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日:用文藝唱響中國飛天夢
自2016年,我國將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今天,第六個“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辦,今年航天日主題是“揚帆起航 逐夢九天”,旨在號召社會各界在新時代再啟新征程,追逐夢想,勇于探索,爭做新時代的追夢人,加快推動航天事業發展,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國文藝報道》請到《流浪地球》制片人、編劇龔格爾,從文藝角度暢談中國飛天夢。
龔格爾聊到中國航天發展成就對于科幻創作來說是基礎,正因為我們有了自己的航天員,實現載人航天,中國航天完成了太空出艙,我們才能在電影《流浪地球》中看到劉培強駕駛航天站,駛向木星。
龔格爾 《流浪地球》制片人 編劇
與此同時航天科技的發展,也給科幻創作者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想象力被拓寬,很多曾經不可能的事情,現在都已經實現了,所以創作中如何突破人們的想象力是很大的挑戰。
在做《流浪地球》時的確發現我們在制作經驗上有很多不足,但同時也看到中國人在對科幻創作上有這更多可能性。國外科幻制作雖然更有經驗,但是在故事上已經形成一種固化的思維,他們在創作上只是做著微小的改變,但大路徑還是一樣的。
就像我們在跟他們說劉慈欣的《流浪地球》他們會好奇為什么要帶著地球走,為什么不能開著宇宙飛船離開,龔格爾認為這就是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別,他們不理解中國人對土地的眷戀。所以中國人在科幻的創作上有這非常多的可能性。劉慈欣說放眼現在的世界,哪個國家更有科技感,那就是中國,所以中國科幻電影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正是因為我們已經到了這個階段。
《流浪地球》初期,大家對美學、視覺語言系統的觀感不是很明確的時候,郭帆導演和所有人交流要呈現什么樣子,所以郭帆導演在籌備期每天休息不超過4個小時,在拍攝和后期階段,基本上每天平均休息一個小時,龔格爾作為制片人覺得很心疼,大家都很辛苦,但是其實大家都很忐忑,所有人都在猜測都在想“這么玩命的付出,我到底完成了一個什么東西?”,因為所有人已經精疲力盡,把自己120%的精力全都付出了我們到底在做什么?郭帆導演其實那個時候已經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都集中到一點,我要把流浪地球做到人體極限能夠扭到的盡頭,這是他對所有人的一個承諾。所以在完成后,郭帆導演寫了這么一段話。
《流浪地球》導演 郭帆手稿
《流浪地球》拍攝時經費捉襟見肘,很多演員都是友情幫忙。龔格爾說當時準備試裝前,跟李光潔說我們外骨骼服裝特別帥,而且很輕就二三十斤,但是等服裝一出來,我自己都傻了,110多斤!但沒辦法,也沒敢跟李光潔說,試裝時李光潔就問這是二三十斤,后來拍攝前穿服裝訓練到第三天時,李光潔就受傷了。
吳京老師也是,我們當時也低估了宇航服的重量,兩個威亞師只能拽起宇航服的一條腿,每次拍攝后吳京都是滿頭大汗,渾身都是傷,龔格爾說:“所以對演員們其實很愧疚,希望未來可以做的更好。”
龔格爾在節目中說:“所有的演員演職員付出的一切,其實都是希望能夠給觀眾一點抬頭看的東西。我們為什么做科幻?因為我一直覺得在現實是在虛擬世界這個電影的世界,如果這個電影世界是一個一個整體的世界的話,中國的這條時間線從遠古到現在這條時間線是完整的,是豐富的,但是我們是否能夠抬頭往前看,這條時間線要發散出去。”
龔格爾表示最希望看到中國科幻電影多多出現,并在節目中透漏《流浪地球》第二部,計劃在今年10月開機,2023年春節檔上映,吳京還會繼續出演,還有更多明星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