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科技時代的文學意義
文學意義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文學在當下社會中的生存狀況,也關系著文學的未來前景和發展方向。對于當前文學是否還存在意義,學術界存在著較大爭議。最有代表性的是前些年圍繞“文學消亡論”的相關討論。但遺憾的是,這一討論沒有針對與文學生存關系最核心的問題——文學意義問題多做展開。而且,在距離討論結束的最近十幾年間,高速發展的社會又在生活方式上有較大改變,帶給文學許多新的影響,文學意義問題也就顯得更為突出。所以,思考文學在今天的意義,是對文學現實和未來問題的深入探究,也對作家創作和自我認識具有啟迪作用。
一、傳統社會中的文學意義
文學沒有絕對的價值,或者說,文學的所有意義都是人類賦予的。所以,在人類歷史上,關于文學是否有意義以及有何意義,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看法。譽之者,將文學推崇到“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高度;毀之者,則認為“文章小道,無足致嗤”“作家就是手藝人”。從基本層面看,文學意義無外乎社會和個人兩個層面。對此,已經有學者進行了詳盡的論述,不再贅語。而從對文學意義的認知歷史看,則存在著民族和時代方面的較大差異。
民族性的差異比較明顯,其內在背景是不同民族文化傳統的多元性。文學是文化的孕育物,文化間的個性差異自然會投射到文學上。典型如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對文學意義的認識。它們之間一個顯著的差別,就是西方文學的獨立性較強,更側重個人性意義,社會性意義相對較弱。中國文學則相反,它與社會政治文化有著很深的關聯,其價值維度也多集中于此,自律性的獨立價值則多為人所忽略。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當然不止一個,但一些學者從文學起源方面的闡釋是有啟發性的:文學源于宗教,誕生于對宗教的脫離。西方文化一直有著較強大的宗教傳統,因此,文學與宗教的分蘗就比較清晰和徹底,文學也就具有更強的獨立性。中國的情況則不同,它一直沒有形成嚴格意義上的宗教,因此,文學就始終要分擔一部分宗教的功能,即精神教諭、社會文化方面的功能。其結果就是中國文學密切聯系著社會文化,個人色彩和獨立性相對薄弱。審視中國歷代的文學思想,其中很少有純文學(審美)的主張,即使偶爾存在,也很難被廣泛認可。影響最深遠,也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學思想對文學價值認知的,是孔子的“興觀群怨”等“詩教”觀念,它滲透到中國文學的傳統血脈中,是其精神圭臬。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文以載道”“知人論世”等文學觀念也深入人心。
文學意義與時代的關系則比較復雜。正常情況下,它與社會文明程度、社會發展水平、時代的文化政策和文學發展程度有關。在物質文明比較落后的原始時代,文學、特別是純粹意義的文學是不可能得到良好發展的,其社會價值也有限。而在社會文化比較繁榮的時代,文學家的社會地位高,文學作品傳播較廣,文學就會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同樣的理由,在文化政治比較嚴酷的時代(如統治者大興“文字獄”的清朝),文學創作充滿危機,文學就難以對社會產生大的影響,價值意義的呈現也會顯著弱化。
時代對文學意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娛樂和消遣功能方面。在物質文化比較匱乏的古代社會,社會文化整體水平比較低,文學基本上屬于極少數知識分子,普通大眾無法參與,這時候的文學屬于社會上層的意識形態,承擔較多的社會政治功能,內容比較嚴肅神圣,與下層社會的通俗文化比較隔膜(雖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交流,但卻有鮮明的“文”“野”之分),娛樂性功能也比較弱。但是,在進入物質文化比較發達的時代后,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較好保障,文化教育水平更高,閑暇時間也較多,文學就能夠比較廣泛地進入到大眾生活中,人們也就普遍地有了對文學娛樂性的要求,將閱讀文學作品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娛樂方式。比如在中國,話本小說的興盛與宋明時期的社會繁榮有直接關系;在西方,工業革命導致的生產率提高,也是促進小說這一文體形式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不過總體來說,在21世紀之前,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范圍內,雖然文學的處境和價值意義有不斷的變化,但變化幅度卻并不大,變化速度也比較緩慢,特別是文學的基本內涵沒有本質性的變化。
