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人新婦道”
在學習百年黨史的日子里,有幸先睹由趙瑞泰編劇、黃定山導演、劉子微和藍天主演、武漢京劇院演出的京劇《母親》,得到了深刻的思想啟迪和難忘的審美享受。這是一出為百年黨史上被毛澤東稱頌為“老婦人新婦道”的偉大母親葛健豪傳神寫貌、樹碑立傳的新編京劇,以其題材的獨特、意蘊的深邃、形式的新穎,大放光彩。
編劇趙瑞泰年逾八旬,近40年來一直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領域辛勤耕耘,曾為宋慶齡、董必武、王荷波等偉人寫戲,單為葛健豪,他就曾寫過話劇和電視劇。可以說,對這位黨的創始人之一蔡和森的母親之傳奇人生、豐功偉績、人格品貌都以他爛熟于心,呼之欲出,不寫不快。題材資源的深挖細琢,“新婦道”之“道”新在哪里?他潛心學習,領悟再三,終于遵循京劇劇作之特殊規律結構成“休夫”“考學”“求索”“留洋”“尋女”“別子”“立根”環環相扣的七場戲。“休夫”寫她與蔡蓉峰的決裂即與封建婚姻的決裂之“道”;“考學”寫她年屆半百破天荒與子孫三代同堂上學以求新知,“誓做一回大寫的人”之“道”;“求索”寫她與蔡和森、蔡暢為求真理決定一起奔赴法蘭西,踐行“三寸金蓮踏海浪,年過半百去留洋”之“道”;《留洋》寫她在法學法文,跳洋舞,勤工儉學,為“求學權、生存權”與蔡和森、向警予、蔡暢一起示威游行之“道”;《尋女》寫她與英勇犧牲的兒媳向警予的心靈對話之“道”;《別子》寫她送別蔡和森遠赴莫斯科擔任黨駐共產國際代表時她提出入黨申請之“道”;《立根》寫1938年她作為辦學的葛校長過生日時方知蔡和森早已犧牲發出了“我蔡家兒女無悔今生”的立根之“道”。這樣,巧妙擇取了葛健豪一生中實現思想升華的關鍵片段,聚焦于她與蔡蓉峰、蔡和森、向警予、蔡暢等人物的關系,凸顯她追求新文化、堅守理想信念、自改葛蘭英為葛健豪,支持蔡和森提出“組建中國共產黨”、申請入黨等情節,從而把她精神發展的歷程審美化藝術化地呈現在京劇舞臺上。
導演黃定山近年佳作迭出,在話劇、歌劇領域都卓有建樹。這次首次執導京劇,堅持守正創新,既注重彰顯京劇藝術本體的審美優勢,又注重借鑒化用話劇、歌劇乃至影視藝術的成功經驗,使傳統京劇博采眾長,增加時尚元素,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觀眾,從而給京劇舞臺帶來一股新風,使《母親》成為一部確有濃郁創新意味的新京劇。全劇開篇,是荊楚民歌“還唱亂世一婦人”聲中的一群舊時代中國婦女的“小腳舞”——這當然是借鑒了歌劇與舞劇的表現形式,但請注意,這“小腳舞”卻明顯是京劇“翹功”與舞蹈交融整合創新的產物,且又與全劇主角葛健豪的“小腳”特征相吻合,暗示出人物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個性的獨特性。此外,第二場的“繩舞”與第四場的“法國舞”,都穿插得既與情節交融,又與人物塑造貼切,可謂妙不可言。歌隊的借鑒運用,也由于歌者的扮裝各異,代表著不同身份和年齡,因而更意指著人民大眾的呼聲。背景畫面和追光的調配,也有效地增強了京劇舞臺的藝術感染力和吸引力。這些較之以傳統京劇舞臺上“一桌二椅 ”式的寫意性表現,顯然更時尚、更豐富,更易贏得當代青年觀眾。導演的這種“培根鑄魂”宗旨以及“守正創新”的藝術追求,令人稱道。
京劇舞臺上葛健豪偉大母親藝術形象的塑造,主演劉子微功不可沒。這位在京劇現代戲表演上曾以“當代武漢女性形象三部曲”《生活秀》《水上燈》《美麗人生》享譽菊壇的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踐行“戲比天大”的信念,年逾半百,以青衣跨行老旦,用心、用情、用功塑造好自己崇拜的偉大母親葛健豪形象。她出眾的“翹功”,2005年曾出色運用于《三寸金蓮》中一舉奪得梅花獎;如今,她又在16年后在《母親》中再度成功運用,把作為“小腳女人”的偉大母親塑造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這種化傳統京劇表演技巧和程式于現代京劇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恰如王平在《華子良》中的“挑扁擔”、陳霖蒼在《駱駝祥子》中的“拉洋車”一樣,在京劇技巧和程式守正創新史上,留下了具有示范價值的一頁。劉子微對葛健豪精神成長史上各個關節點的表演,從一招一式到念白、唱腔,都著力甚準,極為到位。譬如,《別子》一場,葛健豪堅定不移地向兒子蔡和森、也是向黨組織字字鏗鏘發出肺腑之言:“我——要——入——黨!”蔡和森是兒子、更是黨的領導極度震撼地回應:“媽媽!您早已是黨的人了呀!”接下來是一段酣暢淋漓的二黃導板、回龍、慢板轉清板為葛健豪塑像:“‘我要入黨’震天響,激起滄海千層浪。想當初,山河破碎國家將亡,媽媽您,攜兒帶女遠赴西洋。在異國,兒求尋真理萬般艱難,媽媽您,忍辱負重苦擔當。兒提出,創立中國共產黨,媽媽說,與兒與女共理想。回國后,鮮紅的黨旗迎風揚,媽媽您,犧牲兒女更堅強。浦江畔,白色恐怖槍聲響,媽媽您,不懼生死要入黨。媽媽呀,黨旗中留有您的血脈;媽媽呀,大地注入您熱血一腔。從黑暗走向光明征途上,媽媽您,丹心向陽、勇往直前、為兒女為家國功德無量!”這核心唱段,飾蔡和森的余派新秀藍天唱得聲情并茂、絲絲入扣。緊接著,母子送別“穿鞋”一段對唱,更是把劇情推向高潮、把意境造向高遠——葛:“躬下身與愛子把鞋穿上,忽感到兒的體溫暖我心房。多少年多少月聚少離多,好難得今夜里親近兒郎。”蔡:“夜深沉陪伴娘,又回到童年時光,多少回油燈下,母親飛針走線忙,走線忙。”葛:“為的是做新鞋,送兒去遠方,為的是讓我兒,站穩走正不彷徨。”蔡:“媽媽呀,兒是媽身上的一滴血。”葛:“這滴血,在塵世綻放光芒!”這段對唱,把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唱得驚天動地、響徹云霄。
京劇《母親》是獻給建黨100周年的一出題材獨特、意境高遠的精品力作,是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一部形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