇組集結了一批優秀的上海本土青年藝術家,致力于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打造一堂“好聽好看又好懂”的文藝黨課。
“我們曾經走過無數的路,但是發現這樣一部需要忠于歷史的作品,無論怎么嘗試,都無法用虛構的藝術方式去實現,”主創團隊最終確定以“非虛構戲劇”的方式完成整個創作。劇中出現的所有人物、文件及歷史事件都是真實可考的,這使得作品具有黨史教育的堅實基礎。
明年也是首部黨章誕生100周年,《輔德里》已與觀眾定下百場之約,首次公布的華東地區十站巡演包括南京、合肥、無錫、煙臺等地在內,隨后,該劇將于今年6月底重回上海,駐演大寧劇院。制作人李東說,“我們將輔德里作為一種視覺符號,打造從建黨(1921)到建國(1949)、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的歷史脈絡。”靜安區圍繞中共二大歷史打造的“五星計劃”除了舞臺劇《輔德里》之外,還包括“《輔德里》微縮模型展”、高清戲劇電影、紅色文化市集等多種衍生產品。
海外引進暫留空缺但不留遺憾,本土創作增量更提質,“上海首演”超八成
在過去十多年的發展中,戲劇谷已經成為上海觀眾“不出國門,欣賞全球好戲”的重要窗口,每年的“上海首演”、“中國首演”甚至“全球首演”的比例不斷攀至新高,其中更有不少值得“打飛的”來看的舞臺經典。俄羅斯亞歷山德琳娜大劇院《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以色列卡梅爾劇團《安魂曲》、希臘阿提斯劇團《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等均成當年“爆款”,瓦列里·福金、里馬斯·圖米納斯等國際知名藝術家的最新創作,令人大飽眼福。
受疫情影響,今年戲劇谷“名劇展演”板塊暫留引進劇目空缺,但成績亮眼的本土藝術家和創作團隊帶領著中國演藝市場強勢崛起,吸引了觀眾的目光。今年一季度,上海演出場次已恢復到了2019年同期的86%,而在2020年疫情后期的市場復蘇中,上海的演出場次占到了全國近三分之一,表現格外突出。越來越多的國內創作者把他們的重要作品放到上海市場中檢驗。翻開劇目單,參加今年戲劇谷的20部作品中,本土創作增量更提質,“上海首演”作品占到了八成以上。
多部熱劇齊聚今年戲劇谷。由方旭導演、郭麒麟主演的老舍經典作品《牛天賜》,曾在首輪演出時創下八分鐘售罄的記錄。這是方旭第六次改編并執導老舍作品,舞臺延續了他一貫的“大寫意”戲劇風格,木偶元素的加入使得舞臺呈現耳目一新,以現代審美角度營造出全新的老舍印象,青年相聲演員郭麒麟與閻鶴祥的加盟也使本劇充滿了話題性。不難發現,經典文本仍然散發著巨大的魅力,在過去一年演藝市場的回暖中,涌現了不少舞臺精品。中國國家話劇院的經典力作《哥本哈根》、易立明導演的貝克特經典劇作《等待戈多》、廣州話劇藝術中心改編話劇《牛虻》、北京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出品迪倫馬特名作《羅慕路斯大帝》等皆為業界人氣口碑佳作,展現了當代舞臺對傳統經典的創造性思考。
民營創作團體和青年藝術家的力作同樣多元紛呈,令人期待。北京鼓樓西出品的馬丁·麥克多納話劇《斷手斯城》,在驚悚的故事中包裹著人對自我的探索。因為電影《三塊廣告牌》而被更多人所知的編劇馬丁·麥克多納,曾寫下多部精彩的戲劇,編劇史航就是他的粉絲。“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史航引用夏目漱石的一句名言來形容這位愛爾蘭鬼才作家。導演周可七年來多次執導馬丁·麥克多納的作品,她讀懂了他內心的善良,“馬丁看起來是個壞小子,其實虔誠地覺得這個世界是有救的。一個黑盒子里面只要有一根火柴劃著了,這一點點光就特別溫暖。”