中國新文學在意義認知上呈現出鮮明的民族和時代特征。雖然“五四”新文學的誕生受到西方文學的很大影響,但在本質上,它依然是中國文學傳統的產物。在文學觀上,它直接沿承中國近代文學,黃遵憲、梁啟超等人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群治論”等思想是其重要資源。雖然“五四”文學對前人的思想有所發展,但它們倡導文學的社會政治屬性,以文學推動社會文化變革的基本理念基本一致,更深源頭都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價值觀。正因為如此,“五四”新文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五四”作家雖然旗幟鮮明地批判傳統文學的“文以載道”思想,但實際上,他們否定的只是其所載之“道”的內涵,卻并沒有改變這種文學理念和方式。換句話說,他們眼中的文學意義,實質上依然是“載道”,只是他們所認可的“道”不是傳統文化,而是西方現代啟蒙思想。
之后,文學的社會政治價值更被強調和突出。20世紀30年代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轉型,就是文學從文化批判轉為直接的社會干預,其核心是進一步強化文學的社會價值功能。新中國成立后的前四十年也延續了這一狀況。在文藝傳播理念比較落后、方式單一,文化環境也比較封閉和狹窄的背景下,這時期的文學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一部文學作品能夠走進普通百姓家,一個作家能夠一夜成名、成為社會公眾人物,文學話題、文學人物也會引起全國性的關注和討論,對社會文化潮流產生很大的沖擊力,甚至可能影響到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制定。
20世紀90年代后,情況有一定變化。隨著社會建設的中心朝經濟方面轉移,文學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意義有所降低。這引起了一些恐慌和質疑,不少人對文學的未來憂心忡忡。其實,如王蒙所說,以往文學深度介入社會文化是特殊情境下的產物,現在不過是回歸文學的常態而已。一些作家不適應,本質上是源于對體制的依戀心理。所以,雖然這時候的文學社會影響和社會地位都已經遠不能與之前相比,不少作家還因此放棄文學、轉到更有社會效益的影視創作上,但社會大眾還并沒有改變對文學的熱愛,依然保留著對文學意義的期待和尊崇。對像路遙《平凡的世界》這樣具有傳統文學精神的心血之作,讀者依然持有高度的認同,對《廢都》等與市場經濟合流的行為,文學界的主流觀點也是譴責和批評。
二、高科技時代的文學生存與價值危機
但是,在進入21世紀,特別是最近十年,文學的生存意義面臨較大挑戰。這在根本上源于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任何人都無法否認,人類已經進入到科技時代,有學者將它與之前的科技變革相比,指出:“其意義不亞于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時間上更早的文字的出現?!钡乙詾檫h不止如此。當前的科技變革是根本性和決定性的。許多現代科技成果,如網絡信息、高智能機器人和克隆技術等,既廣泛地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深刻地影響到人類的精神文化,甚至可能在根本上決定人類的未來前景和命運——這一影響在今天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但毫無疑問是非常深刻和深遠的。
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文學受到高科技時代的深刻影響。就其主體來說,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在高科技時代,社會文化中的物質崇拜更為劇烈,文學及所有人類精神文化的價值被嚴重弱化。高科技的內在核心則是物質的發展。物質文化本來就是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精神文化的生存空間受到消費文化的嚴重擠壓,高科技時代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勢。一方面,高科技帶來的物質豐盈(包括商業文化所營造出來的虛幻物質世界),使人們對金錢的依賴和對物質的欲望更為強烈,物質文化成為時代文化的絕對主導;另一方面,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對人們生活的主導性越來越強,在帶給人們享受和便利的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和依賴之心。在許多人看來,似乎一切都可以在科學中找到,都可以依靠科技解決。
