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紅絲硯,方寸現初心
    來源:中國民族報 | 李仲  2021年04月23日11:50

    有一方紅絲硯,曾是鄧恩銘烈士生前的心愛之物,這亦是他讓思想發聲的武器。1923年4月,鄧恩銘帶著這方紅絲硯,乘火車來到了青島。當火車沿膠濟線進入青島時,會經過四方,并在這個小站短暫停留,想必那時的鄧恩銘,不會注意到小站西側的路,還有那路邊一座尋常的院落。

    時光已經走過了近一個世紀,那條路如今叫海岸路,那個院落叫海岸路18號,同時有一個醒目的名字——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而那方紅絲硯亦帶著歲月的包漿在紀念館找到了歸宿,成為我們緬懷先烈最好的寄托。于是,當我走入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靜靜地肅立在這方紅絲硯前,就有了跨越百年的精神回望,就有了燭照現實的心靈抵達。

    小小紅絲硯啊,方寸現初心!

    鄧恩銘,1901年1月5日出生于貴州荔波一個水族家庭。1917年,他離開家鄉到山東濟南求學。在濟南,二叔黃澤沛看他聰明伶俐,就把自己深愛的一方紅絲硯送給了他,希望這個寄托了家族希望的年輕人,書寫錦繡文章,步入官宦仕途。然而事與愿違,1918年,鄧恩銘考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他閱讀進步刊物,開始接觸了解馬克思主義等先進思想,走上了另一條人生之路。他用這方紅絲硯寫下了一篇篇檄文,刺向了那個黑暗的社會。

    鄧恩銘能走上革命道路并非偶然,離開家鄉前他曾寫下一首詩:“男兒立志出鄉關,學業不成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是青山。”事實上,早在1910年,毛澤東離開家鄉時,就寫下了《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一詩。兩位年輕人,用同樣直白的詩意,抒發了為追求真理甘于獻身的滿腔豪情。最終,他們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走到了一起,從上海到南湖,共同喊出了“中國共產黨萬歲”,那低沉的吼聲,回蕩在1921年7月,拉開了中國革命開天辟地的大幕。

    在中國美術館,有一幅珍藏的油畫《在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藝術地再現了當年建黨時的場景,畫面正中是毛澤東,他的左邊第二位就是鄧恩銘。

    萬事開頭難,作為我黨派往青島開展工作的拓荒者,鄧恩銘用這方紅絲硯寫下了當時的情形:“青島系工商之地,而吾人活動只有從工人方面入手。商人情形壞極,抵抗產銷稅,青島即除外。至于學界則開辦為日不多,故學生均寥寥。小學雖多,但均為舊派把持,不易入手,故欲號召群眾運動,實屬困難已極。”這是1923年9月,鄧恩銘給鄧中夏寫的一封信,信中還寫到:“此間生活程度頗高,日用超出預算之外。”文字雖有些抽象,但在進步青年丁祝華眼里,這是一幅定格在腦海里的清晰畫面。1994年,已是百歲老人的丁祝華深情回憶道:“我所看到的鄧恩銘,就是犧牲個人一切干革命……他住那么一間房子,日本式的,進去脫鞋上榻榻米,就是一件破被子,一個煤油爐子,一把水壺,一個飯碗……有一次,我們去開會,他從工業區剛回來,手里還拿著一塊小米面餅子,就那樣啃那塊餅子,連咸菜都沒吃,生活非常艱苦。”

    在困難面前,鄧恩銘沒有退縮,堅定的信念化作了前行的力量,他以《膠澳日報》編輯的身份為掩護,四處奔走,聯絡進步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進行建黨、建團的準備工作。同時又創辦了《膠澳日報》副刊,借以傳播革命理論,喚醒民眾。紅絲硯,陪伴他度過了一個個奮筆疾書的日日夜夜。1924年1月1日,他撰寫的《今日的感想》發表在《膠澳日報》新年增刊上,文章的結尾,他發出了吶喊:“全中國被壓迫的人民迅速聯合起來呀!”這不啻是宣言書。彼時的鄧恩銘早已將目光投向四方,也就是丁祝華所說的工業區。鄧恩銘深入其中,了解掌握最基層工人的生活狀況,與他們交朋友,成功改造了四方機廠的“圣誕會”,掀開了青島革命史上波瀾壯闊的一頁。