不久前,在熱門綜藝《戲劇新生活》中“圈粉無數”的青年戲劇人丁一滕,帶來由他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竇娥》。青年戲劇人王子川根據列文經典改編的《雅各比和雷彈頭》亦備受諸多劇迷喜愛。與此同時,王學圻主演話劇《爸爸的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家客》等,也是近年舞臺上令觀眾百看不厭的佳作。此外,一系列小劇場新創劇目《隔離時期的愛情》《奶奶的詩》《溏心爸爸》《社交媒體連臺戲》《雪夜長短句》也將紛紛獻演戲劇谷舞臺,展現了近年來戲劇行業新生原創的力量,彰顯戲劇谷對于原創新作最大的扶持、包容和期許。
值得一提的是,靜安區繼續推進戲劇惠民舉措,對每一張票價給予不少于30%的補貼,得以讓更多觀眾走進劇場,少花錢、看好劇,感受戲劇藝術的魅力。
“壹戲劇大賞”品牌效益顯現,142部劇目582個申報項目創歷年之最
2021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日前舉行評審,經過提名委員會“閉門會議”的熱烈討論和謹慎評審,20余部劇目入圍角逐2021年度“壹戲劇大賞”的十個獎項。其中,《德齡與慈禧》令人矚目,一舉拿下了四個獎項的提名,《牛天賜》和《深淵》也表現亮眼,攬下三項提名。5月10日晚在800秀舉辦的“壹戲劇大賞“頒獎盛典上,將揭曉各項大獎最終花落誰家。
今年,“壹戲劇大賞”共設“年度大戲、年度經典復排、年度最佳小劇場、年度最佳導演、年度新銳導演、年度最佳編劇、年度最佳舞美、年度最佳男女演員、年度最佳引進劇目、年度媒體關注獎、中國話劇杰出貢獻獎”12個大獎。自去年年底啟動至今,本屆“壹戲劇大賞”評選活動共收到來自56家院團(劇組)的142個劇目,共計582個申報項目,為歷屆申報劇目數量之最。這些數字背后,反映出中國戲劇的繁花盛放,也反映出“壹戲劇大賞”在業界不斷攀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評委李立亨看來,每年的“壹戲劇大賞”除了把好劇“拎”出來,還反映了時代變革和戲劇發展的前沿趨勢。今年申報劇目在數量、質量和類型上均有提升與突破。除了國家院團踴躍報名外,民營劇團、獨立戲劇機構的參與度也很高,很多民營劇社的作品在題材策劃和舞臺呈現上都給人以驚喜。
“小劇場劇目數量非常多,40歲以下、30歲左右的年輕導演作品更不在少數,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壹戲劇大賞’對年輕創作團隊的吸引力。”評委徐健說。歷經十年的專業積淀以及對評選機制的不斷優化,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品牌效應開始顯現。
去年,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少國內戲劇人開始了線上化的探索。本屆報名劇目中,青年王翀導演的首部“云戲劇”《等待戈多》引起廣泛關注,演出單場吸引了18萬觀眾在線同時觀看。演出過程中,處于不同空間的演員與觀眾、觀眾與觀眾之間,通過彈幕完成了共情與交流。《熱干面之味》是自疫情防控戰役打響以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復工排演的首部作品,去年7月在B站直播間與觀眾見面,而后隨著劇場“解封”,該劇曾兩度回歸線下演出。
打破戲劇傳統表演空間的“云劇場”受到評委們廣泛贊許。戲劇的根本是走進劇場,與創作者面對面交流。“云劇場”之創,雖實屬疫情期間的無奈之舉,但這種全新、多元、跨界的創作模式卻給新時代的戲劇傳播帶來了新的啟迪,以線上線下互動的方式連結更多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