科技崇拜以及物質文化的推波助瀾,帶來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精神文化價值的嚴重弱化。一方面,在科學面前,以人文為中心的精神文化顯得可有可無,甚至被視為科學的阻力。在現實生活中,人類精神倫理在科學發展面前節節敗退,科學挑戰了傳統人文的許多底線。人們不再以傳統倫理來要求科學,甚至已經喪失了對科學的基本警惕和反思精神。另一方面,精神文化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從人性來說,趨利避害、好逸惡勞是本性。物質文化的發達,必然會遏制人們追求精神文化的興趣和熱情。于是,人們越來越傾向于簡單、娛樂化的消費,拒絕像文學閱讀這樣需要付出一定勞動的行為。當前社會文化,盛行的是各種物質文化,正如德里達所說,“在特定的電信技術王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影響倒在其次),整個的所謂文學的時代(即使不是全部)將不復存在。哲學、精神分析學都在劫難逃,甚至連情書也不能幸免”。在物質文化主導的社會,人們失去的興趣和熱情不只是對文學,而是包括所有的精神文化產品。
第二,高科技時代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并通過它們影響到文學的基本內涵和生存價值。以往歷史中,生活方式也曾經發生過多次變化。但是,當前高科技時代帶來的生活改變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如果說以往的變化是漸進式的、量變的,那么,信息化時代變化就是突進式的、質變的。這些全方位的改變,不只是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改變了人們的情感和思維方式。文學以生活為基礎,表達人類的感情和思想,時代變化對它的影響不可避免。
對人類時空感的改變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時間和空間上存在很多局限,它們既造成了人們生活的很多阻力,但同時也醞釀了人類的豐富生活體驗和感受。信息化時代的科技革命性地沖破了這些時空阻力,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情感表達方式。比如,以往的交通不便利,加深了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強烈感受,帶來了時間漫長和距離遙遠的情感體驗,并深化了人們對故鄉、親人的思念情感,從而出現了諸多文學作品中對懷鄉、離別和相思等主題的書寫,以至于它們成為漫長文學史中一個重要的文學母題。但現在,借助現代科技,時空的距離很容易得以跨越。從兩性感情而論,不在一個地方生活的兩個人,通過視頻聊天等方式,完全可以每天見面,與同居一地沒有多大差別。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難以擁有長期別離無法見面的情感體驗,也難以擁有那種長久分離所醞釀出的刻骨銘心思念之情。
再如,旅途艱辛,登高更為不易,這造就了人們對新鮮景物的特別興趣,也有對艱苦攀登后獲得成功的難忘體驗,于是,對自然風景的吟誦遍布于文學史中,以自然隱喻人生的文學作品也很多。而在今天,登山索道和電梯的普及,使人們免去了登山的勞頓辛苦,卻也失去了艱難跋涉之后登頂的獨特喜悅,失去了貼近自然的機會,自然難以得到與之相關聯的人生感受。再如,書信曾經長期存在于人類文化中,書信的書寫需要作者精神的專注和投入,又可以持久保存,其中既寄托著人們對時間的敬畏感,也蘊含著對抗時間的精神意蘊。現在,短信和微信的普及,書信基本上完全從生活中消失,人們不再有一筆一畫在紙面上的辛勤書寫,不再有對書信的漫長等待,對時空阻滯的感覺肯定會弱化不少。
不能說科技帶來的這些變化一定會直接改變人們的感情內涵,但長遠來說,這種影響無疑會深刻地存在。最直接地說,生活的簡便化可能會影響情感的深刻和沉郁,導致膚淺和簡單。人們會更沉溺于活在當下中,滿足于各種肉體上的快感,喪失對持久性和永恒性的追求之心。就像人們已經發現: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虛擬世界中,他的現實感受力必然弱化,對現實生活的激情也會降低。
