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家精神激勵青少年成長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講好科學家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是文藝工作者的自覺行動
《中國力量:講給孩子的科技傳奇》(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是一套面向少年兒童的報告文學叢書。該叢書特邀5位大眾知名度較高的報告文學作家,以深入淺出、生動好讀為原則,講述了港珠澳大橋、蛟龍深潛、北斗定位、嫦娥探月、中國天眼等中國科技前沿成果,旨在幫助青少年了解中國科技進步,學習科學家精神,提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向青少年講好中國科學故事,是少兒文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何建明的《伶仃洋上大寫的“人”字》講述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等科學家不畏艱難、自力更生,攻克種種技術難關,歷時8年,終于在珠江口、伶仃洋海面上成功建成一座世界最長、工程最復雜、高度智能化跨海大橋的故事。如果說55公里的港珠澳跨海大橋代表著“中國長度”,那么突破7000米深潛紀錄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則創造了當時的“中國深度”(去年,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突破萬米深潛紀錄)。陳新的《向著大海最深處》以深潛英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主駕駛員唐嘉陵的成長故事為切口,展現了科學家對深潛事業的不懈追求。書中的一個情節特別令人感動,在神舟九號載人飛船發射的前一天,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航員在海洋深處6000米的地方遙祝發射順利。一天后,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帶著全國人民的祝福奔赴太空。中國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夢想一并實現。
5部作品塑造了當下中國科學家的感人形象。龔勝輝的《夜空中最亮的星》,以“中國道路”“中國速度”“中國高度”3個篇章,講述“補天爺爺”陳芳允、“北斗管家”郭樹人、“星路總師”汪勃、“應用老總”趙文軍等30多位科學家的故事。他們秉承航天報國、科技強國的使命情懷,經過30多年的前赴后繼、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終于建成我國獨立自主的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迎來人類衛星導航的“北斗時代”。胡平的《續寫奔月的神話》描繪了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和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為代表的中國航天科學家的航天夢,以及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艱苦探索和成功跨越。歐陽自遠始終強調,“中國探月工程成功,是成千上萬人工作的結果”。他說自己是幸運的,能夠實現童年的夢想,“有多少當年參與‘兩彈一星’的科學家,默默無聞奮斗了一輩子,最后懷揣科學理想走到生命盡頭”,“人這一輩子,就是要把一件事做好,這樣很值得”。“把一件事做好”,也是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的座右銘。他把生命的最后22年全部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事業。在王宏甲、蕭雨林的《你的眼睛能看多遠》中,中國天眼不僅是匯聚前沿科技的“國之重器”,更是中國科學家用理想澆鑄的精神豐碑。
從“嫦娥”攬月到“蛟龍”探海,從“北斗”定位導航到“天眼”望遠探空……這些中國“智”造組成了一部當代中國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史。其背后是無數科學家的汗水、心血、奉獻和犧牲。他們不僅將科技創新的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更鑄就了中國科學家獨特的精神氣質——科學報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將成為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成長和前進的力量。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講好科學家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是文藝工作者的自覺行動。《中國力量:講給孩子的科技傳奇》以報告文學紀實的力量感染青少年讀者,有助于引導青少年學習科學家精神,樹立科學報國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