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生活沃土、強化精神引領、樹立精品意識 ——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指引文藝創作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以及關于文藝的系列重要論述,廣泛而深刻地論述了當代中國文藝所面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提出并闡明了一系列具有新的歷史特點,事關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命題,推進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繁榮和發展新時代中國文藝的思想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與指示,貫穿著問題意識和對問題旗幟鮮明的回應,特別是對“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深刻論述,直接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性質和宗旨,對于新時代中國文藝的發展具有從本源上指明方向、確定方位的理論力量。它從戰略的高度回答了新時代中國文藝堅守“人民性”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原創性地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進到文藝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深刻回答了怎樣以人民為中心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重大問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植根生活沃土,把表現時代生活作為文藝工作者的根本使命。人民是時代的主角,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的深刻內涵。人民需要文藝,文藝也需要人民。“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后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一切有抱負、有追求的文藝家都應該自覺追隨人民的腳步,奔向現實的大地,讓自己的心隨著時代跳動,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自我淬煉,奮力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強化精神引領,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藝的根本任務。文藝深深融入人民的生活。思想和價值觀念是文藝的靈魂,一切偉大的文藝都應對人有精神提升作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文藝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不懈追求,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維克多·雨果曾說:“為藝術而藝術也許是好的,但為進步而藝術更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當代中國文藝要堅持以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和審美去創作優秀作品,努力擔負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神圣使命。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樹立精品意識,努力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要吸引、引導、啟迪人們,必須有好的作品。在勇攀文藝高峰的跋涉中,將基于審美價值與精神引領的社會效益追求放在首位,為人民創作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應是優秀文藝家的自覺選擇。“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是一個重要美學命題。每一部文藝經典的生成都要經過時間的淘洗和人民的認可。馬克思說,人民歷來就是什么樣的作者“夠資格”和什么樣的作者“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當下,人民對文藝的需求日益多樣、活躍,表現出群體化特征,以豐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文藝精品服務人民日趨多樣的審美需求,并接受人民的評判,已成為一個新的時代課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承前啟后、高屋建瓴,具有十分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特色鮮明的時代意蘊,構成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特別是“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不斷深化,為中國當代文藝發展提供了根本的動力源泉,并在實踐進程中充分證明了其所具有的深刻真理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指引下,涌現出一批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精品力作。特別是近期的舞臺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柳青》《沂蒙山》、影視劇《我和我的祖國》《跨過鴨綠江》《山海情》《覺醒年代》等,努力對主題進行整體的、歷史的、深層次的藝術開掘,突破概念化、模式化,貼近時代審美,“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在精彩的藝術呈現中踐行了人民文藝的自覺追求。
(作者:葉青,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