人們生活和情感方式的改變,對文學的影響和改變是必然的。最簡單地說,當整個人類的感情受生活方式影響不再那么深沉和復雜后,文學所表達的生活和情感肯定會發生改變。與之相應,大眾對文學作品的期待視野也會變化,人們很難接受那些致力于探究深邃情感世界、探索復雜精神空間的作品,而更認同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方式相近的作品。這樣,文學的形式表現,也會受到文學內容的影響,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
第三,科技發展對傳播媒介的革命性改變,深刻影響了傳統社會中的文學屬性。在傳統社會,文學寫作頗為不易。作家不僅要有才華,足夠的勤奮,還需要得到人們的賞識與認可,作品才能獲得發表或流傳(在不同情況下方式有所區別)的機會。正因為這種不易,一個人一旦成了作家,社會名譽和地位就會隨之而至。于是,文學被賦予了嚴肅甚至是具有神圣性的色彩,特別是在中國文學環境中,文學被賦予了相當高貴的品質。但是,這一切在今天遇到了極大的挑戰。這最主要是源于網絡的普及和網絡文學的出現。在這一背景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作家,于是,文學失去了清晰的邊界,文學創作也失去了往日的傳奇和神圣色彩。最近幾年出現的自媒體傳播方式,更解構了主要依靠紙媒傳播的傳統文學影響力。與此同時,由于各種“創意寫作”的興起(更不用說機器寫作的出現),文學創作正越來越變成一種普通的、以文字為工作的技術性職業,其獨特的精神和審美內涵被抽空,其曾經擁有的許多光環也逐漸黯淡。當文學不再是一種個人獨立創作、能得到社會認可的事業,也就失去了附著其上的神圣、莊嚴性,而是變得隨意而平常。此外,電影、電視等圖像藝術的沖擊也很大。這些藝術形式以其直觀化、具象化等特征,對人們產生了更大的吸引力,既影響到圖書銷售量和期刊訂閱數量的銳減,也淡化了人們對文學的熱情和向往。
以上高科技對文學生存環境等方面的多方面影響,肯定會關涉文學在社會中的價值意義。也就是說,在當前背景下,文學在傳統社會中的價值已經難以充分體現,它曾經所承擔的許多功能會被科技世界弱化和消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文學意義闡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是孔子提出的“興觀群怨”。在今天,除了“興”的內涵比較抽象、難以比照之外,“觀群怨”三方面的意義都受到了很大沖擊。
“觀”是傳統社會中文學的基本價值所在。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包含著通過文學閱讀認識了解社會的重要意圖。但在今天,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迅速,內容極其豐富,作為文學,要想在信息和知識傳播上與網絡相抗衡,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人們也不會希望借助文學閱讀來了解世界。這就使得文學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再具有“觀”的功能。
“群”和“怨”的內涵核心是文學與人的關系,也就是社會政治關系。長期以來,中國文化都非常重視文學的社會政治功用,借助文學來表達政治感情,傳達政治態度。這與以往社會傳媒不發達,文學社會影響力廣泛而深遠有直接關系。但在今天,人們關注政治的途徑已經非常多,特別是自媒體的高速發展,使人們能夠充分宣泄和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而且,在文學社會影響力大幅降低的當下,政治對文學的依賴程度已經很低,讀者也不會寄希望在文學閱讀中得到政治熏陶,特別是現實政治層面。
“群”還有一個內涵是文學教育功能,在當前,它受到的沖擊也非常大。其一是因為在今天,道德觀念變化非常快,文學觀念常常跟不上時代觀念變化的步伐;二是人們文學觀念產生了較大變遷,很少從教育和道德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學。文學、作家不愿意承擔道德教化責任,甚至可能成為時代道德的挑戰者;三是在信息時代,社會教育方式已經很豐富,人們對文學的教育觀念期待有所降低。如文學經典閱讀是重要的傳統教育方式,但與以前相比,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文學教育的效果和比重都有降低。
文學社會性價值的削弱,必然導致一個重要的結果,那就是文學地位的嚴重邊緣化。在今天,文學不僅不再是社會大眾關注的中心,而且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的視野。文學讀者的數量越來越少,文學作品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力也嚴重降低。在正常情況下,一部優秀文學作品對社會的影響力,遠遠不如一篇網絡名家的博文,或者一位名演員的花邊新聞。而且可以想見的是,目前這種情況不是短暫和穩定的,文學很可能進一步邊緣化。
