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顆粒》
《歲月的顆粒》
作者:梁鴻鷹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3月
ISBN:9787530221051
定價:59.00元
內容簡介
《歲月的顆粒》是作家梁鴻鷹第一部散文集。作者落筆記憶的深處,俯拾幼時的經歷,重返過往歲月中那些深幽清澈的秘境。從《最初的年頭》《我與母親的十二年》《夏季的愛與欲》,到《哦,那一年的高考與假日》《執子之手》《盈盈尺素》……可感知作者溯生命生活之河而上,尋心靈情感的寫作之徑。家庭往事、青春記憶、小鎮生活、塞外風景,在時間的塵埃里,一切栩栩如生……
作者簡介
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在內蒙古大學漢語系、中宣部文藝局、中國作協創研部工作。有評論集《守望文學的天空》《文學:向著無盡的可能》《向道與叩問》《寫作的理由》。在《十月》《上海文學》《當代》《北京文學》《鐘山》等發表一批散文、小說。有《阿西莫夫詮釋人類萬年》等譯作若干。
一部把心交給讀者的歲月筆記
梁鴻鷹
2016年春天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那間堆滿書刊紙張的辦公室里,我得到韓敬群的鼓動,便斷斷續續在《十月》《上海文學》《北京文學》《鐘山》《當代》等刊物上發表了一些文字,主要內容是對過往歲月的回望。
感謝童年,感懷成長,我被自己的回憶牽引著,重返遠方,過去的那些人與事,拖著長長的倒影,在我落筆的時候,瞪大眼睛看護著我。
過往的價值與書寫的價值,還不是一回事,能否使文字更令人回味,殊非易事,越是苦心孤詣,越能讓歲月找到滿意的歸宿。文字不像自來水那樣,擰開水龍頭就能流出來,水源、蓄水池、管道、水塔,過濾和運送方式,所有的條件滿足之后,才能見到自認為合格的水。
“合格的水”流到2019年11月的時候,我的寫作發生了嚴重的危機。思維定式、寫作套路,正在一天天地阻礙著我,我經常問自己,還能寫下去嗎?這是“瓶頸”,是惰性,是不自信,還是想給自己不愿克服困難開脫?
足夠幸運的是,2020年1月10日上午,王蒙先生新版文集發布會結束后,我在老國展二層與趙麗宏老師迎面相遇,麗宏以他一貫的真誠,鼓勵我踏踏實實寫下去,從他的認真里,我讀到一位作家、編輯家靈魂里的無私之美。
人一輩子被各種偶然安排,在時間里遇到的一切又何嘗不是偶然中的必然呢?感謝敬群、麗宏,感謝承載我這些文字的刊物、出版社,感謝向我約稿的所有編輯朋友,我將繼續努力。
2020年3月8日?北京西壩河
《歲月的顆粒》自序
梁鴻鷹
時間像個奔跑不停的運動員,前面沒有終點,時間度量、鍛造與成就一切,我們成為一切時間的創造者。
人永遠享受時間,所有活動都在時間中進行,每個人都化為時間的結果,被時間框限、規定,無論你滿足與否。時間來了,又匆匆離去,我們在時間里生老病死,呼吸、創造、遺失、等待、撒謊、猶疑、痛苦、歡樂,有所期待,有所成就,更有所失落。“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人知道自己終究會結束自己的時間,或是說在時間里結束,不會不產生深深的憂慮乃至恐懼。因此,為撫慰,為釋放,為炫耀,便想給自己留下一些痕跡。寫作,不少時候可以分散對這份憂慮或恐懼的注意力,在想象世界。在文字構筑的空間里,我們暫且放心,能更輕松地面對生活。
隨著年齡的增長,回溯過往會越來越成為我們一種不可抗拒的必然。在踏入不惑之年之后,或更晚一些時間后,我開始經常回望童年、少年時期,無意識地在日記里記下一些人生枝節,試圖捕捉記憶深處的吉光片羽。2016年初春與韓敬群的一席交談,促使我拿起筆來,寫下一些多年以來想寫的文字。
“每個人都有一個故鄉”。假如不將之變為精神的依傍之所,這便是一句廢話。故鄉是創作的一個可靠源泉,離開得越久,你對故鄉的審視回味越多,類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樣的情愫會越濃重,如同寫作的“酵母”,點燃作家的文學想象。我的寫作同樣拜自己故鄉那塊郵票般大小的地方所賜。青少年時期接受過的各種教育,生活本身的影響,喜好幻想的性格,使得我的故鄉,這個集子里反復出現的邊遠小城,成為我心目中的一方“郵票”。
德國作家黑塞曾說,現實從來是不充足的。過往——自己過去經歷的事情,注定成為創作的一個重要動因。我寫作過程中,那些歲月沉淀下來的零散印象,那些反反復復出現在我腦海里的,是被時間放逐的草蛇灰線,是令人懷想的親人、故人,是遙遠的、逝去的一切。她們共同糾纏著我,召喚著我,哪怕是一星半點的殘影,都會觸動我偷襲我,令我寢食不安,促使我追根溯源,最終落在紙上。
我有幸見證我們國家在航行時間里的一段不平凡,從出生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再到現在,自己始終與整個國家的巨大變動相伴隨,同時代共同跨過的所有艱難曲折及風云激蕩的一切息息相關,我熟識的一個個家庭,一個個親人,一個個身邊人所經歷的溝溝坎坎,體驗過的酸甜苦辣,都在洗禮著我,對此,我盡可能地加以記錄,留給自己和后來者。
不過,最重要的是如何呈現。所有作家似乎都在修筑一條路,以便由自己的生活通往神奇的文學世界。細節像一塊塊磚石,鋪就一條條錯落有致的小徑,讓筆下的文字結實、豐盈、可靠,多一點細節,再多一點細節,更多一點細節,我一再如此要求自己。
我不想平鋪直敘,而是想讓形式感更強一些。那些通往文學世界的種種策略和路徑始終誘惑著我,不顧是否弄巧成拙。比方人稱,你、我、他三個人稱,單獨使用,還是混合使用;比方視角,受局限的,全知全能的,以及混合使用;比方時間,不管是縱向線性的,還是橫向縱向結合,如何處理?我做了些嘗試,留待大家批評。
還有,文學到底都有哪些“材質”可以使用?比如,日記、書信、采訪、口述、演講,它們在文學世界里能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各有什么作用?我都想探索,我的嘗試近乎固執,呈現在這里,同樣想聽大家品評。
“一切學問沒有速成的,尤其是語言”,傅雷的這句話道出了語言能力獲得之困難,怎么才能讓筆下的語言既擁有屬于自己的聲音聲調,又展示出語言的可能性,需要畢生持續學習,我深知,自己前面的路還很長。
感謝過去,感謝故鄉,作為一切時間的創造者,無論現在還是過往,我們都不可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