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沈念:塵土之上的鮮活與光亮
    來源:《長篇小說選刊》 | 沈念  2021年04月19日07:53
    關鍵詞:沈念 扶貧 鄉村

    我又一次想起那一張張面孔。

    表情既清晰又模糊,靈動又呆板,像是一個個矛盾體。又如每一個人面對現實,遙探理想,總會陷入無從把握而又信心滿滿的兩難時刻。

    過去的兩年,我隨省里的脫貧攻堅督查組前往湘南山區十余次,每次下鄉十天半月,實地走訪了一百五十多個村莊。同行者中有人駐村扶貧好幾年,流過汗也傷過心,建過功也留有遺憾,但屢屢談及這片土地上的變化,都無不充滿深情和自豪。他們給我講山林田野溝壟上的真實經歷,我像聽故事般新奇;走村入戶遇見的人,都當生命中要經歷的人那樣對待。行路中的觀察,讓我對此刻發生在中國鄉村的大事件有了新的認知與確信。城鄉的差序,鄉村的變化,帶給我一次次心靈地震。有時候,深受感動會變成一種堅定的信念:我要去寫一寫那些不同的面孔和表情背后的人生。

    記得2019年5月下旬的一次走訪,沿著修好的鄉村公路進山,房子零星,屋門緊鎖。問詢得知,主人不是到山上種地,就是到鎮上或外地打工,留下少數的老人孩子。山路多彎,每拐一個彎都有家戶居住,但多是門戶緊閉,我們扒窗探望,看不出異樣。走到一個坳口,一幢矮舊的房子建在一塊拐角的平地上,前渠后溝,孤獨的存在。一個長相奇特的老人坐在屋檐下,冷漠地看著突然跑到他面前的我們。無論我們問什么,他都不吭聲,仿佛沉默就是他的語言。老人七十來歲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放牛遇到大雨,從山上滑倒摔落陡崖,被一棵樹攔腰救下,額頭重重磕在樹干上,整個腦門凹進去一大塊。老人有一個兒子,1977年出生,七年前離家后不知所終,像是突然消失了。以老人的生活能力,已不再有獨立能力外出尋子。我們問,村里(村干部)幫著尋找過兒子嗎?老人沉默。村干部補充,去年某副市長走訪到此,已經幫著尋人了。找到了嗎?我們問。沒有回答。老人后來成了中篇《空山》(原發《十月》2020年第3期)中易地搬遷釘子戶“彭老招”的原型。但他又是無名氏,是鄉野大地蕓蕓眾生的代言人。離開“彭老招”的家,我們都沉默不語。

    小說集圍繞近年精準扶貧下的基層矛盾,鎮村干部、駐村扶貧隊長與群眾之間的努力奮斗,山村的變化,以文學的方式講述新時代的扶貧故事。每個小說以駐村鎮扶貧干部、村支書、村醫、殘疾兒童等小人物切入,關涉扶貧領域中的安全飲水、健康醫療、教育生態、易地搬遷、危房改造等事件和問題,以小區域見大時代,以小故事見大情懷,既細膩、深刻地描繪了扶貧人物、扶貧工作、村民生活的點滴日常和遭遇處境,又深刻地展現了扶貧脫貧中人的精神和成長蛻變。

    是不是不說話,世界就安靜了?當然現實永不會非此即彼。從鄉村回到城市,從寧靜回到喧囂,我的腦海中多了一張沉默的臉,心中多了一些與“鄉愁”、鄉村現實有關的思慮。它們像一根尖細的針,挑著心中的“刺”。老人的境遇連同家庭的秘密,也許隱藏在過往每一個具體的日子里,并不為我們所知。土地是農民“看得見”的財產,也是看不見的靈魂。現實中的“彭老招”被扶貧干部反復勸說,最終搬到鎮上的安置小區,開啟了新身份、新生活。但引發我思考的是,鄉土生活的常態就是終老是鄉,“彭老招”搬不走土地,不離不棄既是主動的,也是被動的。以農為生的人,如何讓他心中有一片永遠的土地,依靠的不只是政策,更是情感的溝通。

    生活的奇妙之處,也在于我們以為在遺忘的、棄之如敝屣的、亂棒打飛的,依然在離你不遠的角落看著你。山野行走,曠野風霜,屋檐飛雨,荷塘月色,諸多鄉村現實的記憶、行進和改變勾連交織,遇見者的曲折經歷和悲歡離合,不被人注意也見證著季節輪回的草木一生,像一顆石子投進湖潭,濺起一圈圈往外推開的波瀾。后來的一段時間,他們反復在我的眼前浮現,反復讓我追問鄉土生活中人的存在。在鄉村建設摧枯拉朽的當下,他們注定是不可能獨立的。大時代里的小人物,他們的表情如此令人難忘,強烈地喚起了我書寫的熱情。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們”就是“我們”,誰都不是獨立的存在。