三、文學的未來意義與必要改變
文學意義受到如此大的挑戰,特別是文學的社會價值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對一直強調社會意義的中國文學的沖擊毫無疑問是巨大的,人們也產生了很多對文學生存意義的困惑和懷疑——21世紀初開始的“文學消亡論”討論與此顯然相關。近年來的一些文學思想也可以看出這種影響:比如有人將“文學”概念泛化,將電影電視都拉入其中。不過,這種以“文學性”來代替“文學”,實質上就消弭了“文學”概念的內涵。我的看法與此不同,盡管文學受時代的影響不可逆轉,其載體形式也可能發生改變(如以電腦書寫代替用筆書寫),但其作為語言藝術的基本特征不應該改變。語言是文學存在的基礎,也是其價值和意義的源泉。并且,更重要的是,在今天和未來,文學都始終具有其價值,只是內涵和實現方式有所改變。
(一)為面對人類困境和危機樹立人文屏障。
快速發展的高科技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制造了很多困境和危機。人們常說的現代社會三大危機(生存精神危機、環境生態危機、自我毀滅危機)都與高科技有關。而且,在全球化的高科技時代,也依然存在許多關涉基本生存的問題,如溫飽、公正、公平等。面對這些問題,文學也許不能解決,但卻能以自己獨特的人文視角進行思考和關注,為抵御人類現實困境和未來危機的沖擊樹立起有意義的精神屏障。
文學的中心是人文,對弱者的關懷、對強權的批判是其主要內容,它的基本指向是人文精神。它要以人文的價值警示無邊際的科技發展可能給人類帶來的毀滅性危害,為科技發展樹立一道人文屏障,還有從獨特的人文視角關注和審視高科技帶來的現實困境和精神危機。此外,文學還能對人類命運和前景進行思考。在具體的精神層面上,文學還需要幫助人突破生存的困境,克服對生命有限性的恐懼,給脆弱的生命以情感和精神的撫慰,進入到更具超越性的精神世界。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宗教的國度,今天的文學需要承擔更多的信仰和意義功能。因此,“如果我們相信人類和人類情感不會消失的話,那么作為人類情感的表現形式也是不會消失的”這樣的觀點是有道理的。
(二)以對人類本質的深入思考,深化人的價值意義。
科技帶來的最大匱乏是人的匱乏。政治和商業文化聯合起來,異化了人的精神,于是,真實的人性和情感經常處于被扭曲狀態,人的生存本質——就是人的精神價值被扭曲和遮蔽,人被淪落為只是物質享受的物體。對此,文學有其獨特價值。因為文學是“人學”,能促使人更深入認識人生和自己,揭示人類生存的價值意義,從而對物質文化進行反抗和批判。而且,它敏銳地觸及心靈和世界的幽深處,感知和關注容易為人所忽略和遺忘的心靈世界,揭示人性的復雜性。文學還能張揚人性中的積極面,發掘生活中的美和善,表達人文關懷精神和人道主義思想,闡釋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對被物質嚴重異化的社會進行持續性的關注和理性的批判。事實上,只有具有精神追求,人才可能避免陷入虛空。如果完全被物欲所統治,成為物質文化的奴仆,將很快陷入生存的虛無化,在不斷的物質消費中喪失生存的意義感和價值感。
在這方面,以語言為媒介的文學具有其價值獨特性。因為它是個人創作也面對個體的藝術形式,閱讀中還需要讀者想象和思想的介入,同時還擁有非常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傳統,在思想的獨立性和深刻性上更具有優勢。所以,在現代文化中,像奧威爾《一九八四》、卡夫卡《審判》等文學作品對當前人類生存真相的揭示和批判,抵達了當前文學和藝術思想的最深處。比較起來,其他藝術形式,無論是以感官刺激為主的電影電視,還是以即時性表達為特點的自媒體,都更容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限制思想的深刻性。也因此,像《后天》《黑客帝國》《星際穿越》等影視作品,雖然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展現出比文學作品更為強烈的視覺震撼力和藝術表現力,也傳達了對人類現實困境和對未來命運的憂慮和反思,但它們都難以避免某些程式化的缺陷,在思想深度上無法與優秀的文學作品相比。
這里涉及文學與讀者的關系問題。文學價值的實現當然需要讀者參與,但這種參與不應該是文學對大眾的屈從和迎合,而應該是引導和提升。在當前情況下,也許真正優秀的文學會為人們所忽視、低估和冷落,但是這種方向卻不應該改變。只有真正具有思想力、批判力的文學才能具有獨特的價值,也才能真正吸引大眾、引導大眾,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部分。依靠迎合大眾是不可能真正實現文學價值的。低俗的趣味、通俗的故事,確實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吸引大眾,但這種快餐式的“文學”與任何其他的即食式消費品沒有兩樣,它能很快滿足大眾淺層次的需求,也很快會為大眾們所厭倦,最終淪為一種普通的文化消費品。
