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紅色歷史現場 抒寫建黨百年詩篇 ——門頭溝區作協與雁翅鎮組織建黨百年紅色歷史文化主題采風
采風團認真聆聽講解
4月10日,門頭溝區作家協會組織詩歌創作作家17人到雁翅鎮開展慶祝建黨百年紅色歷史文化主題詩歌定向采風活動。大家在雁翅鎮黨委宣傳委員董兆松和作協主席馬淑琴的帶領下,利用一整天的時間,參觀了田莊、青白口、碣石等三個村的紅色歷史文化。
門頭溝是革命老區,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崔顯芳和他等創建的平西山村第一黨支部就在雁翅鎮的田莊村;宛平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魏國元和他進行革命活動的青白口村也屬雁翅鎮。鎮內的古樸山村碣石等地也同樣留下許多革命遺跡……在慶祝建黨百年之際,雁翅鎮黨委和政府對于用文學形式宣傳紅色歷史文化非常重視,與區作家協會共同策劃了紅色主題詩歌采風創作活動。
根據雁翅鎮紅色歷史文化的重點內容,區作家協會認真制定了采風計劃和創作方向,并且挑選了詩歌創作的精兵強將,把任務和要求落實到人,使大家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這次采風和創作。
在田莊村,作協采風團成員參觀了京西第一黨支部紀念館、崔顯芳紀念館、田莊高小舊址和田莊地區烈士紀念碑等,聽村黨支部書記和第一書記分別介紹了黨建歷史和崔顯芳等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崔顯芳1888年生于田莊村一戶農民家庭,1922—1924年在上海讀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平西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1924年從上海回鄉,以辦學行醫為掩護,宣傳馬列主義,開展革命活動,并于1932年9月成立了平西農村第一個黨支部——田莊高小黨支部。作協采風團深入學習了解了崔顯芳等建立京西山區第一個黨支部以及平西革命力量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被崔顯芳一家滿門忠烈“跟黨走、報黨恩”的事跡深深打動,被京西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
采風團學習黨史
在永定河和清水河匯合之處的青白口村,作協采風團參觀了紅色遺跡“一元春藥鋪”和宛平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魏國元故居,參觀了北京市老市長焦若愚等在此從事革命活動的住處。為采寫紅色歷史主題的紀實文學,多次到青白口等地采訪的門頭溝區作協主席馬淑琴給大家介紹了魏國元的革命經歷和精彩故事。
1933年田莊學校遭到破壞,宛平縣委領導機關由田莊遷到了青白口村,崔顯芳、魏國元、高連勇等在青白口村辦起了“一元春”藥鋪,以看病行醫為名開展黨的秘密活動。魏國元常以藥鋪掌柜的外出采購為名,往返城鄉之間,還利用在城內兼職記者身份作掩護進行革命活動。1936年7月,被國民黨反動派以“危害民國罪”判刑二年半,經多方營救,提前出獄。獲釋后,根據黨的指示回鄉建立武裝。他把弟弟魏國臣等10名青年送到29軍軍事訓練團學習,后來都成為抗戰武裝的中堅力量。
七·七事變后,魏國元用曾經的區長身份召開村長會議,號召村民撿拾武器,參加抗戰,支持安家莊村長李文斌組織抗戰地方武裝,把胞弟魏國臣等三名共產黨員派到李文斌的地方武裝任骨干,使地方武裝成為黨領導的抗戰力量。后任中共地下宛平縣委書記的魏國元還精心安排國民抗日軍順利進入平西,并幫助平津淪陷后的大批黨員干部和抗日青年向根據地轉移。
1937年秋,魏國元在青白口接待了中共北方局劉少奇和彭真派來的蘇梅等三位同志,并根據首長指示,在平西開辟抗日根據地,在青白口村成立了平西游擊支隊。
1938年初,魏國元和蘇梅根據聶榮臻司令員的來信,將從北平城撤出,到青白口集中的70多名革命人士護送到河北阜平,同時送去一批物資,包括美國朋友斯諾送給平西抗日武裝的電臺。1938年春,八路軍鄧華支隊挺進平西,魏國元隨隊回鄉。3月25日,宛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魏國元出任第一任縣長。
魏國元的小弟魏國臣在支援冀東戰斗中壯烈犧牲。部隊回平西后,在青白口村召開隆重的追悼大會,延安和晉察冀軍區的報紙都刊登了消息。從1932年至1948年,青白口村有55人加入中國共產黨,58人參軍,28人為抗戰和解放獻出生命。老市長焦若愚題詞:“青白口村宛平縣,綠水青山位艱險,抗戰八年根據地,革命精神代代傳。”
在碣石村,作協采風團成員走進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十團舊址等院落,參觀蕭克將軍、鄧華將軍等著名將領工作戰斗過的地方。深入歷史現場,尋根紅色初心,激發創作靈感。采風團一行還參觀了古村落和精品民宿,親身感受到了紅色黨建帶動綠色發展的可喜成果以及鄉村振興帶動百姓富裕的幸福生活。
作協采風團成員紛紛表示,結合慶祝建黨百年,此次采風感受頗深、收獲頗豐,要緊緊圍繞紅色文化歷史,創作出一批有溫度、有情懷、有感染力的詩歌佳作,向建黨百年獻禮。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