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姚海軍:《三體》背后的伯樂,聊聊中國科幻的“出圈”之路
    來源:“chinajoy”企鵝號 |   2021年04月06日08:42

    一副300多度的眼鏡,一沓打印的A4樣稿,斜躺在深棕色辦公桌上。樣稿上圈點著紅色水筆,不算潦草的字跡批注出小說里亟待修改的詞句。

    這是科幻世界即將出版的又一本“世界科幻大師叢書”,紅色筆跡出自姚海軍之手。

    作為副總編,姚海軍其實已經(jīng)不再需要干校對這樣的細致活兒了,但他主動要求來做,以這樣的方式保持深度閱讀。

    “當一個人不再廣泛閱讀的時候,他就老了。”

    1998年,姚海軍只身來到成都,從科幻世界的讀者俱樂部做起,到后來在編輯部主持“圖說科幻”“封面故事”“科幻影視”“幻想在線”等欄目,并從2002年起,開始策劃作家專輯和科幻圖書“視野工程”。

    經(jīng)過多年的精心選編和打磨,“視野工程”逐漸收獲了《天意》《逃出母宇宙》《天年》《三體》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原創(chuàng)作品。

    其中,《三體》三部曲在全球范圍內出版19種語言版本,銷量突破2100萬冊,讓中國科幻從雜志時代真正進入了暢銷書時代。

    作為“伯樂”的姚海軍,也因此被劉慈欣贊譽為“中國的坎貝爾”。

    姚海軍在科幻世界辦公室,攝影:鄒瓊一筑一事

    姚海軍的日常工作排得十分滿當,大大小小的會議占據(jù)了白天,他不得不想方設法騰出時間“強制閱讀”。做校對、參加文學獎項的評選,成了他短時間高效閱讀的辦法之一。

    他的辦公室有一整面墻的書柜,他的微博和朋友圈也幾乎全是好書分享和推薦。

    回望過去,正是書和閱讀,改變了姚海軍的人生軌跡,讓他走出東北林場,來到成都,推開了科幻世界的大門。

    伯樂與千里馬

    《三體》“像千億顆太陽爆發(fā)”

    2002年,科幻世界開始做作家專輯,劉慈欣、王晉康、韓松、柳文揚、星河、何夕等多位明星作家在那一年被集中呈現(xiàn)。

    同時,許多作家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僅靠《科幻世界》的雜志平臺已經(jīng)不能滿足作家的成長,科幻圖書“視野工程”應運而生。

    “視野工程”主推三大書系,分別是收錄西方經(jīng)典作品的“世界科幻大師叢書”,匯集海外各類風格和流派的“世界流行科幻叢書”,以及被給予最多期望、最核心的原創(chuàng)系列“中國科幻基石叢書”。

    從第一本“中國科幻基石叢書”誕生起,姚海軍就致力于挖掘和打造科幻暢銷書。直到劉慈欣《三體》三部曲的出現(xiàn),才讓中國科幻實現(xiàn)了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回憶起最初讀完《三體》的感受,姚海軍將其形容為“像千億顆太陽爆發(fā)一樣”,似乎所有的科幻作品都黯然失色了。

    “世界范圍內,沒有任何一個科幻作家會采用劉慈欣那樣‘非商業(yè)’的方法去創(chuàng)作科幻小說。劉慈欣將原本可以寫成很多部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意集中在一部作品里,造就了不同凡響的沖擊力和寫作模式的突破。

    “但正是用了這樣的方法,《三體》才像一個集束炸彈一樣,為中國科幻炸開了一條路。”

    震撼之余,姚海軍的第一反應是如何才能對得起這部優(yōu)秀的作品,把它傳播給更多的讀者。

    對于三部曲作品來說,第一部的傳播尤為重要。于是,他們很快決定在讀者基數(shù)較大的《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三體》第一部。

    “傳播方式上必須要有所突破,因為我們之前推出的劉慈欣的書正常情況下也就是四五萬冊的銷量。如果中國最好的科幻作家都只能賣幾萬冊,那中國科幻就沒有希望,這是科幻世界不得不承擔的一個責任。”

    連載的成功為后來《三體》三部曲的暢銷奠定了基礎。

    2000年,姚海軍在科幻世界的筆會上與劉慈欣結識。那時候條件有限,他們倆經(jīng)常住一個標間,劉慈欣會向姚海軍講述自己正在構思的科幻小說創(chuàng)意,也會和他一起探討新的科幻點子。