(三)獨特的語言藝術之美和個人化之美。
文學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藝術——具有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語言藝術之美沉靜而細膩,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和魅力,這一特點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所以,文學語言藝術的喜愛者永遠都不會匱乏,更不可能消失。在越來越快速的生活節奏下,人們借文學寫作來宣泄個人情感,借文學閱讀產生共鳴,尋找心靈的慰藉,以及充分個人化地來欣賞和表達文學之美,都很普遍。所以,也許在未來,文學的讀者會越來越少,但始終有真正的執著熱愛者,肯定會有讀者在文學閱讀中尋找美感與樂感所帶來的精神享受。
不僅如此,文學閱讀是一種個人性、私密性的活動,它的情感寄托有其獨特性,具有很強的白日夢性質,文學閱讀是個人式的,能夠直接深入人的內心世界,它既是一種思想的傳遞,也是一種心靈的交流?;蛘哒f,文學閱讀是作者和讀者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話,是人類精神對現實時空的跨越和征服。而且,文學閱讀需要讀者積極的回應,需要想象力的投入,這既是難度,也是魅力,其深刻度和愉悅性是其他集體性娛樂方式不可替代的。在今天的后工業社會語境下,人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更需要一種相對內在化的撫慰。文學作為一種情感和精神為主體的藝術形式,無疑是一種良好的減壓方式。從這個角度說,在現時代下,當文學生存的社會空間被嚴重擠壓,現實功用價值被嚴重減弱時,文學的個人價值卻有可能會得到較好的保留甚至凸顯。
時代對文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作家還是批評家,抑或是文學愛好者,都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應該被動應對,而要努力主動適應。文學應該尋找價值、發掘價值和凸顯價值,作家也需要調整和改變自己。具體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更開闊的關注視野。
在全球化時代,不同民族、國家會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共同面對很多問題:“每一個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彼?,文學不能局限于狹窄的個人世界,而是應該立足于更深遠的視野來關注社會。而且,今天的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相互之間產生越來越多的影響和互動。正如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對哲學的論述:“如今,哲學也如同所有學科一樣,專業化趨勢日益增強。這其實是一條死胡同,哲學應該試圖去解釋整體,為我們認識我們自己以及認識整個世界的理性解釋方法做出貢獻?!蔽膶W既需要關注本土現實中人的生存狀況,揭示其中的問題和困境,也需要有更深遠的視野,參與到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思考中。
第二,更積極的批判精神和關懷意識。
文學的核心價值和基本特點是關注和思考人。在人的本質被嚴重異化的當下,文學堅持自己以人為中心的特點,是其存在最基本的價值所在。從這方面說,文學既要拒絕純粹的私人化寫作,也不能放棄個人化的堅持和堅守。正如韓少功所說:“好作家之所以區別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總是能突破常規俗見,創造性地發現真善美,守護人間的情與義?!蔽膶W要關注現實,卻不能當現實的應聲蟲,而是要從人的角度對現實進行超越性批判,在對現實的反抗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文學最基本的是要堅持對人情和人性的張揚,拒絕和反抗物質對人的統治和主宰。從而在被物質嚴重異化中發掘出人的生存本質,揭示出生命的真正意義所在,以對文學價值的堅持,對異化世界提出挑戰和否定。