    不是嗎?置身正發生著翻天覆地變化的鄉村,置身從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的時代,人們建設本鄉本土的情懷,從未因城市化、背井離鄉等原因而磨滅、消失。進而言之,這個背景下的每一個人,“捆綁”在土地上的人,都是直接或間接的鄉村建設者。于是,抱著一腔熱情的鄉黨委書記、近鄉情怯的掛職記者、藏著愧疚的副縣長、駐村扶貧的干部、守護長鼓文化的老人……在鄉土現實的泥淖中掙扎、扶助、前行。

    我走過的、寫下的依然是那片千百年來就存在、卻又在悄然變化中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文化。當我去寫鄉村的時候,清晰地知道要表現的不僅是鄉村世界,而且是鄉土中國的現代轉型。我在中篇《長鼓王》(原發《人民文學》2020年第7期)中呈現的傳承人“盤修年”,就是具有多重身份的村民,是鄉村(民族)文化最本真的踐行者、傳播者。其原型也是我在村里偶遇的長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明華。趙老17歲參加工作,當過26年的民辦教師,1981年拜師學習長鼓,多年來義無反顧地為長鼓舞傳承無私奉獻,六十多歲的他還惦記著幫村里建一個長鼓風情園搞旅游。費孝通說,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記憶而維護的社會共同經驗。如此細思,長鼓舞傳承人的“當前”,既有著個人“過去”的投影,也是一個民族“過去”的投影。這種“過去”即歷史,不是點綴裝飾,而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礎。有個清晰的理念在寫作中蹦跳出來:鄉村從來不是沒有文化,而是文化正在流失又亟待修復。于是,在傳承的主動與被動、記憶的存留與舍棄之間,我選擇了一個文化扶貧干部、老人與長鼓的故事來講述當下鄉村文化中“三明治”式的尷尬,以及鄉村(民族)文化在消失中被喚醒,被推到前臺的希冀。

    該書是沈念近年散文作品的精選。聚焦疼痛的記憶與生活,以有張力而飽滿的語言,有節制而精煉的敘事,體察著“人在時光中的萬千種方式”,努力去多觸碰俗世生活中那些“從未改變過的秘密”。悲歡、死亡、疼痛是他書寫的母題,作者既有貼近泥水、創口的冷靜觀察,又有寄托于鳥的飛翔、超越對“時光花朵”的雕刻,在收放自如的書寫中,是無處不在的心靈書寫與你對話。

    每一個村莊里都有一個中國,這不是文學修辭,而是時代印證。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無論身陷何等龐雜的愁困,鄉村總要在建設中完成又一次蛻變與生長,切換與聚變。鄉土社會常態下的“遷移”與改變,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進程中面臨的難題與突圍的奮勇,是我的小說置放所有人物情感、生活、生命的背景。作家不是弄潮兒,但他要看得清潮起潮落,他在寫作中應該往后退,不要畫地為牢,而要用更銳利的體察更深刻的體悟,寫出此時中國、時代的榮光和艱難,以及個體的痛和歡笑、愛和淚水、掙扎與奮進,來重建時代大潮、鄉村世界里的藝術新形象。

    2020年已經過去,這是一個必將載入史冊的時間節點。但生活不會因任何節點停滯、中斷。舉目張望,過往將來,生活仍在繼續,鄉村大地依舊是日光流年、萬物生長,在守與變之中完成了新的能量守恒。當我與走過的鄉村建立起越來越密切的聯系,那里的人們自然而然活生生、神采煥發地走進我的筆下。我所書寫的不僅是此刻大地上的事,活著之上的鄉土現實,也是在試圖發出對鄉村命運未來的思考聲音,探尋著何為“美好生活”的時代之問和去往之路。

    其實,這就是那些面孔里的現實——塵土之上永遠鮮活、光亮且正信的生命。

    91大神在线精品网址|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6| 无码少妇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动态| 午夜国产精品无套| 国产精品1000夫妇激情啪发布|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 最新国产成人精品2024|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L | 国产成人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 99re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 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669| 男人的天堂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小| 91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 伊人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99|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国产在线国偷精品产拍|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7|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91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在线不卡 |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麻豆三级|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精品视频99|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91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麻豆av|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日韩A∨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