    姚海軍眼中,劉慈欣是一個平實的人,話也不多,如果不跟他深入聊天,沒見過他的精神世界,就不會知道他內心有那么多波瀾壯闊的幻想。但如果能想辦法打開他的閥門,就會發(fā)現(xiàn)他其實是一個滔滔不絕的人。

    “他的科幻想法層出不窮,當很多科幻作家為創(chuàng)意枯竭而苦惱的時候,劉慈欣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他的挑戰(zhàn)是如何將一個奇絕的想法落地,與現(xiàn)實對接。

    “一個小說不僅僅是科學的想象,還要有人和人情,所以他需要一個幻想和現(xiàn)實結合的點,這個可能和其他科幻作家面臨的挑戰(zhàn)不一樣。”

    《三體》的暢銷讓科幻這個類型文學有了自己的明星作家和經(jīng)典作品。姚海軍認為,只有這樣,類型文學才能沖出原有的領地,進入更廣闊的世界,它的價值才能被真正發(fā)現(xiàn)。

    從DIY雜志到“糊信封”

    一個編輯的成長之路

    八十年代,中國科幻陷入低潮,出版社不能再發(fā)表或出版科幻小說。年輕的姚海軍正就讀于翠巒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他每周都要去書店找科幻小說,卻總是失望而歸。

    無書可買、無書可讀,加劇了他對外界信息的渴望。于是,他有了自己做雜志的想法。

    《星云》是一本屬于科幻迷的愛好者讀物,匯集了各類科幻資訊和科幻迷撰寫的評論。最初,《星云》還只是手刻蠟紙,姚海軍憑著一腔熱情,用書信與出版社聯(lián)系并組織稿件。

    畢業(yè)之后,姚海軍進入了東北的一個林場做選材工。白天,他與工友們一道分裝木材,雙手沾滿樹脂、松油。夜晚,他獨自沉浸在雜志編輯的樂趣中。那時候,《星云》仍然保證了一年推出三期的頻率。

    姚海軍將那段時間形容為“夜晚是《星云》的世界,白天是樹木尸體的世界”(引自書籍《追夢人——四川科幻口述史》)

    通過《星云》,姚海軍結識了全國各地的出版機構、科幻作家和科幻迷。大家的“眾籌”資助,讓姚海軍得以將《星云》持續(xù)做下去。《星云》每一期都有一個收支表,清晰地列出哪些科幻迷、作家、機構捐了款,科幻作家王晉康和韓松也在列。

    “那時候《星云》雜志的制作很土,但是我們代表的那種精神,一點也不土,那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文化。”

    1997年北京國際科幻大會之后,姚海軍受到科幻作家們的引薦,經(jīng)山西《科幻大王》輾轉來到成都《科幻世界》。

    姚海軍最初加入科幻世界時,負責讀者俱樂部的工作。彼時,科幻世界的發(fā)展蒸蒸日上,雜志發(fā)行量在2000年達到了歷史最高點。雜志社和讀者的交流十分頻繁,來信量每日可達百封以上。

    姚海軍的主要工作就是拆信封,寫回信,糊信封,收集并反饋讀者對刊物的意見,系統(tǒng)性整理給編輯部。

    由此,姚海軍了解到科幻迷群體對科幻文學的理解,了解到他們想要怎樣的科幻小說,以及他們希望科幻世界做出什么改變。

    一年后,當姚海軍正式加入由社長楊瀟和主編阿來領銜的編輯部團隊,這些經(jīng)驗都成了他的一筆財富。

    “我本身是科幻迷出身,和科幻迷群體的交往非常緊密,這種狀態(tài)其實更有利于做編輯,既能了解作者,也能了解讀者,像一個中間紐帶。”

    編輯就像一面鏡子,既與作者惺惺相惜,也照出作品的價值與瑕疵。和不同的作者打交道,需要不同的方式。

    劉慈欣向來是獨行俠,創(chuàng)作上不需要太多早期介入。也有一些作家非常渴望傾聽編輯的想法,這時候姚海軍就會直言不諱地提出建議。

    還有最能“救場”的作家柳文揚。姚海軍當年主持的《封面故事》欄目,經(jīng)常遇到時間緊迫卻選不出稿子的情況。這時候他就會給柳文揚打電話,每一次柳文揚都能以很快的速度拿出非常漂亮的稿子,保質保量。