文學如果失去了這一點,就會如同鮑德里亞對當代虛假藝術的批評中所說的那樣:“當代藝術不再是通過表現空洞而反抗空洞的藝術,而是徹底淪為了空洞的藝術,當代藝術已經變成了藝術家內部的秘密交易,僅靠哄騙迷惑不解的大眾度日,完全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大多數當代藝術……其方式是把平庸、空洞和普通作為價值和意識形態加以征用。……把原始、平庸和空洞提高到價值的層次甚或反常審美快感的層次?!边@些藝術創作雖然有藝術之名,但缺乏自己真正的獨立性,缺乏對現實的自覺疏離意識和批判意識,已經基本喪失了獨立的存在價值。當代藝術的境況足以對文學構成警示。如果文學喪失獨特的人性價值觀,其結局也與這些所謂的當代藝術一樣。有沒有堅持,如何堅持,是對當今文學最嚴酷的考驗,也是文學價值意義的重要試金石。
第三,對深度意識的追求。
如前所述,在今天,文學的主要價值和意義不存在于生活的表面,而是在深刻的思想內涵,文學的意義是彌補時代精神的匱乏,提升時代精神的高度。如前所述,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更方便,生活體驗也更多樣化,但深度體驗卻普遍匱乏。以兩性關系為例,在今天,感情變得泛濫、性愛更易獲取,但真正刻骨銘心的愛情卻越來越難得到。作為文學,也許最需要的就是超出現實囿限,去展現和揭示人類深層愛情的生命體驗,只有這樣,它才能具有超越性的價值意義,呈現出在日常生活之上的思想魅力。同樣,對于人類共同面臨的精神危機和生存困境,文學也需要表現出獨特的價值立場,對生命意義和人類前景問題具有超出一般社會群體和大眾文化的獨特思考,展現自己的深邃和卓越,以及獨特的人文精神,在社會文化中顯示自己的個性價值。
在這其中,本土文化意識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資源。也就是說,文學要獲得獨特的深度價值,需要加強與本土精神文化傳統的聯系。因為文學深度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哲學文化思想,也就是對當今世界現實和未來的獨特認知,為人們的心靈和生存困境尋找到解決的途徑。這種思想只有具有內在的獨特性和深刻性,呈現出與西方文化不一樣的理路和方式,才可能具有真正的價值。如果只是一味跟在西方文學后面,做西方文化的傳播者和闡釋者,是不可能有突出意義和深度的。中國傳統文化既有糟粕,也有精華,如何真正將其進行現代化的揚棄,是當今中國作家最重要的課題。
第四,藝術精品意識。
社會對文學的擠壓,既導致了精英化和通俗化的分蘗,也造就了文學質量的高度分化。這一點,正如西方學者所說:“藝術家可以真正地做任何事情,似乎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我們已經真正進入了一個多元主義的時期。不存在一個正確的創作藝術的方式?!囆g世界的體制開始急劇地變化,以回應我所稱之為,我們已經進入的‘后歷史’時期出現的極端多元主義。”這一趨勢體現在讀者層面,就是對文學的理解和需求變得多元化。有人在文學中尋求消遣(如大量的網絡文學讀者),他們追求的是故事和娛樂。但是對于那些將文學作為精神產品來閱讀的人來說,藝術價值是非常重要的。他們需要的是有創新的語言藝術和對藝術技藝的探索和追求。文學的意義顯然主要體現于后者,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未來文學的影響力更依靠精品意識。一個作家、一部作品要想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需要往精品方向追求,才能獲得社會認同。與此同時,也要認識到文學的分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網絡文學正在越來越明確其作為通俗文化的身份,與傳統文學的差異不可彌合。
最后,我想結合當前文學界引人關注的“走向世界”問題進行討論。中國當代作家最熱衷的就是走向世界,然而現實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除了極個別外,絕大多數作家作品都沒有得到海外文學市場的認可。我以為原因就在于各方面對精品意識認識得不夠。文學的接受雖有中外之別,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就是只有優秀的作品才能被人所認可和接受。也就是說,文學要真正進入世界,一個重要前提是自己本身是優秀作品,也就是說只有在國內經歷了經典化的洗禮,具有了經典作品的屬性,才有可能得到世界的認可。從漫長的文學史看,文學肯定是優勝劣汰的,作品質量是最根本的基礎。像索爾仁尼琴那樣先在國外產生世界性影響之后再回歸國內的,只能是極端情況下的個案。事實上,國外的文學市場也證明了這一點。據了解,在國外具有長銷價值的中國文學作品,只有古典文學經典,也就是說,只有首先已經成為經典的作品,才有可能進入世界。所以,對于作家們來說,首先應該做的是努力創作出成為其祖國(母語國家)經典的作品,然后再努力走向世界。這既是文學的現實處境,也是文學的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