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中國故事,敞亮細膩地回應孩子的心靈
古老中國,有著豐富悠久的民間故事,好故事能讓兒童讀者在宏大的背景下,在敘事中感知到生命的力量與文化的歸屬。童話作家一葦的《中國故事》近日由樂府文化與千尋Neverend聯合出品,分為三卷本,從“人間”“萬物”“道路”三個主題出發,以近三百篇的體量,發掘沉沒于時間之河的中國民間故事,重述中國人的童年與心靈成長源動力。藝術家蕭翱子帶領學生劉培培和孫亞楠為《中國故事》創作插畫和題花,運用粗獷的版畫藝術,在細節上體現豐富細膩的表達,使得全書從內容到形式呈現出傳統融合現代的風格。
為什么要重述中國故事?這些源遠流長的故事,會與當代兒童發生怎樣的關聯?近日,民俗學者岳永逸、資深編輯李崢嶸與作家一葦進行了主題為“土地的回音:如何給當代孩子講述中國故事”的對話,回應了這些提問。
岳永逸教授認為,民間故事帶有元文學的特點,表現著人類童年期對世界的認知,而兒童從嬰童期逐漸成長,也是一種從懵懂、自我、感性走向理性的過程,因此,兒童比大人更能夠親近民間文學,民間文學的故事主題、講述方式都暗合兒童的心理狀態與發展。他認為民間故事獲得生命力的方式便是不斷被重述,在這樣的傳承與傳播之中,民間故事才能與一代又一代的心靈相遇,讓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看到:作為中國人,我們是如何選擇和建構出自己的命運的。
2010年,一葦開始為孩子們整理中國民間故事集。歷經10年的搜集、整理與重述,才完成了這套書,她試圖既完整保有童話故事的原初面貌,又以今天的兒童觀和價值觀重新闡釋這些故事,而這個過程,既是賦予故事文學性的過程,更是賦予故事現代觀念的過程。
每一個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民間故事,這是我們的心靈史和一脈傳承的記憶,重述的這些故事,既有我們小時候聽過的,也打撈出很多沉沒在時間之河的故事,它們的重新呈現,拼接出完整的中國人的生活和心靈。但一葦表示,重述并不止步于復原故事,她要做的是讓孩子接納這些古老的故事,并讓故事參與他們的敘事。她重述故事的動機,就是要賦予故事兒童的視角和現代的觀念。因此,她注重表達兒童的立場和趣味,而這是一葦一次次在故事課堂的講述中獲得的視角和能力。
正如書評人李潔在對這套書的評論中寫道的:“好的中國故事,是敞亮又細膩的,是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用細節和人性視角的敘事包容每個孩子,回應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成長的腳步更輕快一些,這也是包括一葦在內的、每個講故事的人的心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