    如今,90后甚至00后的作者開始涌現(xiàn),和他們打交道, 姚海軍沒覺得有“代溝”,反倒是很觸動。新生代作家的視野和科幻文學觀經(jīng)常給他帶來很大沖擊,也讓他看到了希望,感到欣喜。同時,他也在這個過程中向年輕人學習,調整著自己的認知和觀念。

    過去科幻文學的發(fā)表平臺比較單一,作家的選擇不像今天這么多,因此編輯的意見就會受到更多的重視。但姚海軍始終堅信一點,編輯要贏得作家的尊重,不在于發(fā)表他的作品,而是對作品提出有見地的意見。

    “如果我們對他的作品問題不予以指出就發(fā)表,似乎是對作家好,但實際上對他的創(chuàng)作并不是一件好事。假如你給我什么稿子,我都給你安排一下,是不是就能贏得作家的尊重?這是要打問號的。”

    編輯要有自己的文學標準,有自己的堅持,為作家設身處地地想一些解決辦法。姚海軍認為這個過程非常重要,能幫助作家提升自己的作品質量。

    從出版走向電影

    科幻的未來

    姚海軍經(jīng)歷了八十年代的“鬧書荒”,也見證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信息爆炸。技術進步不僅改變了信息獲取的方式,也改變著科幻產業(yè)的格局。

    從雜志時代到暢銷書時代,科幻作品的產能已經(jīng)大幅提高。

    下一步,則是影視的轉化。

    比起小說,電影藝術可能是科幻最好的表達方式,它能夠用直觀的畫面?zhèn)鬟_需要大量文字才能刻畫的場景。

    姚海軍認為,像《三體》這樣的硬科幻,很考驗一個國家電影工業(yè)的綜合實力,從劇本改編到設定、道具、布景、音樂、美術、演員選擇,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滿挑戰(zhàn),國內的電影工業(yè)在科幻制作方面還比較薄弱。中國電影人能否把握住科幻片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觀念性難題。

    去年,科幻世界與融創(chuàng)文化合作成立融幻影業(yè),專注于科幻文學版權運營、孵化優(yōu)質科幻影視項目及IP。

    姚海軍希望中國科幻能從出版時代進入影視時代,這樣整個生態(tài)才能更完備,行業(yè)更有吸引力,才會吸引更多優(yōu)質的人才進入這個領域。

    對于成都來說,2021年也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年份。今年,成都將申辦2023年的世界科幻大會,如果成功,成都就將成為第一個舉辦世界科幻大會的中國城市。

    姚海軍認為,在與科幻的結合上,成都這座城市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也希望能與科幻世界一起,在未來城市的規(guī)劃中真正發(fā)揮一些作用。

    與姚海軍對談時,他語速緩慢,不急不躁。外表謙遜柔和,內里卻潛藏魄力和果敢。

    從DIY的科幻迷雜志《星云》到讀者俱樂部和編輯部,再到科幻圖書“視野工程”,姚海軍一路堅持,直到《三體》等暢銷書的爆發(fā),形成意想不到的連環(huán)效應,讓中國科幻“出圈”,逐漸走入影院和大眾視野。

    這個過程離不開他與編輯團隊對作品的每一次嚴格編選和把控,也離不開他們對科幻產業(yè)的整體性思考。

    在《我信仰閱讀》一書中,傳奇出版人戈特利布說,”我明白了所謂出版行為,本質上就是把個人激情傳給大眾的行為。”

    每一本好書或者好內容背后都有一個好編輯,編輯就是在讀者看不到的地方把自己對于一本書和一個作者的熱情傳遞出去。而編輯的文學素養(yǎng)、審美、價值判斷以及持之以恒的付出顯得尤為重要。

    在姚海軍之前,已經(jīng)有楊瀟、譚楷、阿來等科幻世界的前輩鋪路。在他之后,還有一批批年輕的編輯力量不斷延續(xù),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追夢人——四川科幻口述史》——侯大偉/楊楓 主編

    99热在线精品播放|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国产精品区AV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a播放|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精品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精品区2区3区4区产品乱码9 | 日韩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中文八零|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67194老司机精品午夜|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久小说| 手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片|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国产乱人伦真实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国内精品-bt天堂| 99re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精品|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热久久99精品这里有精品| 色婷婷精品大在线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老司 |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米奇777四色精品人人爽| 97精品在线观看| 91大神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发布|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91精品国产肉丝高跟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人体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