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硬核影評 ——評《光影留痕:影視鑒賞與評論集》
互聯網時代,影視文化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面對行業熱點、現象級作品,權威及時的影評和專業的文藝評論家又在哪里?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推出的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詹慶生教授的新書《光影留痕:影視鑒賞與評論集》(以下稱《光影留痕》),就是一部“硬核”出擊之作。
及時及物的寫作。為什么當下不少教授學者寫論文“易”,寫評論卻“難”?評論家如何更多更快地介入作品文本、進入藝評現場?《光影留痕》一書近40萬字,上部“微評”37篇,多為近5年來國產電影的三四千字短評;下部“細讀”13篇,對中外經典類型片進行了細致的鑒賞評析。光影倏忽,影評需及時及物地寫作,以滿足觀眾迫切需要。該書中短頻快的微評基本就都寫于看片之后的第一時間,直面中國電影新作。
詹慶生的影評有著鮮活的在場性,體現出作者迅捷的速度,建設性的態度、溫度和力度。其對電影《紅海行動》的微評中提出,該片創造了中國戰爭片史上戰斗激烈、電影工業化和軍事專業性的三個“前所未有”;論及《暴雪將至》《八月》時,他致敬社會學家孫立平《斷裂》一書銘記的社會轉型期的歷史犧牲者和命運承擔者;在《我不是藥神》《攝影機不要?!贰督蹬R》等影片里他看到,即便是艱難探索的中小成本電影,也在暗夜里描繪著動人星光;對于電影《無問西東》,他認為,作品在傳遞人性溫暖之外,還飽含著強烈的民族意識……這些鑒賞寫作與公共美育、新興的家國想象以及主張建設性和導向性的時代文化形成了共鳴共情?!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詹慶生已發表影視研究論文和評論逾百篇,出版學術專著四部。影片越看越多,評論越寫越地道,其語言也越發犀利、洗練。
理性專業的影評。與如今大量劇透式或觀后感式影評不同,詹慶生的影評講究謀篇,要素明朗。作者往往從“黑馬”、逆轉、反差,或改編、評分、比較等熱點切入,開篇即有“唐人街探案”的懸疑既視感。之后層層解鎖,從敘事、人物、蒙太奇、隱喻、類型、美學、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等抽絲剝繭、層層解剖。全書從單片到片單,從微評到細讀,勾連起當代影視藝術的縱深比較。
面對當市場對資本、技術、長鏡頭的崇拜等迷思,文藝評論更應強調其作為一種審美感受性文本存在的價值。對此,詹慶生在若干影評中均有犀利批判,他反對大眾電影傳播“物質膜拜”,引導讀者從作品深入行業產業、生產機制乃至文化生態,反思陷入技術迷途、產業盲區、資本膨脹的電影創作。這種專業性、學理化、深度化、系統性的影視評論,以藝術史為依據與秉持著一定的美學標準,往往史論結合、態度公允。這類評論不僅讓讀者知其然,還令人們知其所以然;這些評論注重藝術品質和文化力量,看重價值判斷和思辨論證,具有鮮明的主體意識和方法論意識,強調立足藝術、扎根理論,回到電影本體,以專業價值彰顯文藝評論的影響力。
影評怎樣提升影響力?緊扣氣象萬千、洋洋大觀的當下中國影視創作,詹慶生對《少年的你》《江湖兒女》等諸多新作迅即作出了中肯闡釋與深刻讀解。其視野囊括新浪潮等歐洲藝術電影和好萊塢商業類型片,其文不照搬西方理論,而是在評論中體現思想的碰撞與融匯。時至互聯網時代,影評助力電影文化傳播已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微信公號、影評網站、彈幕影評等,多層次地滿足著網絡用戶對互動社交與情感表達的需求。在海量的碎片信息中,專業評論也在與網絡評論的浪潮中實現了融合發展。該書導言呼應了詹慶生2017年在《中國文藝評論》所發論文《“互聯網+”時代影視評論的新趨勢》,在他看來,“互聯網+”時代影視的媒介資源和作品、評論空間及形態正在發生四大變化,影視評論最終將指向開放多元,即尊重各自媒介屬性和特征的同時,堅守各自原則與個性,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借鑒與創新。
影視批評是一種藝術審美的發現和創造。隨著5G高速鏈接影視藝術與大眾需求,通過敘事主題、視聽風格、美學范式等評點文化審美的優秀文藝評論作品也將更加被大眾所需要。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在該書序言中談到,詹慶生的影視評論文章觀點明晰、表達準確,不繞彎彎,不多費口舌,不故弄玄虛;做學問、寫評論,貴在批評的立場、發現和分析問題的眼光、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感而發和實事求是的寫作態度,在這些方面本書可謂特點鮮明。