    在紀念館里,我們能看到當年紅色“圣誕會”會長郭恒祥的照片。這位眉宇間頗有幾分豪俠之氣的工人,在鄧恩銘的教育引導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成為了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

    1924年3月,受鄧恩銘委派,中共早期黨員王象午進入四方機廠工作,住進了海岸路18號。在這個大院,會聽到膠州灣怒濤拍岸的回響,亦能聽到機車隆隆的轟鳴和高亢的汽笛聲。對鄧恩銘來說,這是出征的戰鼓,沖鋒的號角,他們以此為落腳點,播撒革命火種,燎原青島。1924年5月,青島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青島組成立,7月改稱獨立組,1925年2月改建為中共青島支部,鄧恩銘任書記。也正是在這個2月,利用膠濟鐵路當權者之間爭奪局長職位的內訌,鄧恩銘等人指揮發動了膠濟鐵路和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整個罷工持續9天,最終取得了勝利,為正陷入低潮的全國工人運動注入了強心劑。鄧中夏在《中國職工運動簡史》中對此高度評價:“‘二七’失敗已隔一年……此時,有一新生勢力為‘二七’時所沒有的,就是異軍突起的膠濟路工會(即圣誕會),該會在中國工人階級大受打擊之后,居然能起來組織工會,會員發展到一千五百余人,不能不算是難能可貴。”罷工勝利那天,興高采烈的工人們在廠區合影拍照,大大的照片如今就懸掛在紀念館里,成為苦難輝煌的歲月記憶。

    “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這是鄧恩銘1931年犧牲前寫下的訣別詩,那方紅絲硯就這樣陪他走完了偉大的一生,留下他對親人、對同志最深情的告白。而后來人亦如烈士所愿,在新時代用更加恢弘的書寫告慰英靈。

    對我來說,四方機廠是舊時光里一個宏大的地理坐標,每天早晨都會看到滾滾人流從四面八方匯入工廠大門,這其中就有我許多同學的父親、母親。正是在這些同學的帶領下,我有機會走入廠區,近距離地觸摸一臺臺嶄新的機車,也逐漸知道了我國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臺液力傳動內燃機車、第一列雙層客車、第一列低重心輕快列車、第一列25.5米空調客車都出自這里。我的一些同學,后來也成為了工廠的一員,與同學相聚,總能聽到他們引以為豪的言語。從他們身上,我理解了四方機廠工人為什么能夠始終走在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火車頭,這就是紅色基因的傳承吧。

    今天的四方機廠,已經搬離了老廠區,在一個叫棘洪灘的地方開辟了新天地,成為了中國動車組的搖籃。鄧恩銘的革命精神,也融入了工廠的核心價值觀:正心正道,善為善成。歷史的榮光,正以新的動力延續,從這里跑出了多個載入史冊的中國速度:首列時速200公里、首列時速300公里至350公里、首列時速380公里……CRH380A更是創下了486.1km/h的世界高鐵運營試驗第一速。到今天,這里已駛出了1500多標準列高速動車組,軌道交通裝備已出口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了中國高鐵的“金名片”。

    離開紀念館,那方紅絲硯依然浮現在腦海中。由物思人,信念如斯,怎能不讓人動容?怎能不讓人敬仰?紅絲硯告訴我們:往日的苦難何以遠去,今日的輝煌從何而來。它也在向我們發問:怎樣才能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在理想信念之路上留下堅定的足跡,一路向前。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无码的|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东京热|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PP|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涩爱|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 国产 精品 精品 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久精品2019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自拍|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福利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一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特黄|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91情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 亚洲国产精品lv|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久久99国产精品99久久| 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 日本精品VIDEOSSE×少妇|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久热精品人妻视频| 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亜洲毛片|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大片国产|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